浙江省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出海和全球产业价值网络重塑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2025- 09- 21|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汽车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布局中的重要阵地,浙江省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和国际化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进程中,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着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美贸易脱钩等外部环境的多重约束,尤其是美国加征汽车关税举措,给我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出海与全球价值网络重构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深入研究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路径,对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出海与价值网络重塑的实践探索

(一)行业发展基础的多维度剖析

1.政策扶持体系的深度解读与影响评估

政策引导方面,2023年12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该政策明确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通过构建六大实施方向与十八项具体措施的政策体系,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出口实现规模稳定增长与结构持续优化,为我国从“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转型提供制度支撑。在国家战略框架指引下,浙江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在《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设定了2025年的三大阶段性发展目标,并以此为依据配套出台了涵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在内的系列激励政策,成功吸引了大量市场主体与社会资本向新能源汽车领域集聚[1]。为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效能,浙江省近期发布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该政策聚焦新能源发展与碳排放双控目标,以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抓手,通过整合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及资源优化配置等多元化政策工具,系统性推进新能源运输装备的规模化应用,有效激活了区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上述政策形成了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实践的层级递进体系,在激励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增强产业综合实力方面发挥了协同效应,为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国际化布局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与产业支撑。

2.产业空间布局与集聚特征分析

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显著的地域集中性特征,并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其中杭州、宁波、金华等城市已成为区域内的核心聚集区。杭州依托其雄厚的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与领先的科技研发实力,将发展重心聚焦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联网技术、自动驾驶系统等前沿领域的创新突破,成功吸引吉利等行业龙头企业将总部及研发中心布局于此,逐步构建起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宁波则凭借其完备的汽车产业链配套体系,吸引了大批专注于核心零部件生产的优质企业集聚,这些企业能够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环节提供从关键部件供给到技术服务支撑的全链条保障;金华聚焦零跑汽车,构筑新能源汽车小镇,汇聚上下游产业,形成集研发、制造与营销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生态系统。这种集群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加速了区域内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资源互换,促进了协同协作网络的构建,更显著提升了行业的联合创新能力与整体市场影响力,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出海的政策支持

浙江省通过构建多层次政策规划体系,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出海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其中《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作为核心政策文件,从技术提升、产业链协同、国际化布局等维度形成了系统性支撑框架。其一,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企业通过国际并购、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税收、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这一导向在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税收方面,吉利因收购产生的技术研发投入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显著降低了研发成本压力,使其能够将更多资金投入全球智能新能源平台等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审批方面,政府为吉利开辟绿色通道,加速了研发项目与生产基地建设的审批流程,有效缩短了新技术应用与新产品推出的周期。通过吸收沃尔沃等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吉利实现了技术突破与产品升级,不仅提升了品牌国际影响力,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全球价值网络重构注入动力,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国际市场的传播与应用。其二,该规划同步强调产业链协同创新,对参与上下游合作研发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与项目支持。零跑汽车成为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在合作研发过程中,政府提供的资金补贴有效降低了其研发成本;同时,政府搭建的产业链合作平台助力零跑精准对接优质合作伙伴,加速了协同创新进程,为其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其三,浙江省“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为万向集团的海外布局提供了关键支撑。政府通过提供外汇管理便利与海外投资保险补贴,降低了万向海外投资的风险;在技术创新领域,税收优惠与研发资金支持则推动万向从传统汽车零配件制造商向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参与者的转型,持续拓展全球价值链的布局空间。

二、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出海与价值网络重塑的发展路径

(一)出海与价值网络重塑的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1.技术创新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出海及价值网络重塑的驱动作用

技术创新作为驱动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出海与全球价值网络重塑的重要引擎,在多个关键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电池技术领域,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推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成本降低以及充电速度优化。以浙江省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新一代锂离子电池为例,其能量密度相较于传统技术产品实现了20%-30%的显著提升。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有效缓解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顾虑,显著优化了产品实用价值与用户使用体验,更直接增强了相关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技术竞争力,为浙江省乃至我国电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赢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与行业认可。

2.产业链协同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与价值网络重塑的支撑作用

产业链协同是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和全球价值网络重塑的坚实支撑。通过构建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协作生态,形成紧密的创新联合体,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与技术突破。其中,汽车制造商与电池供应商建立常态化协同研发机制,共同推进技术研发,以增强电池系统与车辆的兼容与优化匹配。在制造阶段,依托数字化供应链的应用,产业链各节点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精准化交付与生产计划的动态化协同,显著降低库存费用及生产周期。在市场阶段,产业链内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形式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借助销售渠道共享、市场情报联合分析等举措,持续强化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与影响力。这种全流程的协同机制通过有效聚合技术、生产、市场等多种资源,推动资源要素实现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显著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能与全球市场竞争优势。

(二)出海与价值网络重塑的战略路径规划

1.全球市场拓展的策略与模式

在全球市场拓展中,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采取因地制宜的多元化布局战略。面对欧美等成熟的市场环境,我省新能源汽车行业依托扎实的技术积累与持续的创新动能,将品牌塑造置于战略核心位置。通过确立高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产品定位,着力强化品牌差异化形象。建立专注于本地化的研发中心,通过深入分析目标市场的需求特性、驾驶偏好及法规要求等,进行针对性技术创新与产品适配优化,确保技术方案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同时,通过布局本地化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不仅有效降低跨境物流成本与制造成本,更显著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与灵活性,为实现产品的本地化制造与高效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

2.全球价值网络优化的行动与路径

在全球产业价值网络优化的过程中,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围绕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目标,构建多维度的策略体系。在创新协同层面,通过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及领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尖端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持续提升区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技术实力与创新活力。在规则制定层面,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标准与规则的构建过程,将自身技术优势与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国际标准体系,以此提升行业话语权,为引导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在供应链支撑层面,着力构建全球化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的融资解决方案与风险管理服务,实现产业链价值的高效流转与协同增值。在人才保障层面,通过系统推进国际顶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打造国际化专业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显著提升产业的全球化运作效能与持续创新动力,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优化筑牢人力资源支撑。

三、浙江省新能源汽车行业出海与价值网络重塑的优化建议

(一)加强自主研发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核心技术是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2]。基于此,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企业需持续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投入,重点聚焦电池技术、电驱动系统及智能化技术等关键领域突破,以全面提升产品的全球市场竞争力。在电池技术方面,应将固态电池研发作为核心方向[3],依托其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与更优安全性能的技术优势,同步推进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充放电效率、热管理精度与安全防护水平,同时加快高效电池回收技术的开发应用,有效降低资源浪费与环境负荷。在电驱动系统领域,需集中力量研发高效能电机与高精度电控技术,通过技术迭代持续优化车辆的动力输出性能、能源利用效率与动态响应速度。此外,智能化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同样至关重要,尤其在自动驾驶与车联网领域,需通过传感器融合技术创新、高精度地图迭代升级及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等路径,系统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与场景适配能力,为产品全球化竞争构筑技术壁垒。

(二)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网络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全球化布局进程中,企业积极推进海外本地化生产基地与供应链体系建设,已成为降低运营成本、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关键策略[4]。通过在目标市场设立生产基地,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响应本地需求,显著降低长途跨境运输产生的物流成本,同时有效规避因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此外,本地化生产模式有助于企业深度融入当地市场,更精准地满足区域化法规要求与消费者偏好,从而持续提升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积极与当地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采购与配套体系建设,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5]。

(三)优化金融服务与风险管理

为助力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企业顺利“出海”,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需构建多元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定制化金融支持,降低企业国际化运营成本,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具体而言,通过出口信贷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有效缓解其在海外市场拓展初期的资金周转压力;依托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提供收汇保障,从而降低因买方违约、政治动荡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损失风险;借助融资租赁等创新金融工具帮助企业以更灵活的资产配置方式获取生产设备与核心技术,减轻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资金占用负担。与此同时,企业自身需建立健全国际化风险评估与动态应对机制,针对国际化运营中可能面临的政治壁垒、汇率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研判与预案储备,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稳健运营。

(四)推动区域协同与产业集群建设

浙江省内企业应加强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通过资源共享和产业链整合,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创新。具体而言,企业可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在供应链布局中优化资源配置以降低综合成本,并通过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整体议价能力与市场渗透率。在此过程中,政府需充分发挥战略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建设专业化新能源汽车行业园区,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逐步构建从核心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到市场销售与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生态,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实现更广阔维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浙江省还应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与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区的深度协同,构建区域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例如,借助上海在金融、科技和国际化人才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创新动力;利用江苏和安徽在制造业基础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优化生产布局和供应链管理。这种多层次的区域协同模式,不仅能帮助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企业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更能借助长三角区域的整体产业势能加速技术迭代与全球市场拓展,为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 李燕,王亭栋,王东,等.动态税收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动力学分析——基于政府、消费者的演化博弈模型[J].南方经济,2024,(12):44-68.

[2] 高运胜,金添阳.双循环视角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机遇与挑战[J].价格月刊,2021,(09):55-62.

[3] 许广庆,万强.固态电池技术的产业现状、投资潜力与前景[J].电池,2024,54(05):715-718.

[4] 魏际刚,王超.构建安全韧性的新能源汽车全球供应链体系[J].新经济导刊,2024,(11):42-49.

[5] 王昶,孙晶,左绿水,等.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全球供应风险评估[J].中国科技论坛,2018,(04):83-93.

作者简介:

谢在阳,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先后在JWB、MOR、JBR、《中国工业经济》《科学学研究》等发表论文3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获中国管理学年会优秀论文。主持国自科、国社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出版专著3部,全国百优案例获得者。

吴可馨,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

杨子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流通学院。

周红玫,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