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省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25- 09- 21|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随着数据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正成为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平台建设成效明显,融资规模持续扩大,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进一步提升在该领域的引领优势,通过分析国内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服务供需对接为重点,加大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宣讲力度;以提信度降成本为导向,优化数据知识产权价值质押融资评估体系;以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基本情况

在数字经济浪潮驱动下,浙江省勇立潮头,通过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实践,让沉睡的数据资源转化为流动的资本活水,已逐步构建起政策体系完备、服务平台高效、融资成效显著的“先行样本”。

(一)政策制度不断完善

浙江省作为全国首批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省份之一,自2022年11月被确定为试点省份以来,积极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和交易等工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规范文件,为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出台了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领域规范性文件《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试行)》,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质押相关团体标准《数据知识产权质押服务规程》,率先提出数据知识产权定义内涵和登记保护方式,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采纳。此外,还发布了浙江省地方标准《数据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规范》等多个标准规范,为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奠定了基础。

(二)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2023年4月,浙江省上线了全国首个多跨贯通的“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存证、登记、交易转让的全流程在线办理,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数据知识产权流通和交易渠道。2024年4月26日,浙江省上线了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平台——“数知通”,为企业提供存证公证、登记服务、运营交易、收益分配、权益保护全方位服务。截至2025年7月,“数知通”打通了8个全国性交易平台,入驻服务机构180家,建立了“运用意向精准推送、服务资源及时对接、转化通道个性定制”的服务机制,已累计推送数据知识产权7006件,落地转化1126件,实现转化运用金额39.14亿元。

(三)融资规模持续扩大

浙江省作为全国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领军省份,不仅推动企业通过数据知识产权质押成功获得融资,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并促进创新与发展,还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为业界树立了标杆。截至2024年底,浙江共受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3.64万件,登记发证1.69万件,服务企业1941家,覆盖23个省(区、市)、83个行业大类,登记主体通过数据知识产权交易许可、增信融资、证券化、保险、资产入表等方式实现运用金额65.68亿元。

国内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先进做法

在数字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在政策引导、模式构建、风险化解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为推动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安徽合肥主动对接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融机构

安徽省合肥市为数据知识产权相关企业开展培训,内容涵盖了数据知识产权概念、登记流程、运用等,增强了企业对数据知识产权的重视。同时,利用“线上+线下”方式辅导90余家企业,积极引导登记数据知识产权资源,及时解决企业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资源优势,主动对接有关金融机构,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二)山东烟台创新科创企业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山东省烟台市坚持把知识产权作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在登记、应用、保护及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针对科创企业面临的识别难、评价复杂、融资困境等挑战,烟台市创新性地推出了“科创型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存证质押融资”模式。该模式紧密围绕知识产权这一核心要素,通过整合技术创新力、行业分类、政府认证、资本运营等多维度数据,构建了科创企业知识产权存证质押融资的综合评价体系,有效缓解了科创企业因融资成本高而导致的融资难题。

(三)湖北武汉制定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激励补偿措施

湖北省武汉市初步构建起了一套以政府引导为核心,财政贴息、保险保障和担保增信协同发力的综合性支持体系,为破解知识产权类资产融资过程中风险高、成本大、处置难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武汉市专项设立了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的专项财政风险补偿基金,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有力保障。一旦金融机构在相关业务中遭遇本息损失,可以从基金中获得一定的损失补贴,分担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激发其参与融资的积极性。

推进浙江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

的对策建议

浙江省在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领域已取得显著成绩,但面对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地不断涌现的创新实践,仍需持续探索突破,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具示范价值的“浙江方案”。

(一)以服务供需对接为重点,加大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宣讲力度

为了更好地匹配服务供给与需求,需要增强对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市场对该模式的认知。一方面,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宣讲体系。金融监管机构、知识产权局、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制定宣讲计划,形成宣讲网络。针对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宣讲内容和形式。比如对金融机构,着重讲数据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风险管理策略;对科技企业,重点讲政策支持、操作流程等。另一方面,加强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相关部门定期组织成功案例分享会,邀请成功获得融资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来分享经验,展示实际成果。同时,在宣讲中要客观全面,既讲优势和机遇,也讲风险和挑战,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树立正确的认知。

(二)以提信度降成本为导向,优化数据知识产权价值质押融资评估体系

为推动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增效,需要在提信度的同时降成本,不断优化评估体系。一方面,创新评估方法。开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模型,实现智能评估,降低人工评估成本。另一方面,完善评估指标。目前,各地在数据知识产权评估实践中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评估结果缺乏横向可比性,影响了市场的流通和金融机构的信心。需要由省级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专业评估机构等,制定我省的数据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实现评估工作的规范化。

(三)以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为实现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构建一个全面且灵活的风险补偿与保障机制。一方面,政府应主导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并联合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以提供对因项目失败或企业违约导致损失的金融机构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偿,降低其风险顾虑并激发放贷热情。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市场化保险机制,通过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开发针对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专业保险产品,如覆盖数据资产价值波动和质押物变现难题等风险的综合保险方案,以此丰富风险分散途径,增强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双管齐下”,有效缓解金融机构的风险压力,促进数据知识产权市场的活跃度与稳定性,推动整个行业长远发展。

作者简介:

李鑫,衢州学院人事处。主持完成市厅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各类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编专著1部。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