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品质公共文化不仅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核心载体,更是实现“精神共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近年来,浙江以文化“八项工程”为引领,在艺术创造赋能公共文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实践,从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到数字艺术的跨界融合,从乡土文化的活化传承到国际艺术平台的构建,形成了“历史与当下相映成趣,人文共科技破壁交融,经济偕文化互济共生”的生动格局,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浙江经验”与“浙江方案”。
一、艺术创造助力高品质
公共文化构造的逻辑理路
艺术创造与高品质公共文化的融合,本质上是文化基因的现代激活、公共空间的价值重构与社会精神的集体塑造,其逻辑理路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文化传承的“两创”逻辑:从传统根脉到当代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艺术创造赋能公共文化的核心引擎。如《新龙门客栈》将越剧与电子乐、蒙太奇手法结合,让传统戏曲成为“国潮新时尚”;《只此青绿》以舞蹈语言重现宋代美学,用现代舞台技术演绎《千里江山图》,以表演艺术激活传统文化,证明“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富矿”。艺术创造通过对传统符号的解构与重构,使文化遗产从“博物馆里的标本”变为“生活中的养分”,为公共文化注入历史纵深。
(二)空间赋能的“场景再造”逻辑:从物理载体到精神场域
公共文化的高品质,关键在于公共空间从“功能场所”升级为“精神场域”。艺术创造通过场景再造,赋予空间文化内涵与互动价值:乌镇将水乡古宅转化为戏剧舞台,使“凝固的历史”成为“流动的艺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以雕塑、装置艺术重现先民生活场景,让考古遗址变为“可触摸的文明课堂”;之江艺术长廊串联美术馆、故居、众创空间,构建“艺术+生活”的立体网络。这种“空间艺术化”不仅拓展了公共文化的物理边界,更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参与感。
(三)群体联结的“共富”逻辑:从精英小众到全民共享
高品质公共文化的核心是“普惠性”与“参与性”。艺术创造通过分层供给、跨界融合,打破“艺术只为少数人”的壁垒:打造面向青少年的“艺术启蒙”、面向年轻人的时尚艺术体验、面向老年人的“修身养性”教育,形成贯通人生全周期的艺术教育体系;“国美夜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杭城艺术夜生活”等举措,让公共文化融入日常;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实现“城乡资源双向流动”。这种“艺术民主化”推动公共文化从“服务供给”转向“共同创造”,成为“精神共富”的重要载体。
二、浙江打造高品质
公共文化的实践与特色
近年来,浙江以艺术创造为核心动力,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形成了“多点突破、全域联动”的实践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一)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让经典“火”起来
浙江通过“传统艺术+现代技术+大众传播”的路径,推动戏曲、书画等传统艺术融入公共文化生活。
戏曲创新: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新龙门客栈》突破传统戏曲范式,采用“双轨制”编曲(越剧音乐+电子乐)、蒙太奇叙事,实现“戏曲影视融通、线上线下映射”,演出300余场,直播观看量925万人次,全网话题量超50亿,成为“网络时代传统戏剧复兴的标杆”。
书画传播:中国美院“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展出宋元明清传世书画37件(组),通过“艺术展览+视听产品+学术期刊”三位一体模式,吸引18万人次观展,媒体传播超3.5亿人次;《妙墨中国心》《丹青中国心》等文化综艺,让书画传统成为“大众可感的生活美学”。
工艺活化:由萧山本土网络公司开发的中华传统手工艺题材IP“百工灵”,联动青年艺术家与手工艺者,用青少年喜爱的校园魔法故事为载体,以“文化+手工艺+互联网”为策略,开发游戏、动画、漫画、小说、文创等文化产品,推动藤编、竹编、造纸等30多个非遗手工艺项目从“非遗保护”走向“产业创新”。二创传播阅读量破亿,漫画阅读量超6000万。
(二)数字艺术的跨界融合:让科技“暖”起来
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浙江推动艺术与科技、游戏、影视跨界融合,拓展公共文化新形态。
游戏艺术:《黑神话:悟空》从铁佛寺、双林寺建筑与造像中汲取灵感,将传统哲学转化为“玄幻美学”,成为“第九艺术”的中国标杆。其艺术大展接待45万观众,80%为年轻人,50%是首次走进美术馆,门票与衍生品收入超3000万元,实现数字IP向实体消费的转化,证明游戏是“文化出海与传统两创的新路径”。
影视创新:电视剧《藏海传》居近5年古装剧收视率之冠。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陆续产出《云霄之上》《艺术学院》等作品,前者获北京国际电影节三项大奖,后者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以“新现实主义美学”展现时代生活风神。
数字技术:良渚实验室联合高校成立“数字文化创新中心”,开发“元宇宙良渚古城”项目,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古城祭祀、农耕场景;中国美术学院成立“AI中心”,启动“洞天计划”在线艺术社区,推动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与艺术融合,构建“数字时代的公共文化新场景”。
(三)公共空间的艺术重塑:让场景“活”起来
通过艺术介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浙江打造了一批“可感知、可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
古镇活化:乌镇突破“古建筑保护”传统模式,以国际戏剧节激活文化基因——11年间推出262部特邀剧目、12000余场古镇嘉年华,使水乡成为“全球戏剧艺术的实景舞台”;以此为样板,浙江正构建濮院时尚古镇、盐官潮乐之城等“四文融合”(文旅、文创、文教、文娱)景区矩阵。
艺术长廊:之江艺术长廊串联钱江新城至千岛湖的“三江两岸”,将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之江文化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文化资源串珠成链。
“文艺赋美”全域覆盖:推出200个“文艺赋美”街头演艺精品点位,如杭州湖滨in77西子廊桥“盲盒音乐会”、温州江心屿“洞听音乐会”、湖州南浔古镇“非遗展演”,推动艺术走出剧场,全年街头演艺活动带动全民艺术普及参与人次超千万。
(四)国际平台的能级提升:让视野“宽”起来
通过打造高端艺术平台,浙江推动公共文化“向内凝聚、向外辐射”。
节展矩阵:优化提升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纤维艺术三年展等专业节展,形成“艺术四季歌”;赵无极百年大展展现“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艺术融合,成为“文明互鉴的典范”;2025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年获10.5亿阅读量,海外全平台阅读量逾3600万,成为“青年艺术的国际对话窗口”。
品牌打造:依托“良渚论坛”举办“艺汇丝路”系列活动,邀请“一带一路”沿线80多位外国艺术家以“文明互鉴”为主题开展驻留创作,将论坛的思想交流转化为艺术实践,推动良渚文化从“地域符号”成为“国际文化对话媒介”;杭州国际音乐节联动柏林爱乐乐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打造“古典音乐+数字交互”的沉浸式演出,推动高雅艺术从“殿堂表演”变为“全民文化盛宴”。
三、推动艺术创造与高品质
公共文化深度融合的对策
尽管浙江在艺术创造赋能公共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二者的深度融合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持续优化的方面。一是资源整合和协同效能仍有提升空间,高校、美术博物馆、企业等不同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体系仍在构建中。二是供需对接尚需精准,公共文化服务在均衡化、个性化供给上仍需努力。三是创新探索仍需深入,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在深度上需持续拓展。四是政策保障体系仍在完善,对创新积极性的激发作用有待增强。基于浙江实践经验与国内现存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推动艺术创造与高品质公共文化深度融合:
(一)构建“全域联动”的资源整合机制,打造高能级平台
1.强化平台统领:建立“国际节展联盟”,统筹双/三年展项目,设计“艺术四季”主题日历,实现“全年有亮点、月月有活动”;借鉴“乌镇戏剧节+互联网大会”模式,推动艺术平台与数字经济、会展经济融合,提升全球感召力。联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开展跨界营销,依托“诗画浙江”文旅惠民卡整合跨区域艺术场馆资源,推动“一卡通用、多点兑换”。
2.推动资源下沉:深化乡村文化驿站建设,建立“高校-乡村”对口帮扶机制,定期选派高水平艺术院校教师下乡开展“艺术支教”,推广“文艺赋美”工程2.0模式,在乡村布设流动艺术舞台(如宁波A-BOX智能共享舞台),开展非遗展演、民谣音乐会等轻量化活动;依托互联网构建“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云平台”,实现优质课程、展览的线上同步。
3.促进跨界协同:成立“艺术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中国美院、浙江大学)、企业(浙江广电、阿里文娱)、场馆(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资源,联合开发“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艺术展去打卡”等文旅融合项目,复制《黑神话:悟空》IP从数字艺术到实体消费的转化路径,实现“学术研究-内容创作-传播运营”全链条贯通。
(二)完善“分层供给”的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普惠性
1.精准对接需求:建立“公共文化需求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群体(青少年、老年人、特殊群体)的艺术偏好,定制服务内容——如为乡村儿童开设“自然艺术工作坊”,为老年人提供“书画疗愈课程”,为视障人士开发“触觉艺术体验项目”。
2.优化空间布局:推动“艺术长廊”向县域延伸,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分支节点”,推动县域文化场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在城市社区推广“嵌入式艺术空间”,利用闲置厂房、街角广场改造“微型美术馆”“社区剧场”,确保“15分钟文化圈”全覆盖。
3.创新参与方式:推动艺术展览增加互动体验环节(如VR临摹、数字涂鸦);开展“市民当馆长”“艺术众筹”等活动,鼓励公众参与展览策划、作品创作(如宁波“趣文化馆”模式),让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全民共创的社会现场”;鼓励艺术“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区”,组织青年艺术家开展“驻留计划”,将公共艺术创作与社区治理结合(如墙面彩绘、社区戏剧),让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三)深化“传统-现代”的融合创新,激活文化基因
1.构建“两创”方法论: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研究院”,系统梳理戏曲、书画、工艺的文化内涵,形成“符号-技艺-精神”三级转化体系;如越剧创新不仅要融合现代音乐,更要提炼“抒情写意”的美学精神;游戏、影视使用传统元素时,需配套“文化解读手册”,实现“娱乐-教育”双重价值;实施“非遗+青创”计划,支持青年设计师将越剧脸谱、青瓷纹样等融入现代服饰、家居设计,通过直播电商推动“新国潮”产品出海。
2.推动数字赋能:实施“数据要素×文化旅游”三年行动,建设“入浙游”智慧大模型,为游客提供“艺术场馆AR导览”“戏曲AI试唱”等智能服务;鼓励开发“数字非遗”项目,如用3D建模还原南宋御街场景,让公众通过VR“穿越”体验宋韵生活;支持《黑神话:悟空》等团队深化传统文化研究,设立“游戏文化创新基金”,推动“第九艺术”成为传统传播的主阵地。
3.培育“新国潮”生态:实施“国潮艺匠”计划,建立“传统工艺数据库”,为青年设计师提供素材支持,举办“国潮创新大赛”“戏曲创新大赛”等,鼓励将青瓷、木雕等工艺融入现代产品(服饰、家居),探索“青春戏曲”模式,如将婺剧与街舞融合、用全息投影技术演绎越剧经典片段;依托直播电商、跨境电商,推动“新国潮”产品走向全国、全球,形成“文化输出-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四)优化“全链条”的政策保障体系,构建良好生态
1.强化人才扶持:实施“青年艺术人才计划”,形成“全球青年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建设艺术教育公共档案馆、蜂巢式众创空间,对入驻创意空间的青年艺术家给予一定年限的租金减免,吸引青年艺术家工作室落地;提供“创作补贴+导师指导+展览机会”套餐,推行“艺术人才师带徒”制度,由一级演员、非遗传承人等结对培养青年骨干,每年评选优秀文艺人才并给予创作资助;设立“跨界人才专项”,鼓励艺术与科技、管理专业人才联合创业,对优秀项目给予启动资金支持。
2.完善场馆运营: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延时开放”常态化,明确“艺术夜生活”的运营成本由“财政补贴+社会捐赠+文创收入”分担,如夜间场次门票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场馆运维;试点“夜间艺术护照”,整合剧院、美术馆夜间场次信息,持照者可享折扣优惠及专属导览服务;推广“浙里票务”演艺大票房,实现全省艺术演出票务一体化预订。
3.健全制度保障:加强文化IP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艺术IP登记中心”;将“文艺赋美”街头演艺、公共文化空间社会化运营等纳入“共同富裕示范区”考核指标,设立“文化创新奖”,对优秀实践案例给予表彰与推广;深化省属文化单位“一单位一策”改革,激发创作活力。
|结语|
艺术创造是高品质公共文化的“源头活水”,浙江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守“两创”理念,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艺术与科技共生、精英与大众联动,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成为“精神共富”的载体。未来,需以更开放的视野、更系统的机制、更精准的服务,推动艺术创造深度融入公共文化建设,让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能得到滋养,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浙江力量”。
作者简介:
廖垣,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读博士。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