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鲜活载体,承载着地域特色的生产智慧与文化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浙江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践行“两个结合”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不仅具有独特优势,更从深厚的传承中,生动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根脉与时代价值。
一
植根传承,彰显根脉:
浙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优势
(一)浙江具备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为传承创新提供“肥沃土壤”
浙江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遗产村落蕴藏了大量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乡村民俗文化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形态,涵盖了日常习俗、农耕技艺、信仰仪式、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于农业文化遗产之中,塑造着乡村居民特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质上是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守护与弘扬,它不仅保存了历史悠久的农耕智慧,更维系着与都市文明迥异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民间习俗。这种文化传承既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又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反哺中华文化思想,为“两个结合”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广袤农村大地、广大农民群众的具体实践、悠久的中国农业农村历史以及丰富的中国传统农村文化紧密结合,深刻阐释了其结合过程中主体所展现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拓展中华文化思想的广度与深度,推进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浙江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成果丰硕,为文化根脉构筑“实践载体”
当下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导,以农业农村文化精髓为内核,深入挖掘乡村的多元潜在价值,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已取得诸多成果。宏观层面,目前,中国2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浙江拥有6项;在189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浙江占17项,浙江拥有的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依托这些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各地建设了一批农业文化博物馆、中小学研究基地等。微观层面,我省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下,形成以文旅融合为主要方向,通过整合现代农业、历史文化和旅游体验等,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形式,构建起“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涌现出具有大量红色文化基因的农遗示范村。如丽水市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依托战斗遗址、革命文物和革命老区文化资源,深化业态融合,成为近年来乡村旅游的新爆点。
图源:FM93交通之声公众号
杭州市建德千鹤村大力发扬“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精神。开辟千鹤妇女创业街,“千鹤嫂直播间”线上热闹带货;开设“千鹤一茗”农特产品店;成立千鹤妇创大党委。将“千鹤妇女精神”延续成红色基因,成为带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红色动力。此类模式在活化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向游客展示传统村落中历久弥新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播其价值,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更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前瞻的保护实践。
二
创新赋能,赓续华章:推动浙江
农业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激活农民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明确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自身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出台更具体有力的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助推有序开展和顺利实施保护发展策略。二是深度融合创新产学研联合体,挖掘农业文化深刻内涵。通过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设综合型农业文化遗产传承队伍,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型人才和有前瞻思维的战略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特色产业尖端人才高地,不断丰富农业文化遗产人才结构。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整合文化资源,创新传播方式,传承和弘扬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反向赋能“两个结合”实践拓展,建立“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以政府主导的监管、保障、支撑手段,有序开展和顺利实施保护策略。构建由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企业参与、社区协同、公众支持的多元主体联动机制,结合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地域特色,分阶段实施保护发展规划,在传承农耕文化的过程中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实践路径。
(二)数字赋能农耕文化,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一是迭代升级浙江农业文化遗产智慧综合体规划。运用前沿技术,打造“资源-规划-整合”大管理模式,推进全域统一的浙江农业文化遗产智慧综合体规划建设,为农业实现智慧升级。聚合GIS、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生态云识别、物联网等技术,融会人工智能、全息感知体系和“天-空-地-人-地下”科技矩阵,加速数字技术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深入渗透和广泛应用。二是构建浙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验、交互场景融合体系。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村落数字化建设,构建浙江数字农遗展馆体系。通过全景漫游、三维实景、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重呈现方式,构建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视性于一体的文化体验空间,彰显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三是创新浙江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形象建构与推广模式。依托多媒体营销矩阵重塑传播网络,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转化的闭环体系,实现从村民自觉守护到游客广泛认同、从自发传承到主动推广、从创新发展到辐射带动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价值认知的深化和传播渠道的拓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源:浙江发布
(三)三产融合联动发展,激发农遗活态转化
一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方针,做好文旅转化顶层设计。探索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践逻辑,探讨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在我省社会建设层面的具体实践,并对其改革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二是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立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依托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带动上下游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乡村农房改造,让文化创意产业、养老服务产业、农旅体验产业等在乡村的各区域落地生根。三是禀赋地域自然资源,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明确当地资源、当地文化与地域特色,提取农业文化遗产的地域化独特化价值。紧跟市场需求,树立以用户为导向的思维,创新发展特色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增强农业、文化和旅游业的自然流动,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作者简介:寿云蕾,博士研究生,现为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讲师,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育人体系研究。
课题名称: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两个结合”视域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浙江探索研究(23YJZX26YB)研究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