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千年丹青之美惊艳世界,到良渚文化研究改写对人类早期文明的认知;从探究“八八战略”指引下通往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浙江路径,到以新时代“枫桥经验”解码基层善治的中国智慧,再到系统梳理“千万工程”示范引领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20年前的今天(8月31日),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擘画与推动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20年来,这项工程的深耕细作,不仅让优秀的历史文脉活力澎湃,也为解码文化自信这一“最深沉的力量”提供了科学路径。
前不久,浙江省委对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再次作出部署,要求持续擦亮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这张金名片,进一步激发历史文脉的时代价值。这是一条怎样的探源问道之路?这项工程又如何让历史说话、让文脉延续,并在解码与传承中滋养出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一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删订六经以明礼乐之道;《周易》提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主张从社会文化生活中,总结提炼教化天下的理性准则。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们借助对古希腊、古罗马文献的系统整理,从中解读出人性解放的要义冲破神权束缚……这些对人类“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地系统整理与研究,不仅让零散的历史记忆有序归位,还让潜滋暗长的思想的力量落地生根、催生变革。
学术是文化的内核,没有学术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繁荣。相对而言,不少文化遗产、文献典籍、传统习俗可以历经世事变迁、岁月淘洗保存下来,但如何让散落的古籍文献、斑驳的遗址遗迹形成完整脉络,同时让沉睡的历史和文化智慧融入当代生活;如何从多样的社会发展、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敏锐捕捉其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力量,始终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命题。
浙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上山的稻作星火,到良渚的玉器图腾;从吴越争霸的金戈铁马,到大运河的千帆竞渡……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基因片段,在每个时期都有着清晰的年轮与印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之所以能在政策并无特殊、资源并不充裕的背景下实现“逆天改命”,说到底正是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
因此,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对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用浙江的历史文化教育、熏陶浙江人民,同时为深层次破解本世纪初浙江面临的一系列“成长的烦恼”,为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成了文化大省建设的底层大逻辑。而启动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正是其中的关键之举。
二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之所以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而文化是有生命的,既不能止步于固守传统,也不能盲目追新立异,而要以深耕文脉为根基、以观照现实为导向,连通浙江的历史根脉与未来发展,淬炼出滋养时代人心、激发创新创造的力量。那么,如何理解以文化研究工程为牵引,为文化建设夯实基础、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深层动能?
深耕文脉而非表面文章。正如北大学者陈平原所说:与其他省份多侧重“文化”的展示不同,浙江更多关注的是学术思想史意义上的地域学术传统。以工程重大专项良渚文化研究为例,面对西方长期以“文字、青铜器、城市”定义文明的质疑,专家学者们在大量的田野考察、文物比对、典籍爬梳中,不仅厘清了距今5000多年的古城布局、水利系统、玉器雕刻等物质遗存,让沉睡的遗址和文物“开口说话”;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陶器玉琮上图形符号的编码破译、聚落形态和社会分工的研究解读,揭示出这片土地“以玉载礼、以稻兴邦”的文明形态,为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学术和话语支撑。
观照现实而非悬空立论。文化研究不能是孤立的、静态的,更不能陷入“从文献到文献”的循环自洽,或是只停留于大胆立论却无法实证的空想。对此,工程从一开始就科学设定了“历史文化研究”与“当代发展研究”两大研究方向,“今”“古”“人”“文”四个研究主题,既契合了广大学者守望传统的学术理想,又引导人们不断拓展研究版图,努力实现一种“顶天立地”的学术追求。如为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之问,学者们从浙江改革实践大场景中推出的《探索共同富裕:浙江样本研究》丛书,为全国县域共富发展栽下活的样本;《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系列丛书》解码基层善治方程式,让“小事不出村”长出新的枝芽;《浙100年》等成果将浙江百年红色印记连缀成线,把“红色根脉”煅成传家宝;这些带着露珠的硬核成果,也为浙江实践升格为国家经验提供了参照。
广纳众智而非各自为战。《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为学之道,贵在切磋,重在交流。学术研究更是如此,唯有集思广益,方能洞察深远。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重大项目联合全球200多家机构,抢救整理国宝级画作,到《兰溪鱼鳞图册合集》集结史学、经济学专家还原并解读古代基层治理样本。20年来,工程吸引国内外200多个单位、1万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这种“众人划桨”的开放式科研组织模式,为多学科交叉融合、不同学者取长补短搭建了平台,不仅让《龙泉司法档案选编》《浙学未刊稿丛编》等一大批濒危文献得到抢救性整理,更创新了重大文化研究的组织模式,推动浙江文化研究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跃升”。
三
文化最忌浮光掠影,学术尤需深耕细作。文化研究工程之所以能托举“文以立心”的价值追求,正在于它以十年磨一剑的沉潜砥砺,让学术成为文化建设最硬核的支撑。新时期要将文化强省事业向着高水平的赛道推进,尤其需要用好这项工程“深耕慢养”的功夫,让文化的力量深入社会肌理,滋养万千人心。
把富矿挖深。学术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创造,唯有扎根实践沃土、回应时代关切,才能结出有分量的果实。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围绕浙江生动实践解读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指导浙江发展”,这正是深挖下去的方向。要持续深耕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浙江宝贵的思想富矿、理论富矿、精神富矿,把浙江创新发展、精彩蝶变的理论逻辑与脉络挖深吃透,让更多的学术话语、理论体系从浙江大地生长出来。如近年来推出的《“八八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迈向共同富裕: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中国村庄发展的浙江样本研究》,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将传统激活。过去一段时间,依托工程的持续发力,以吴光、董平等为代表的大批学者深耕地域文脉,对王充“实事疾妄”的批判精神、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黄宗羲“经世致用”的务实思想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度阐释,推出的《黄宗羲全集》《王阳明全集》《浙江儒学通史》《浙学大家》等学术力作,让传统“浙学”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核心精神愈发清晰可感。这也启示我们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努力找到传统与现代的供需链接,让历史智慧融入当下生活,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探索与启示。比如当前正在开展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多学科研究,正为艺术史研究和图像文献学构建提供全新视野,也让更多人真切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让成果说话。一方面,作为省级重大工程,要用好的成果来标注、来说话。与此同时,一系列精品成果本身就是丰盛的思想佳酿,要通过数字化转化、场景化呈现等创新方式,架起学术成果走向大众、走向世界的桥梁。如近年来策划推出的“文化寻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系列活动,推出4期浙学少年团现场体验营活动和3条短视频,全网传播量累计超过6000万。翻译出版的“改革开放与浙江经验”“浙江人文历史学术研究精品”等外译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举办的国际巡展和海外赠书活动等,都受到很多国外学者和民众的广泛点赞。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所说:“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这正需要一代代社科学者,在笃定深耕中积厚成势,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活力。让文化的力量,持久且澎湃地浸润时代人心,也连缀起照亮前行道路的璀璨星河,汇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最深沉的力量。
作者:郭华巍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