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动态发展研究”获结项优秀
发布时间: 2025- 08- 21|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0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动态发展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批准号:22CYY025

所在学科:语言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陶伟(浙江外国语学院)

最终成果:《复杂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研究》

代表性论文:

1. 《中国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外语界》,2023年第5期。

2. 《高校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量表的编制与校验》,《外语研究》,2024年第4期。

3. 《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的多元路径》,《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02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新文科建设带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转型发展,这要求高校外语教师,特别是广大青年外语教师具备突出的跨学科研究能力。然而我国外语教师,尤其是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薄弱。包括外语学科在内的各个领域关于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也很少,且多为还原论视角下、弱化情境差异和群体特性的线性发展研究。本项目基于复杂理论,从厘清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概念内涵和梳理已有文献入手,编制高校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量表并调研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基本现状,研制访谈提纲和叙事问卷并探究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路径,搭建校本化共同体并探究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其中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访谈资深教授以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提供意见建议,最终融合以上环节的发现,构建本土化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模型。

(二)重要观点

第一,厘清跨学科研究能力概念内涵和梳理关于本项目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的文献。通过梳理跨学科研究能力概念内涵和跨学科能力量表方面的文献,得出高校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概念内涵:高校外语教师独立和合作开展跨学科教学、理论和应用研究所需要的,紧密关联且动态变化的个体素质和人际素质的总和。其中,个体素质包括跨学科的问题表征能力、方法移植能力、知识转换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学术反思能力等;人际素质则包括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群体融合能力。同时,详细评析了关于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研究、跨学科研究能力研究、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研究、复杂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师发展研究文献,充分呈现本项目的研究空间。本项目认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概念内涵复杂,包含了个体素质和人际素质两个层面及构成两个层面的多个要素,相关研究要充分关注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不同构成要素,方能真正促进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

第二,编制高校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量表并调研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基本现状。基于前述概念内涵和参考国外跨学科能力量表表述,编制“高校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量表”初始条目,在针对336位高校外语教师的实证检验中得出由移植转换能力、学术反思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群体融合能力四个维度15个条目构成的量表,并通过分析其中156位青年教师的数据,得出了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不尽如意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基本现状。本项目认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总体跨学科研究能力以及移植转换能力、学术反思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群体融合能力四个维度均不够强,且在年龄、学历、工作单位层次、非外语学科学习经历等人口学变量和跨学科研究经历、跨学科研究经历中的主要感受、对跨学科研究价值的认可程度等跨学科研究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教师发展项目在设计和实施环节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现状以及引发差异的多类因素,方能有效促进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

第三,基于深度访谈和叙事问卷探究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自然情境中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编制适用于本项目的叙事问卷和访谈提纲,访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15人、收集叙事问卷50份,据此探究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自然情境中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路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中的情感体验,得出了主体驱动型、环境驱动型和协同驱动型三种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路径,人际因素、个人因素、学科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机构因素五类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影响因素,以及积极情感、混合情感和消极情感三类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中的情感体验。本项目认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主体与其所处环境积极互动,催生了不同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路径,相关教师发展项目应该更充分地关注教师个体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师与环境互动特质,因地制宜地为不同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开发和引入最适切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路径,并注重引导他们提升情感调节能力。

第四,基于深度访谈探究校本化共同体中的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学校不同阶段的实际,搭建了大小不同、专家引领程度不同的校本化共同体(先后包括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共同体和跨学院的外语教育研究团队),并积极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同时通过问卷调查、非正式访谈、参与式观察与反思记录、案例素材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探究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校本化共同体中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本项目认为,不同校本化共同体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因而构建校本化共同体并推动实施共同体活动是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为了提高共同体实效,应该更多地构建有常驻专家引领、有行政力量支持、有管理体系保障、活动内容丰富的共同体。

第五,访谈资深教授得出专家视角的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考虑到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存在认识和经验不足的局限,而跨学科研究能力具有综合性、高阶性和复杂性,尤为需要认识和经验支撑,本项目访谈了三位资深教授,请他们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经验,围绕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跨学科研究能力结构要素及其发展策略、跨学科研究环境创设等问题发表洞见,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提供有丰富经验支撑的意见建议。本项目认为,资深教授有深厚的教育情怀,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经验,对外语领域有宏观的把握,他们基于自身经历和见识的意见建议更能促进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

第六,综合上述发现构建本土化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模型。深入总结上述研究环节的主要发现,凝练出这些发现背后的复杂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实践特征,进而构建本土化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模型。本项目认为,综合复杂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实践才能较为充分地阐释我国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的独特性,因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实践因素并据此设计教师发展项目和创设教师发展环境可以加速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

03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成果在多个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多次学术会议上交流、未来还将以专著的形式集中呈现。这些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推动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间接促进外语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跨学科学术研究需要一批跨学科研究能力扎实的外语教师,本项目通过揭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基本现状和发展路径,为教师个人、教师教育者和教育管理人员协同推进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提供了启示,有助于培养一批跨学科研究能力突出的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这批外语教师必将成为外语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主力,推动外语学科的新文科建设。

第二,推动我国研究生层次教育教学改革,间接促进跨学科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层次教育是培养跨学科外语人才的关键,本项目通过剖析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能力现状及发展,发现了研究生层次教育在跨学科研究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这为转变研究生教育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提供了启示,有助于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进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跨学科外语人才。

第三,推动外语人才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间接提升外语学科社会服务质量。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等需要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本项目通过培养跨学科外语人才和发展高校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独立和合作发现、分析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充分深入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

04 项目负责人简介

陶伟,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厅级项目5项,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项成果被教育部社科司应用采纳,出版专著《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转化性学习”案例研究》,曾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9),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