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获结项优秀
发布时间: 2025- 08- 21|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0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美国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批准号:20BSS037

所在学科:世界历史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孙群郎(浙江师范大学)

最终成果:《美国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

代表性论文:

1. 《城市的生命线: 美国工业化时代城市供水工程的发展》《天津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

2. 《20世纪后半期美国郊区的低密度开发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郑州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

3. 《从直接排放到污水净化——近代美国城市的瘟疫流行与排污设施的改进》,《贵州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

4. 《从环境治理到经济再开发——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棕地治理政策的转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1期;

5. 《美国工业化时代城市的烟雾污染与治理》,《郑州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

6. 《美国工业垃圾污染事件与联邦超级基金法的出台》,《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1期。

02.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后工业化和郊区化对美国城市环境的危害及其治理。美国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完成,在美国东北部形成了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核心区,该区域出现一系列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城镇、综合性城市以及港口城市。从19是70年代开始,美工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期,在美国的中西部形成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核心区,该区域出现了一系列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综合性城市、港口城市和铁路城市等。与此同时,美国的南部和西部也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形成了全国的城市体系。

美国19世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居民对清洁饮水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城市瘟疫流行的时期,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瘴气学说认为,城市卫生的改进可以防止或减少瘟疫的爆发,因此需要大量的清水冲洗街道和明沟等。但19世纪初期,美国城市供水主要由私人供水公司提供,由于其资金限制和盈利目的,并不能为城市提供充足、清洁和健康的供水。因此,公共供水工程急需得到发展,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城市供水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饮用、卫生和消防用水。与此同时,城市供水系统还建立了供水过滤系统并采用了化学消杀措施,使城市供水更加清洁而健康,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世纪的美国城市是瘟疫肆虐的城市。美国人认为,瘟疫是由瘴气所引起的,而瘴气则由人类粪便、污水、垃圾等腐烂变质所产生的。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城市展开了环境卫生运动,其内容之一就是铺设排污管道系统。但美国的管道系统存在两大缺陷,即多数为合流制管道系统,而且污水不加净化,直接排入自然水域。19世纪末,细菌理论最终确立,该学说使人们认识到污水中含有各种致病细菌,应先进行净化再排入自然水域。但由于美国人对生态环境的粗浅认识,以及修建污水处理系统的开支浩繁,直到20世纪前期,绝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城市污水依然污染着美国的自然水域,依然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19世纪的美国城市异常污秽。由于家畜家禽与城市居民共处,城市居民乱丢垃圾,以及城市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需求,且政府官员的管理素质低下,导致城市街道粪便和垃圾长期得不到及时的清扫和处理。肮脏的城市环境导致了美国城市大瘟疫和各类传染病的频发。19世纪中后期美国发生了城市卫生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行街道清扫和垃圾处理。美国的垃圾处理简单粗暴,对土地、水源和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以纽约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实施了垃圾分拣和回收利用,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美国城市的垃圾处理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弊端。

19世纪后期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大量煤炭,特别是烟煤利用,美国城市遭受了空前严重的烟雾污染,对居民健康、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以医生为代表的中上阶层人士、广大妇女和部分企业人士掀起了抵制烟雾危害的反烟运动,一些城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减烟立法和措施,但遭到了一些工商企业、铁路公司、下层居民的顽强抵制,烟雾治理步履维艰。直到二战以后,由于天然气和电能等清洁能源的广泛利用,烟煤的使用大为降低,工业烟雾污染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

19世纪中后期以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美国景观设计师掀起了一场以打造“人造自然”为目标的城市公园运动。该运动的先驱景观设计师奥姆斯特德及其他设计师设计修建了一系列城市公园。奥姆斯特德对城市公园规划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自然主义、人文主义、无意识娱乐以及系统性规划等,作为坚定的城市主义者,奥姆斯特德的目光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公园设计上,他还对郊区规划以及整个城市的规划都有自己的见解,并呼吁整个美国社会都关注整个城市的规划。

美国城市兴起于工业化时代,其发展异常迅猛,功利主义是主导其发展的原则,因此,美国城市基础设施滞后,街道布局和建筑景观单调乏味,城市绿地面积狭小,环境卫生恶劣。此外,美国城市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使其动荡不安。因此,改进和美化城市环境,并进而重塑美国城市社会就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城市美化运动应运而生,该运动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城市公园运动,城市改进运动继之而起,这两股改革运动于20世纪初汇合,形成城市美化运动的高潮。但由于各个方面原因,城市美化运动受到了人们的抨击而逐渐走向衰落。对于城市美化运动的评价,学术界大多做出了不公正的评价。笔者认为,城市美化运动是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给予客观的和积极的评价。

美国的工业化和去工业化为美国城市留下了一份极具挑战性的“遗产”,即众多污染程度不同的工商业废弃地,学术界也称之为“棕地”。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了一个《超级基金法》,决定对这些棕地进行环境治理。由于起初过于强调环境污染的“彻底治理”,私人资本、各州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90年代以后,美国环保局降低了棕地的环境治理标准,重点由过去的环境治理转向经济发展,私人资本和各级政府都积极参与进来,棕地治理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和郊区的低密度蔓延对美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郊区人口的高度分散性,人们出行严重地依赖汽车,甚至是独自开车出行,从而导致了大都市区空气污染的加重。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美国的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美国郊区低密度开发极大地增加了流域内的不透水面积,极大地提高了雨水径流量,从而增加了洪水的强度和洪灾的发生频率。于是,美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洪灾防治措施,包括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措施。美国郊区的低密度开发导致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美国各级政府采取了各种污水治理措施。但由于美国郊区的低密度开发仍在继续,非点源污染的源头没有消除,美国的污水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美国大都市区郊区的住房开发密度很低,不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从而挤压了公众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开放空间,而且由于郊区的蛙跳式开发,还导致残余的开放空间的分割碎化,严重地破坏了秀美的自然景观。为了保护大都市区残余的开放空间,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了开放空间保护运动。联邦、州、地方政府和土地信托组织纷纷采取了各种保护开放空间的措施,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由于郊区的低密度开发仍在加速进行,所以大都市区内及其周围地区的开放空间仍在以更快的速度消失着,美国保护开放空间和自然区域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二)重要创新观点

第一、虽然我国学术界对美国城市和城市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美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只有零星的论文发表,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面世,更无专著出现,本课题是国内第一次对美国城市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该著的完成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由于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和大都市区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与美国大都市区发展进程中相似的问题。借鉴美国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合理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聚集与扩散这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运动,在这一运动的作用下,美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聚集和扩散交错发展的态势,即在城市化的同时,郊区化也在同时进行。美国的近代郊区是随着公共交通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当代美国郊区化的速度更为迅猛。然而,美国郊区空间结构的一个最主要特征乃是其低密度蔓延性,与欧洲国家的郊区化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蔓延式发展模式被称为“美国模式”。美国地方政府实施的土地利用分区制成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的最主要因素。

第三,本课题对“商业城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在我国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两种城市化观点,其一为城市化自从古代城市的产生之时起就已经在进行之中;其二是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化开始的,工业化产生的聚集效益推动了现代城市的加速发展。王旭教授在他的著作《美国城市史》一书中提出了美国南部的城市化为“商业城市化”,但没有进行理论分析与证明,笔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分析,从而形成了“商业城市化”理论。

03 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虽然我国学术界对美国城市和城市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美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只有零星的论文发表,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面世,更无专著出现,本课题是国内第一次对美国城市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该著的完成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由于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和大都市区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与美国大都市区发展进程中相似的问题。借鉴美国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合理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04 项目负责人简介

孙群郎(1966.8-),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美国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从事美国社会史、城市史和环境史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3项,出版相关著作2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美国研究》、《世界民族》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