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数字经济宏观效应研究”获结项优秀
发布时间: 2025- 08- 21|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一、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数字经济宏观效应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批准号:21BTJ016

所在学科:统计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刘波(浙江财经大学)

最终成果:研究报告《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数字经济宏观效应研究》

代表性论文:

1.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与分析,《统计研究》2022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全文转载,获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基于矩阵转换技术的区域投入产出表预测,《统计学报》2021年第5期。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本项目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字经济的统计测度。首先基于数字经济的理论基础,梳理数字经济相关测算方法,设计基于有偏技术进步生产函数增长核算框架的数字经济融合产业增加值测算方法;然后基于地区视角研究我国四大区域30个地区数字经济融合产业的技术进步、增长来源、增加值及GDP比重,并运用方差分解方法对数字经济的差异来源进行分解;最后基于行业视角研究我国三大产业 17 个行业数字经济融合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加值及占 GDP 比重,并运用泰尔指数对行业差异的变化来源进行指数分解。 二是数字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研究。首先根据《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 设计我国数字经济投入产出表的框架结构;然后系统测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分离系数,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全国投入产出表中进行分离,得到22部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入产出表;最后测算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的分离系数,分离数字经济融合产业,从而完成2012年、2017年、2018年和2020年包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产业的23部门数字经济投入产出表的实际编制。 三是数字经济的宏观效应研究。对于关联效应,首先采用 Leontief 模型和Ghosh 模型分析5大数字经济产业的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效应;然后对数字经济产业的前后向关联效应进行静态分解,对比5大数字经济产业的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最后测算5大数字经济产业各类效应对产出增长率的拉动贡献。对于收入效应,首先测算5大数字经济产业对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的拉动值;然后采用结构化路径分析方法对数字经济产业拉动要素收入的关键路径进行静态分解,分析5大数字经济产业拉动各要素收入的关键路径;最后分析5大数字经济产业拉动要素收入关键路径的动态变化。对于就业效应,首先梳理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质量的作用机理;其次构建包括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劳动者报酬、劳动关系等4个维度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再次基于2001—2022年我国30个地区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经济对就业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后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就业质量的中介机制和门槛效应。

(二)重要观点

第一,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产业均快速增长,数字经济融合产业增速已超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主要部分。从地区层面来看,数字经济融合产业增加值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依次递减特征。从行业层面来看,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的数字经济融合增加值相对较高,且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融合程度较高,而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融合增加值和融合程度均相对较低。

第二,提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数字经济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编制思路是:测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分离系数,构建分离系数矩阵,完成全国投入产出表到22部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入产出表的转换;测算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的分离系数,完成包含数字经济融合产业的23部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基于该思路,本项目编制了2012年、2017年、2018年和2020年的数字经济投入产出表。

第三,数字经济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前向后向关联,数字经济产业对传统制造业具有较强推动作用,但数字经济产业对其他传统产业的推动能力较弱。静态上看,数字经济的拉动作用呈现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数字技术应用的递减特征;动态上看,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产品服务业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较为稳定,数字技术应用业对经济总产出拉动作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特征,而数字要素驱动业和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对国民经济产出拉动作用均呈现下降趋势。

第四,数字经济产业对要素收入的拉动效应不断增长,且对劳动报酬的拉动作用比资本收入更大。数字经济产业拉动要素收入的主要方式是自身部门最终使用对要素收入的直接拉动,以2020年为例,数字产品制造业最终使用对部门自身要素收入的拉动占比超过 40%,其余数字经济产业对部门自身要素收入的拉动占比均超过60%。数字经济产业拉动要素收入的关键路径值均普遍处于上升的趋势,仅少数路径在疫情期间出现了一定程度下降。

第五,我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的就业质量在同期内位居前列,西部地区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中部地区以及西南、西北部分省份就业质量发展较为落后。分维度来看,数字经济可显著提升我国的就业环境、劳动者报酬,但对劳动关系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影响就业质量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越强,数字经济对就业质量的促进效应越显著。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第一,构建了基于有偏技术进步增长核算框架的数字经济融合产业增加值测算方法,不仅提高了数字经济增加值测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为数字经济的测算过程赋予考察生产要素异质性技术进步水平的功能。该方法在全国、行业和地区层面均具适用性与可比性,拓宽了数字经济增加值测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搭建了一套以投入产出技术为主体,以结构路径分解、产业关联测度、账户乘数分解等技术为辅的数字经济宏观效应分析框架。将数字经济置于宏观经济整体进行数字经济的产业关联研究,能够全面呈现数字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定位、作用及异质性。

(二)应用价值

第一,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测算数字经济的整体规模、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有利于判断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在经济增长中所处地位,对于理解我国经济结构多元化演进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系统研究数字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及其异质性和阶段性特征,有助于厘清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差异和变化,对于相关部门制定差异化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第三,以《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为蓝本,设计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的数字经济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与应用方法,在统一框架下系统研究数字经济的宏观效应,有助于权衡利弊及时调整政策。

四、项目负责人简介

刘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入选浙江省首批“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浙江省“院士专家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主要从事数字经济、收入分配、投入产出分析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含重大项目子课题)、省部级课题5项(含重点项目),在《统计研究》《经济学家》《中国人口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出版专著1部,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