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学作为极富活力的地域文化形态之一,是浙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今年是浙江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统筹协调编写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成果——《浙学大家》丛书(第一辑)于近日发布。丛书系统介绍了王充、王阳明等10位“浙学”名家的生平、作品和思想,以期进一步普及“浙学”思想内涵、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
汉代以前,江浙地区属于吴越文化,“断发文身,饭稻羹鱼”,和中原相比属于文化落后地区。王充高举“实事疾妄”的旗帜,对战国秦汉以来的天人相与之际理论、民间迷信思潮、书记经传所载之谬误、经学之穿凿附会做了一次系统的清算。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评价王充说:“秦汉以还,圣道陆沉,淫词日炽……充生茅靡澜倒之辰,而独岌然自信,攘臂其间,刬虚黜增,订讹斮伪,诐淫之旨遏截弗行,俾后世人人咸得藉为口实,不可谓非特立之士也。”充分肯定了王充在思想文化领域杰出的学术贡献。王充的崛起,使浙江第一次有了在全国思想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
王充的贡献,在于其独立的精神。在今文经学牢牢占据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情况下,王充对今文学家空疏的学风和穿凿附会的理论体系展开尖锐的批判,指出今文经学 “好信师而是古”,徒能 “传先师之业”和“终不求解扣明”的弊端。同时,王充对思想理论界权威孔子、孟子、韩非子、董仲舒等敢于问难,并指出他们学说不自洽或错误的地方。当然,王充对经学的批判并不是完全抛弃经学,相反,他肯定经学的价值理性,“《五经》以道为务”“大义皆出其中”“道行事立,无道不成”,主张通经致用。
王充对典籍所载、世俗所传的虚假事物、错误理论、迷信思潮痛加批判,承担起正风易俗的道义责任。王充提出,“贤人之在世”,应该担负起“称论贬说,以觉失俗。俗也不知还,则立道轻为非”的社会责任。主张通过评论社会是非,给社会以正确的引导,防止社会误入歧途。如果不能奏效,要进一步著书立说,为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标准,来唤醒整个社会。同时对哗众取宠、盗名欺世的错误言行要敢于站出来抨击。
王充的思想对后世浙学影响很大,叶适“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论高而实违,是又不可也”的思想,即使对王充效验论的继承和发展。
章太炎称赞王充:“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近人进一步指出王充是浙学的开山祖师。在思想史上,他是划时代的大家,改变了浙江地区在全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
作者:白效咏 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