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学作为极富活力的地域文化形态之一,是浙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今年是浙江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统筹协调编写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成果——《浙学大家》丛书(第一辑)于近日发布。丛书系统介绍了王充、王阳明等10位“浙学”名家的生平、作品和思想,以期进一步普及“浙学”思想内涵、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
浙学传统源远流长,历代涌现出众多重要思想家。两宋之际是浙学的繁荣发展期,陈亮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志存高远,心系苍生,始终以经略天下自我期许;他为人慷慨,性格坦诚,敢于坚持独立的思想人格;他文风卓绝,指摘时弊,保持着对现实的理性批判。尽管屡遭政治挫折与生活磨难,陈亮恢复中原的信念从未动摇,其全部思想与学说皆围绕这一鲜明的时代主题而展开。
“道即现实”是陈亮的核心哲学主张。他曾言:“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赫日当空,处处光明;闭眼之人,开眼即是。”这些论述强调道常行于事物之中,而与具体的世间万象不可分离。陈亮的事功之学表现为哲学上的行动主义,其特质是强调对于现实世界的能动实践,而在理论上则明显地表现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倾向。
在陈亮看来,现实即“天人之际”,是天、地、人三才的当前结构。以三才结构为实质的道,其运动展开的全过程,便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动与民众的生活史。陈亮以干预世界为目的的事功之学,在哲学层面强调人对道的实践,在现实层面则旨在改变“天人之际”当下结构的现状。
由此,陈亮肯定合理的利欲,强调道德的现实效用,重视个体道德价值在经验世界中实现最大化,并以社会民生福利的普遍增进作为评判道德善恶的依据。他曾坦言:“不敢以一息而不用吾力,不尽吾心,则强勉之实也。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而无一民之不安,无一物之不养,则大有功之验也。”这番话即便在今日,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陈亮的所谓“事功”,乃在于原古今时势之变,慎观天人之际,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开拓出现实政事的辉煌,建立实际的社会功绩,实现民生之利益的普遍有效增进;这与追求个人功名利禄有着本质区别。这一事功之学通过拓展个体的生活世界实现道德价值的最大化,其倡导的以效用为目的的功利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框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模型,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与伦理学。
作者:董平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韩书安系浙江大学博士后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