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借势 向海图强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赴苍南调研
发布时间: 2025- 07- 07| 来源: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 浏览:

为积极践行“社科赋能海岛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近日,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副院长(执行)胡求光教授带队,集结宁波大学商学院、海洋学院教师科研队伍,赴温州市苍南县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向海借势 向海图强 苍南发展海洋经济强县”研究目标,通过走访沿海乡镇、考察产业基地、开展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苍南涉海产业发展现状,提炼特色经验,摸排社科赋能需求,为县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力动能。

踏浪168海岸线:解码海洋经济特色样板

调研团队赴炎亭镇重点考察了168黄金海岸线及智慧水产养殖基地,从岸线资产、露营基地再到黄金沙滩、蟹公寓,团队专家就文旅IP、融合元素、运营模式、养殖技术、品牌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与马站镇的有关负责人、村书记调研交流中了解到,该镇从54种扑克牌水果到56种特色农产品的丰收成果,折射出当地依托“水果王国”优势推动农旅融合的探索。在桑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与阳光农场采摘园,调研团队详细了解农产品种植合作社的运作机制,并对后槽村海螺湾、海上贻贝养殖基地的“渔旅结合”模式表示关注,认为该模式实现了渔业资源从“捕捞养殖”到“体验消费”的价值延伸。


聚焦绿能与生态:勾勒蓝色经济发展蓝图

霞关镇的调研行程紧扣“海洋新能源”与“基础设施”两大核心,在绿能小镇核电生产区考察平台,调研团队大体了解了清洁能源项目的运营现状、前期投入及预计经济效果,随后在通用码头项目与海塘安澜工程的建设现场,了解到苍南完善海洋交通运输网络、提升临港产业承载力的规划布局。研究院专家表示,新能源产业与港口经济的协同发展,将为苍南“向海图强”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做好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沿浦镇红树林湿地调研中,团队就红树林在固碳减排、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当前生长环境、后期维护与市场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社科赋能再出发:智力支撑海洋经济新征程

调研期间,团队先后走访了炎亭镇、马站镇、霞关镇和沿浦镇,贯穿“海洋资源—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乡村共富”全链条,对苍南县的海洋资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考察交流,既梳理了苍南在智慧渔业、渔旅融合、海洋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成效,也摸排了数字赋能、交通基建、碳汇开发等方面的社科研究需求。在与村书记开展座谈交流中更是深入了解基层在滩涂开发、乡村共富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为后续社科赋能精准对接地方痛点提供了方向。

近年来,苍南县发展成就突出,实现了经济指标跃升、清洁能源产业崛起、文旅产业爆火。以“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为发展思路,苍南核电、海上风电等布局持续扩张;以“全域景区化”为理念,打造168黄金海岸,将海岛、沙滩等景点串珠成链,人气、财气、名气俱升。调研团队经过多日调研,提炼苍南海洋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是政策引领与战略驱动:顺应省、市发展要求,实施“海洋经济强县”“工业强县”等战略,积极承接各类经济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与投资增长。

二是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滨海旅游;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吸引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创新,从科技创新到产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增强发展动能。

四是项目带动投资: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如核电、风电项目,以及文旅项目、交通基建项目等,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将以苍南县发展调研为基础,聚焦社科赋能三大着力点,构建“研究-决策-实践”闭环体系。锚定特色产业赛道,构建社科研究支撑体系;聚焦区域发展痛点,提供决策咨询解决方案;深化校地联动机制,推动社科成果转化落地。通过社科研究与地方实践深度融合,助力苍南构建以海洋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在海洋能源开发模式、滨海文旅IP打造、县域治理数字化等领域形成可复制的“浙江经验”,为全国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