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动宁波舟山港“零碳港口”建设
发布时间: 2025- 07- 20|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加快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10%,港口碳排放占比虽不高,但对港口城市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明显。宁波舟山港作为世界第一大港,肩负着在“双碳”战略下推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目前,宁波舟山港的绿色低碳港口建设处于国内中上水平,与天津港、上海港、青岛港存在一定差距。作为绿色港口的升级版,加速推动“零碳港口”建设既是发展所需,也是问题倒逼,更是改革命题。

一、宁波舟山港“零碳港口”建设的前期基础

宁波舟山港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共有5家下属单位获评中国港口协会“星级绿色港口”,为进一步纵深推进“零碳港口”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港口用能结构优化升级

宁波舟山港全面推行龙门吊油改电、绿色流机设备更新等节能技术改造和替代措施,已基本实现港区电龙门吊全覆盖和较高比例的终端设备清洁化,新能源或清洁能源集卡规模居全国前列。在港口岸电建设改造及常态化使用上,宁波舟山港深化岸电使用奖补政策,已建成岸电设施360余套,基本实现泊位岸电全覆盖。对内通过量化分解使用指标、细化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对外通过与主要航运企业签订岸电使用协议,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2024年接电船舶艘次同比增长近20%,岸电使用量超2000万度,同比增长超130%,相当于碳减排1.3万吨。

(二)清洁能源规模化投用

宁波舟山港地域广阔,风能资源优越、风向较为集中,近年来大力推进港口风电开发和多能源融合系统建设,清洁能源使用率已超70%。穿山港区、梅山港区在2024年相继建成投运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规模化推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及配套储能系统建设,年自发绿电量分别达到2600万KWh和5800万KWh,可覆盖三分之一的港区用电需求;多能源融合网架按照“分层分级、主动调度、多元消纳”控制模式,自发绿电优先供应港区氢能制储、储能系统及岸电设备,实现绿电就地转化与缓冲调节;穿山港区率先打造港口“制注储供”全链条氢能利用体系,推动氢能装备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

(三)绿色智慧融合发展

宁波舟山港“2+1”智慧化码头示范工程在2个集装箱码头(梅山二期、金塘大浦口)和1个铁矿石散货码头(鼠浪湖)打造全流程自动化样板,集成设备远控、智能闸口、智能理货、n-TOS操作系统等,推动实现设备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控智慧化、服务便捷化的数智升级。梅山港区“装卸设备远控+智能集卡”已实现规模化运营,全港域远控桥吊自动化程度72%、远控龙门吊自动化程度66%、智能集卡占比24%,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远控自动化作业集群,是传统集装箱码头绿色智慧转型的典范。

(四)运输结构低碳化加速成型

宁波舟山港着力建设优质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海铁联运的体量增速、辐射范围均居全国前列,班列达27条,业务辐射16个省67个地级市。随着甬金铁路双层高箱运输试验线、北仑铁路支线复线、梅山铁路支线等项目建设,支撑全省港口一体两翼多联的铁路货运体系将加速建成。舟山江海联运业务贯通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物流节点,与沿线31个港口达成合作,并通过江海直达、海江铁联运、水水中转等方式打通川渝地区物流通道。2024年江海联运量较2016年增长106%,占长江干线比重从10%攀升至21%。2025年4月“宁波—义乌新能源重卡运行线路”建成投运,按照每辆车年行驶里程10万公里计算,年减少碳排放可达4.8万吨。

二、宁波舟山港“零碳港口”建设的现实挑战

(一)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缺乏

目前浙江省尚未出台港口碳减排方案,港口碳减排目标和路径尚不明晰。尚未针对船舶发展、港口发展、航运能源的使用等方面制订结构性的顶层规划,也未对各种清洁能源进行全产业链的绿色评估,确立明确的短、中、长期绿色船舶技术研发方向和减排目标。此外,与绿色低碳港口发展相配套的标准规范、监测监管、考核评估体系尚未健全,港口减排的技术路径、绿色燃料的可靠性供应、港口运营绿色低碳的治理体系等都尚待进一步明晰和完善。

(二)风力、光伏发电项目受限较多

部分港区码头虽有意识地布局风力、光伏发电,但由于涉及港口内的空间布局,仍处于以节能改造和替代为主的初级阶段,一些通用码头作业工艺仍比较传统。其短板包括:部分港区码头的建设空间不足,仅能够以有限的屋顶光伏满足办公用电需求;部分港区虽建设了兆瓦级的光伏设施,但因码头存在大量老旧仓库而无法安装光伏设备,或因码头分散而难以内部消纳;许多企业谋划在港区内应用风机提供绿色电力,但普遍面临风机建设用地审批困难;加之绿色电力并网受阻、储能系统未搭建完善等因素,导致港口自发风光电利用率消纳率不高。

(三)终端能源消费转型存在制约

目前清洁能源动力设备的经济性不足,企业面临着减排压力、成本负担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问题,导致港口能源消费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能源替代转变缓慢。例如,燃油集卡、电动集卡、氢能集卡的单位购买成本分别为30万元、60万元、160万元,政府对后两者的奖补力度和兑现速度有待提高;一艘纯电拖轮造价高达6000万元,但由于续航能力无法满足远距离作业需要,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在相关技术和产业链成熟前,氢能在港口的成体系发展、大规模应用也尚需酝酿。

(四)岸电配置、利用率有待提升

宁波舟山港在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岸电使用价格上具有显著优势,但部分港区码头的靠港船舶岸电实接率仅为70%,主要体现在外籍船舶的高压岸电使用率偏低。究其原因既有接插口不匹配、供受电频率不适配等岸电设施配套问题,也存在外籍船舶对岸电质量不信任、本地职能部门难以监管约束的情况。省级文件中“岸电使用免收基本电费”“港口岸电运营企业暂停收取岸电服务费”的规定执行至2025年底,在此之前亟需征求意见研制接续政策,并在价格引导的基础上强化服务监管。

(五)多式联运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多式联运比例较先进港口差距仍较大,公路集疏运占比负荷过高,严重影响港城之间的交通、用地、环境矛盾。并且由于地理位置、货物品类等差异,甬舟两地在拓宽多式联运体系上的着力点发力点不同,需进一步深化合作。宁波发展海铁联运面临港口间腹地竞争激烈、进港铁路支线通行能力不足、场站作业能力不足等瓶颈。目前镇海港区铁路资源难以利用,北仑、穿山港区铁路支线基本满负荷运行,甬金铁路的建成投用将使该问题更为突出。舟山发展江海联运则面临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相对滞后、沿线港口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船型配套衔接不足等问题。

三、宁波舟山港“零碳港口”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国家、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框架下,我省需加快研究制定宁波舟山港“零碳港口”创建行动方案,将“零碳港口”创建工作纳入交通强省工作中。实现宁波舟山港“近零碳排放”需双向推动构建清洁用能体系,应有侧重、有层次地推进不同阶段和各个港区码头的建设任务。

(一)短期目标立足终端用能电气化,

重在补漏补缺、夯实底板

一是加速港口作业设备电能替代。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设备,有序推进码头水平运输和堆场作业全面“油改电”,新增或更新作业设备优先选用电动,配套充换电站增建扩能。二是加大对清洁能源动力设备的政策支持。扩大两新政策范围,将流动机械、港作船舶纳入新增或更新清洁能源设备的资金扶持对象,三年内有序、全面淘汰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集卡,显著提升清洁能源流动机械比例。支持采取港区绿化、碳汇补偿等方式,实现港口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三是进一步推进岸电设施建设改造及使用。加大岸电奖补力度和范围,推进高压岸电全覆盖全投用;优化船岸设备配套,推广高压双频供电和智能变频技术应用,提高岸电设施与各类船舶受电系统的兼容性适用性;做好岸电使用价格收费政策衔接,尽快研制新的岸电电价补贴系数和供电服务奖励标准;严格落实新《海环法》的岸电使用监管罚则,软硬兼施地推动岸电使用常态化。

(二)中长期规划着眼源端供能

清洁化和运输结构优化,重在

纵深开发、量质齐升

一是蓄力深远海风电开发。由港口统筹码头堆场分散式风电、防波堤风电开发,相关部门需紧密协同,在海域、土地使用等建设审批方面予以支持。着力规划、统筹资源、稳步推进深远海风电开发和海上分散式风电项目,提升港口绿电供应能力。二是深化港口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风光储互补、源网荷储协同的智能微电网项目,提高微电网自调峰自平衡能力,降低弃风、弃光率,推动多态能源供给与港口负荷的动态匹配,加快实现港口能源自洽及能碳智慧管控,逐步推进车网互动、船网互动的试点和规模化应用。三是拓展港口绿色集疏运网络。持续推进大宗货物运输“散改集”“公转铁”“公转水”和多式联运网络布局;加快腹地铁路、港口支线铁路建设和运力提升,加大全国内陆无水港布局,探索研究铁路运输减碳经济补偿机制;做大做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与干线船公司、长江驳船公司和沿线港口深化合作,强化内河船型与海港作业设备的配套衔接;推广“宁波—义乌新能源重卡运行线路”项目经验,开辟更多点对点式绿色运输通道;创新立体集疏运模式,在有条件的集装箱码头试点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

(三)发挥示范港区绿色智慧融合发展

的头雁效应,重在以点扩面、辐射带动

一是促进港口氢能发展及多元应用。推广穿山港区“风光储氢多能源融合发展”经验,着力推进绿氢“制输储用”全链条发展,加强清洁能源综合供给能力及各环节各设施的系统集成。扩大绿氢制备和储能规模,配套氢气输送网络和加氢站建设,为未来港区绿氢大规模应用普及提供支撑;加快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绿氢合成氨、靠港船舶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攻关及应用,紧随绿色航运发展趋势逐步拓展绿氢、绿醇、绿氨船舶加注业务;推广氢能专用设备多场景应用,启动氢电混动、甲醇动力、氨动力拖轮应用论证。舟山港域立足资源禀赋,协同加快氢能产业链的规划布局和产业引导,近期着眼灰氢产业,远期着眼绿氢产业,与临港工业园区共建联动互补的供氢用氢模式。二是推动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升级和新建码头智慧化设计。推广梅山二期、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的样板经验,统筹北仑、穿山、梅山、大榭、六横、金塘等港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群建设,建成一批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借鉴上海港、青岛港、天津港绿色智慧港口建设的最新技术、提效思路和节能工艺,助推已建在建自动化码头进一步降耗减排。

作者简介:

孙天慈,博士,中共舟山市委党校科研处讲师,兼任舟山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在CSSCI、北大核心等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