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文化资源”到“发展动能”的县域实践
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县域文旅如何突破资源禀赋的局限,实现从“地理边缘”到“文化中心”的跨越?浙江省泰顺县以“走走泰顺,一切都顺”文旅IP为支点,交出了一份兼具创新性与示范性的答卷。作为“中国廊桥之乡”与“国家级生态县”,泰顺以“顺文化”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挖掘地方文化基因、艺术化重构文旅场景、数字化拓展传播边界,不仅重塑了县域文旅品牌,更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生态反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泰顺的实践表明,县域文旅发展不应局限于资源禀赋的“先天优势”,而需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并将文化符号转化为经济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这一过程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定力,也离不开科技、艺术与社区的深度融合。
从全球视角看,文旅IP的成功往往依托于文化独特性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例如,日本熊本县通过“熊本熊”IP实现区域经济振兴,其核心在于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情感共鸣点。泰顺的“顺文化”IP建设,正是这一逻辑的本土化实践。通过挖掘“顺”的吉祥寓意,泰顺不仅赋予文旅品牌情感价值,更将其嵌入游客的消费场景与生活场景,形成从“认知”到“认同”的递进式体验。这一模式的成功,为全国县域文旅发展提供了“文化IP驱动经济转型”的鲜活样本。
一、从“山城边陲”到“文旅标杆”:泰顺的蝶变密码与文化基因解码
“山高路远、浙南边陲”曾是外界对泰顺的刻板印象,而如今,“走走泰顺,一切都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文旅IP。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泰顺以“顺文化”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联动与创新设计,构建的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自2019年提出该IP以来,泰顺以廊桥文化、生态资源和非遗技艺为基底,打造了“五顺”系列文旅产品(顺食、顺宿、顺礼、顺艺、顺集),并通过高铁冠名、短视频营销、节庆活动等多元化传播矩阵,将“顺”的吉祥寓意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泰顺的实践表明,文旅IP的成功需依托“三位一体”策略:文化内核的深度提炼、场景化体验的构建以及数字化传播的精准触达。2024年,泰顺成功斩获4A景区城、5A景区镇、金3A景区村‘三级联创’大满贯,全域旅游强势出圈。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产值增长10%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达19.88亿元,同比增长17.76%,增速排名山区26县第二。这一系列成果印证了泰顺文旅融合模式的实效。
泰顺的文旅IP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文化挖掘到品牌输出的系统性工程。2019年,泰顺县委、县政府以县域名称的吉祥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切入点,结合“顺”文化内涵,提出“走走泰顺,一切都顺”这一口号。通过整合廊桥文化节、氡泉养生节等传统节庆,并引入现代艺术元素,泰顺成功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旅游吸引力。例如,在 “欢顺 520” 系列活动期间,泰顺举办了多场结合非遗技艺与现代艺术的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热度持续攀升。在传播层面,泰顺通过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 “顺文化” 相关内容,如文旅微短剧《廊桥下捡了个千亿富豪》上线热播,《万象泰顺 声声不息》城市形象宣传片全网爆红,《山里的种子》等原创音乐MV年网络宣传总PV4.5亿+,形成 “线上引流、线下体验” 的闭环。这一过程中,泰顺还注重与高校、设计机构的合作,开发 “顺礼” 系列文创产品,将木拱桥营造技艺、提线木偶戏等非遗元素融入茶叶包装、手工艺品设计,既保留传统工艺的精髓,又契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泰顺联动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打造‘顺礼’标准化体系,成功开发百余款‘顺礼’,优选‘十大顺礼’亮相各类展览活动,得到广泛好评。2024年,‘顺礼’登录青科会等国际盛会,百家宴、采茶舞曲等元素更是亮相春晚,进一步提升了泰顺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泰顺的“顺文化”IP建设,本质上是一场文化符号的价值重构运动。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顺”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消费场景与情感体验。例如,“顺礼”系列产品不仅承载非遗技艺,更通过包装设计传递“顺遂安康”的美好寓意,成为游客馈赠亲友的首选伴手礼。在当今消费观念不断演变的时代,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不再仅仅着眼于产品的实用功能,更愿意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买单。泰顺“顺礼”系列产品正是通过构建“符号—场景—价值”的转化链条,充分展现了这一消费趋势 ,通过“顺文化”IP的精细化运营,成功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为县域文旅的IP化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二、沉浸式文旅:艺术设计与科技赋能的泰顺实践与体验升级
泰顺文旅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艺术设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入游客体验,构建了“视觉—场景—传播”一体化的沉浸式文旅生态。在视觉形象上,泰顺发布全新城市标志,融合古廊桥、碇步桥与水系元素,形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学的视觉符号,并广泛应用于文创产品、公共景观等领域。“顺礼”作为“五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文旅消费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2024年,“顺礼”亮相世界青科会、温州国际康复大会等国际盛会。举办全国旅行商采购大会,赴全国各地开展泰顺文旅推介活动16场。其产品设计以非遗技艺为内核,如“顺茶”礼盒融入木拱桥榫卯结构元素,包装采用可降解竹纤维材料,既传递环保理念,又彰显工艺匠心。采用青瓷釉色与山水纹样的装饰手法,则强化了“顺文化”的视觉辨识度。而“顺陶”系列则与当地陶艺工坊合作,将泰顺山水纹样烧制于器皿表面,游客购买后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制作过程短视频,实现“产品即故事、消费即体验”的闭环。
在场景打造上,泰顺通过廊桥文化园的互动装置、氡泉疗养区的艺术装置,以及低空经济中的直升机观光、无人机露营等新兴业态,构建了“空中看山水、地面品人文”的多维体验。以《我在廊桥等你》实景剧为例,该剧围绕海外留学生泰阳与畲家姑娘顺月的爱情故事展开,融合三杯香绿茶、廊桥、提线木偶、畲乡风俗、百家宴等泰顺特色元素,借助光影艺术,为观众带来沉浸体验。2024年,该剧迭代升级,结合文祥湖灯光秀,精心推出”畲乡奇妙游“等旅游演艺,进一步提升了泰顺文旅的吸引力和体验感。演出期间,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显著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消费。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沉浸感。泰顺开发VR虚拟导览系统,游客可在线“云游”廊桥与古村落,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木偶戏表演的幕后故事。景点公园利用AR技术展现AR游船秀,结合虚拟孔明灯祈福活动,使得传说中的场景和历史人物走进现实,与游客们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非凡对话。此类实践不仅提升了文化传播效率,更通过“虚实结合”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县域文旅开辟了差异化竞争路径。此外,泰顺还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游客行为数据优化景区路线规划与活动安排。
沉浸式文旅的核心在于通过多感官刺激与情感共鸣,构建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深度连接。北涧桥文旅灯光秀通过灯光与音效,让游客行走时触发不同光影效果,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体验的趣味性,更通过技术手段放大了文化感染力。泰顺的实践表明,县域文旅的沉浸式转型需以艺术设计提升审美价值,以科技手段增强互动性,最终实现“文化可感知、体验可留存”的目标。
三、产业融合与可持续生态:泰顺经验的示范性与跨域联动
泰顺的文旅发展并非孤立,而是与交通、农业、生态保护等深度联动,形成“文旅+”的产业融合生态圈。以交通为例,苍泰高速、浙南闽北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不仅缩短了游客出行时间,更串联起沿线景区,形成“交旅共富”新格局。苍泰高速通车后,温州至泰顺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1.5小时,直接带动沿线南浦溪景区、库村古民居的游客量增长;而浙南闽北通用机场的建设,则为低空旅游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文祥湖营地、南浦溪营地吸引了大量游客,2023年共吸引游客超3.1万人次,县外游客占比高达90%以上,直接乘机体验游客超万人。在产业协同上,泰顺通过“文旅+农业”模式,推出茶园观光、茶艺体验等项目,带动泰顺县茶产业链年产值达20亿元,全力创建“茶叶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县”,2024年,“顺茶”产值超5亿元,最具代表性的‘三杯香’品牌价值超24亿元,进一步推动了泰顺向现代茶产业强县迈进。客货邮融合线路则打通了农产品出山的“最后一公里”,惠及数万农村群众。例如,司前畲族镇通过“顺礼”品牌包装当地竹笋、蜂蜜等特产,借助文旅节庆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超百万元,实现了“卖风景”与“卖产品”的双赢。通过推广低碳旅游、建设智慧景区,将环保理念融入游客行为引导,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实现平衡,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泰顺的‘文旅+’模式,本质上是通过产业协同释放乘数效应。2024年,泰顺整合城建、农业、教育、体育等力量,打造‘康旅养生、体育赛事、乡野采风、非遗体验、研学实践’等赋能产品链,实现了从‘文旅+’到‘+文旅’的转变,进一步释放了文旅产业的综合效益。“文旅 +”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催生出丰富多样的新玩法。就像司前畲族镇里光村举办的 “荷其有幸 香遇里光” 第八届文化旅游活动,以村里 60 亩荷花池为依托,打造出独特的赏荷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同时,活动期间,正值葡萄园丰收,游客参与葡萄采摘活动,在享受乐趣的过程中,促进了当地葡萄的销售,提升了葡萄的附加值。里光村的特色小吃里光婆饼,也借助活动的人流量,销量大增,让传统美食得到更广泛传播。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里光村带来了可观的客流量,推动了农产品销售,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发展。村民们看到了乡村旅游的潜力,对发展相关产业更有信心。这种以文旅活动带动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价值,促进乡村经济增长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行范例。
四、未来方向:从县域样本到全国经验的路径探索
泰顺的探索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但其未来发展仍需在以下领域深化突破:
1. 文化IP的系统化运营与品牌输出
需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联合高校与智库挖掘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可以继续依托省社科联、钱塘江研究会、各地高校等组织机构,对廊桥营造技艺、畲族民歌等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建档,并开发标准化课程体系,向其他地区输出“非遗活化”经验。同时,推动“顺文化”IP的品牌授权合作,如与知名茶企联名推出“顺茶”系列,或与影视公司合作拍摄文旅宣传片,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2.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与场景迭代
加大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开发数字文创产品,拓宽盈利渠道。可借鉴杭州宋城“千古情”系列演艺模式,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泰顺夜游”项目,拓展廊桥、碇步桥等景观与光影艺术结合,形成夜间经济新增长点。此外,在巩固线下体验优势的同时,可探索线上文旅新形态,,如发行“数字廊桥”数字藏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3. 跨产业协同机制与政策保障
需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联合高校与智库挖掘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2024年,泰顺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大力推进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制定实施《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编制‘一桥一策’,实现32座古廊桥视频监控设备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了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拓展制定“文旅+教育”专项政策,鼓励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将廊桥文化、生态保护纳入课程实践;同时,与体育部门合作开发山地马拉松、溯溪探险等赛事,打造“户外运动之都”品牌。
4. 社区共建与人才培育的生态构建
鼓励居民参与文旅内容共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共建模式。例如,设立“顺文化创意基金”,资助村民开发乡土手工艺品;开展“泰顺故事征集大赛”,邀请游客与居民共同创作短视频、游记等内容,丰富IP内涵。在人才培育方面,需设立文旅人才专项基金,吸引专业团队入驻,并联合职业院校开设文旅运营、非遗传承等专业,培育本土设计与管理人才。
结语:以“顺”为舟,驶向文旅融合新蓝海
泰顺以“走走泰顺,一切都顺”IP为支点,撬动了文旅产业的全面升级。2024年,泰顺成功摘榜市级以上重大荣誉54项,其中省级32项、国家级2项,“闽浙木拱廊桥”再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彰显了泰顺文旅的国际影响力。其经验揭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文化自信与创新驱动的双重赋能。通过“顺文化”的系统化运营、艺术科技的深度融合、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泰顺不仅实现了从“边陲山城”到“文旅标杆”的跨越,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文化为核、科技赋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未来,泰顺应进一步提炼“顺文化”的哲学内涵,将其升华为区域精神标识,并通过标准化、品牌化的输出,为全国县域文旅融合提供“泰顺方案”。正如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坚所言:“用文化的眼光打量世界,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泰顺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作者简介:周向力,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设计学理论、设计史研究。主持浙江省社科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厅局级项目若干项。
课题信息:2025年浙江省社科规划“社科赋能行动”专项课题泰顺旅游文化景观视觉形象及衍生品开发研究(25FNSQ043YB)。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