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浙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决策部署,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着力点,通过先试先行、合作深化、改革清单落地、体制机制协同等举措,有效促进科教融合,拓宽教育资源,吸引顶尖人才,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为创新浙江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居全国第4位。目前浙江省委科技委开始运行,相关工作规则相继出台,统筹协调新时期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即便如此,相比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陕西西安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渝和武汉相继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浙江离形成领跑全国乃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还存在一定差距。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根本在于对创新资源的撬动,本文从资源整合优化的角度深度提炼浙江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创新资源匹配国家战略目标
一是发挥省委科技委统筹协调作用。在对应国家科技委上位职责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发展特色和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目标,完善工作内容与机制。科技委统筹引领,通过各类政策工具,发挥引导各类创新资源集成流动的指挥棒作用。二是以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牵引一体化发展方向。在谋划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特征。结合浙江经济特色与重点技术发展方向做好精准定位,从而集中行业优势资源,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以大科学装置配备保障一体化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配备,充分利用已有的超重力场、极弱磁场两大科学装置,在满足本地科研需求的同时开放共享吸引外部科研团队来浙。建立与安徽、上海等周边地区大科学装置合作使用关系,为长三角科研工作提供更有力的设备支持,吸引更多研发项目落地浙江。
二、多主体创新资源广泛链接
一是完善校企合作渠道。高校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产教融合中心,以合作科研模式推动高校研究团队接受企业技术改进、产品开发或生产管理等具体需求委托,并借助企业实体落地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二是创办联合实验室。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主体在浙江成立联合实验室,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力量为行业发展做好系统支撑。鼓励各类主体通过投入资金、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资源参与联合实验室建设,并借助实验室成果共享共用,实现多方互利共赢。三是建立会商机制。由科技委根据需求组织教育、科技、人才相关部门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代表进行专项会商。就一体化过程中主体衔接、配合、维护等方面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充分听取各方关于一体化工作的意见建议。四是搭建科研设施设备租借服务平台。科技厅统筹建立具备专业设施设备租借服务的数字平台,制定专业设施设备报告清单与租借程序,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科技企业等定期上报与更新可供租借的专业设施设备信息与租借模式,方便各主体按需租借。此外,开设求助模块以方便设施设备寻求。五是培育以高校为中心的资源枢纽。统筹安排资源管理工作,根据各类高校定位与优势,通过政策鼓励、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相应产业科技研发部门落地在该类高校附近,促进同领域资源集聚从而推动一体化工作。六是加快成立现代产业学院。鼓励高校根据学科优势在产业聚集地设立产业学院,近距离把握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趋势。一方面促进自身优势领域研发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落地,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出更切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以人才为抓手借力广域创新资源
一是通过大力吸引顶尖人才来浙实现行业发展。以选题、经费等方面的开放性吸引顶尖人才,以全方位综合服务保障促进顶尖人才在浙定居,从而获得其身后的人才团队等能量加持。尤其是对院士的吸引,可能推动某一行业的整体发展。二是通过灵活聘用提高人才管理与利用效能。鼓励各主体突破全职全时的传统招聘要求,合理利用双聘、人才飞地、兼职聘用等方式吸引无法全职或不愿全职的人才,促进人才在不同领域与不同地域间的流动,淡化人才归属,强化智力使用。三是联合多主体优势特征提高吸引与招聘国外人才效果。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等不同性质的单位可以通过联合招聘的方式向外招揽人才或向内推荐人才,充分利用国际招聘平台、专业论坛、社会关系等招聘网络,并以不同性质的单位和岗位为国际人才提供更多的工作选择,更全面地契合人才职业需求、发展需求与生活需求,为浙江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资源。
四、创新资源复合增效
一是统筹与融合浙江教育、科技、人才经费预算以优化经费利用。统筹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针对教育、科技、人才重点计划与任务,统筹相关部门该部分财政预算编制与经费管理,优化财政经费的支出结构和产出比。同时,适当拓展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范围,在考虑科研产出支出的同时,支持人才培育需求。二是加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以契合市场人才需求。高校与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势联合创办特色专业或学科,基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共同设置培养方案与课程,打造“订单式”产业人才。要求企业设置具体的实践岗位与企业导师并落实实践考评,要求高校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毕业要求。三是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推动创新产业持续发展。从整体战略出发,从核心产业出发促进行业创新链的完整建设,实现研发、技术、产业、人才、金融等各类链环的参与管理。同时,根据核心产业进行相关产业发散与补充,加强各类链环的强度与韧性。
五
培育共创环境
一是通过优化高校教师考评标准促进其参与一体化建设积极性。通过改革绩效工资制度、教学科研评价制度等,允许高校教师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展现工作成果,缩小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教师间的待遇差距,调动其参与一体化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地方立法保障创新者权益。针对目前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完善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工作,推动更具体的可操作的立法条例落地,加快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法律规定更新速度,提升权利人维权效率和维权质量,为科技、教育、人才相关主体营造更安全稳定的共创环境。三是建立一体化改革评价体系以补强薄弱环节。通过评价指标实现某地区某行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程度的测量,从而发现一体化工作的薄弱点进行完善。同时利用政策偏向、机制改善等方式对一体化薄弱环节或领域进行加强,促进不同行业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共同发展。通过赋予荣誉、优惠政策、经费奖励等方式激励各类资源主体主动提出一体化项目或参与一体化工作。
作者简介:
洪宇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课题信息:
本文是杭州市软科学重点课题“新形势下杭州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项目编号:20230834M17-1)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