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在全省市、县(市、区)社科联与部分省级社科普及基地负责人培训班上,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衢州市、瑞安市、天台县社科联等8个市县社科联负责人在市县社科联班作典型交流发言,有效促进了各地社科联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推动形成了互学互鉴、协同共进的良好氛围,为全省社科事业的整体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杭州全面落实“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一体推进宋韵文化研究、阐释、交流、推广等工作。加强学术研究支撑,编撰《南宋史研究丛书》50卷、《南宋全史》8卷、《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100余卷等大型文献;建强交流展示平台,设立南宋史研究中心、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中心,举办大型学术会议10余次、“宋韵·思想”青年学者论坛3届,开展“宋韵文化对亚洲文化文明的推动作用”系列研讨;拓宽传播普及渠道,举办宋韵文化系列讲座14场,开设《写给孩子的宋韵百讲》、“南宋十万个为什么”等普及专栏10期,举办“迎接亚运·品读宋韵”宋词朗诵会、短视频大赛等群众性活动。
杭州通过以宋韵文化为切入口,以研究阐述、融合传播、IP打造为重点,以创新呈现、现代表达为路径,填补了宋史学术研究的空白,推动宋韵文化在交流展示中传承创新,激发市民对宋韵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有力打造宋韵文化特色品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下一步,杭州将以研究阐述、融合传播为重点,继续打造精品IP,组织精心研究,开展精彩传播,树立经典形象,以学术研究为根基,以创新传播为引擎,以长效积淀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杭州辨识度的“宋韵”文化品牌。
近年来,宁波市深化与中国社科院战略合作,有效发挥宁波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作用,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2.0,大力推进《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传承弘扬宁波千年文脉,助力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将深入开展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全面梳理已发掘典型遗址资料;开展生业系统研究,探究生业与社会复杂化的相互关系;开展环境变迁研究,回顾全新世来宁波地区环境变迁及人地互动关系;开展知识系统与精神信仰研究,勾勒其表现、作用及与地域文明起源的关系;开展聚落考古与社会发展研究,为“聚落变迁与社会文明化过程”的理论构建提供实证支撑;开展与周围地区文化交流与互动研究,研究宁波地区在带动东南区域融入中华文明统一体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有序推进,有助于完善宁波区域文化谱系,深入阐释宁波地域文明内涵、价值及其特殊性,推动凝练地域文化标识,激发公众对地域文明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创建国家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各项重要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下一步,宁波将精心组织、深化方案,系统推进各个专题研究,定期推出高水平成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添砖加瓦,为中华文明和地域文明研究做出应有贡献。
近年来,湖州着力推进江南文化的研究解码和创新转化,奋力打造东亚文化“江南窗口”。系统推进研究解码,紧扣“思想”“名人”“风物”“空间”“典籍”五个维度,统筹推进湖学与江南儒学、湖州历史名人、江南源文化、运河古镇与乡村口述史、历代文献整理五方面研究。创新推动呈现转化,在深究学理、深挖内涵基础上,广开转化路径,推动江南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建好物理空间,依托遗址建设展示阵地;融入市民生活,丰富体验科普活动内容;拓展传播半径,加强国内外文化宣传交流;聚力价值变现,以文旅文创推动江南文化产业化发展。探索形成湖州打法,以底线思维抓保护监管,以流量思维抓研究传播,以受众思维抓活化体验。
当下,湖州国际影响力跃升,成功当选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紫笋茶、安吉白茶制作技艺纳入非遗,“太湖新溇港”活态传承获丁薛祥副总理肯定。文旅经济质效双增,2024年接待游客1.25亿人次,旅游收入1512亿元,全市农民人均乡村旅游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突破15%。文化活化深度突破,建成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唐贡茶院等标杆空间,推出《典籍里的中国——茶经》等爆款IP。
下一步,湖州将聚焦“扬长+补短”“文化+科技”“空间+场景”“内聚+外联”的四个“加法”,以机构合作与举办活动提升湖学对外影响力,推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科技应用,统筹打造江南文化物理空间与沉浸式体验场景,向内聚力与向外联动相结合,协同推进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嘉兴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始终牢记、深入贯彻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嘉兴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做法。聚焦“引领”,市委、市政府将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列入重点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党委统筹谋划、政府全力保障、主管部门主抓、科研机构担纲、对接高端资源、市县两级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靠前谋划重大项目。聚焦“溯源”,推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等重磅研究成果,每年高规格举办红船论坛,红色文化溯源研究成果丰硕。聚焦“传播”,培育红色讲解员队伍,打造“红色小讲解”社科志愿服务品牌,创作推出歌剧《红船》、“红船颂”全国美术精品工程、电视剧《大浪淘沙》等优秀红色文艺精品,推动红色文化“出海”,宣传普及传播范围和力度空前。聚焦“铸魂”,探索打造以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为龙头,嘉兴大学等高校为支撑,社会化机构为补充的红色教育机构集群,形成红色教育矩阵,成立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推动红船精神进校园,推出新时代“重走一大路”、“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等特色研学线路21条,打造“红船旁的大思政课”。
下一步,嘉兴将持续深化溯源铸魂传播,创新方式方法,擦亮“红色根脉之城”鲜明标识。
绍兴市社联努力做到在地位认知上、规律把握上、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切实担负起推动绍兴文化大发展的历史使命。以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为双轮驱动,开创性地实施市级文化研究工程。在绍兴市委的重视保障和浙江省社科联的关心指导下,绍兴将文化研究工程和《绍兴大典》编纂项目纳入“十四五”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7000万元,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与科学化管理机制,相继推出《浙东运河文化研究》《绍兴风华——历史文化普及精品读库》《绍兴大典(影印本、线装本)》等阶段性研究成果。
绍兴市社联全面深入推进文化研究工程,以高规格完善落实保障机制,以高起点谋划明确工作方案,以高水平研究广邀各界人才,以高标准管理严把成果质量,系统梳理了绍兴千年文脉,持续引育了人才队伍和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绍兴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工程成果正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化利用,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肌理。
面向未来,绍兴市社联将不断推动文化研究工程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持续发力谋划新一期实施方案,强化合作完善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贴合时代探索研究成果的数字化利用,在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进程中展现绍兴担当、贡献绍兴力量。
衢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孔文化的“衢州指示”,通过一体推进南孔文化的课题研究、社科普及、转化运用、文化交流等工作,形成《孔氏南宗文献丛书》(48卷)《孔氏南宗志》等多部专著,推动衢州南孔祭典纳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创新编排大型音乐剧《南孔》等文艺作品,相关做法得到中央领导肯定。
衢州市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启示,一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是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孔文化的殷殷嘱托,把南孔文化的传承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二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通过贯通南孔文化的研究阐释和转化应用,实现了学术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的双提升。三是社科赋能、服务发展是扎实推进文化研究工程的不懈追求,衢州用好了“社科赋能行动”的重要抓手,一体贯通学术研究、实践转化和赋能发展。
下一步,衢州将进一步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研究工程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聚焦“今”“古”“人”“文”四大板块,充分发挥社科力量在文化研究、资源开发、遗产保护、学校教育、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快构建儒学文化区域联动传承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更多具有南孔辨识度的社科成果,努力为高水平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瑞安市高度重视永嘉学派的研究与传承,将其视为赓续历史文脉、涵养城市精神、赋能地方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系统研究、品牌传播、场景空间、赋能发展、学术生态“五位一体”的研究实践体系,深挖永嘉学派文化基因。近年来,瑞安市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永嘉学派丛书续编整理与研究》等两个项目入选省文化研究工程,推进永嘉学派年表梳理、孙诒让办学调查等重点项目。打造“玉海讲坛”“永嘉学派故里行”活动品牌,推出《永嘉学派·奇缘》漫画绘本、《永嘉学派300句》口袋书、“义利之辩”情景剧等普及作品,相关做法获省社科普及创新活动案例。建成永嘉学派传习馆,上线“永嘉学派传习录”,联动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地标+数字赋能”传播矩阵。培育本土研究梯队、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建强全方位支撑体系。
通过实践,瑞安市探索出一条在县域层面推动永嘉学派研究传承的路径。一是构建“双轨协同”研究体系,强化系统理念牵引,实行项目清单化管理;二是深植“学术根脉”在地力量,重视本土学者的培养,形成老中青结合、本土与引进互补的研究梯队;三是打造“上下内外”传播矩阵,线上平台集成传播,线下阵地集群展示,对内研学传习一体推进,对外积极拓展海外传播。
下一步,瑞安市将重点推进“一书一馆一会一项目一队伍”的“五个一”工作,持续深化永嘉学派研究,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瑞安实践样本,为建设社科强省贡献更多力量。
天台县社科联借智聚力,聚焦主题,争取到省社科联牵头省文化特派团派驻天台,通过研究团队、课题项目、论坛平台等赋能资源下沉,充分激发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社科赋能打造和合文化建设新高地。
一是以高层次人才为“引擎”,驱动社科赋能和合文化高地建设新动能。依托省社科联解决天台县高水平研究人才不足的短板,为天台县高标准选拔团长、专业化组建团队,构建起由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团长,浙江省“151人才”、“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组成的高水平专业化文化帮扶队伍,建立专班、明确特派团联络人,开展集成式优化服务,全方位提供保障。
二是以精准服务为“主线”,加大社科赋能和合文化高地建设新力度。筛选有一定研究基础和潜力的研究人员开展组团帮扶,培养天台本土研究人才队伍。以对接天台县专项课题平台为支持,开展和合文化传播、转化及天台山文化申遗相关课题研究。跟踪式服务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举办,助力和合文化的价值引领高开高走、出新出彩。
三是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催生社科赋能和合文化高地建设新成果。在天台设立省级智库基层分支机构,推动成立台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中华和合文化通论》立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推动和合文化教学点成为省级教学示范点,承接省、市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受到一致好评。立足实践举办和合文化赋能产业研讨会,指导塔后村举办乡村音乐节等,推进和合文化成果转化。
下一步,天台县将继续借智聚力,深化理论及当代价值运用研究,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践,为天台开启建设现代化和合名城作出更大的社科贡献,为奋力谱写高水平建设社科强省新篇章作出天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