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浙江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 05- 22|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浙江省作为全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肩负着探索“先富带后富”制度经验的重要使命,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以“八八战略”为引领,探索出“山海协作”“千万工程”等协调发展模式。新时代下,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使其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产业升级的“金钥匙”,既是时代命题,更是发展必需。本文立足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从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路径创新三个维度,深度解码浙江职教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密码,以期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逻辑驱动:浙江省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政治逻辑:‌战略定位升级,重构职教使命新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而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成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的战略抓手。浙江省肩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国家使命,职业教育被赋予“技能共富”的核心功能,视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战略支点”,必须承担起服务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使命。浙江省在“八八战略”指引下,2022年浙江省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备忘录,将职业教育纳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战略,明确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锚定“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使其成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抓手。这一顶层设计不仅升维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彰显了职业教育从“基础服务”向“战略支撑”的角色跃迁,更要求其重构使命:从单一技能培训转向服务共同富裕全局的“新担当”[1]。

(二)经济逻辑:产教精准耦合,激活区域协同新动能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供需精准耦合,激活了区域协同新动能。一方面,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的发展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平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质量提升。通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浙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性体现在“产业需求牵引、职教供给响应”的闭环逻辑。当前,浙江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四大万亿产业亟需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而职业教育通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如覆盖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标志性产业)、深化校企合作(如“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跃迁的精准适配。这种供需耦合机制,既缓解了企业“用工荒”,又为区域经济注入创新动能[2]。

(三)社会逻辑:‌技能社会建构,激活共同富裕新引擎

职业教育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教育通过“技能资本积累→社会流动性提升→城乡差距弥合”的传导机制,成为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持续的社会治理方案。浙江省职业教育积极探索“一校一策”模式和“技能浙江”行动,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和举措。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助于构建技能型社会,提升全民素质,增强社会活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构建上,是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社会支撑。

二、现实挑战:浙江省职业教育协同区域经济的瓶颈制约

(一)体系衔接梗阻:人才培养与产业跃迁需求脱节

随着浙江省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跃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浙江省职业教育体系在快速迭代的产业升级浪潮中存在一定的适配性矛盾。一方面,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主导产业匹配度不足,部分院校仍保留大量传统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导致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错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院校虽然积极探索与产业对接,但整体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和预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此外,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与产业技术标准尚未实现动态协同,导致人才培养规格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速度[3]。

(二)产教融合虚化:校企供需错配与协同动力不足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浙江省在产教融合政策层面持续发力,但校企合作仍普遍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的供需错配现象。从供给侧看,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同质化严重,如服务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训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对数字化运营、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岗位的需求。从需求侧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尚未健全,仅有少量的规模以上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实质性合作,且多集中于短期订单培养,缺乏技术研发、标准共定等深度协同[4]。

(三)资源分布失衡:区域协同不足与数字赋能短板

浙江省职业教育资源呈现“东北密集、西南稀疏”的极化格局,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这种格局不仅弱化了职业教育的普惠性人力资本增值功能,更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显性障碍。尽管浙江推行“山海协作”工程,但跨区域职教联盟多停留在协议层面,区域协同机制还有待提高。此外,浙江省职业教育在数字赋能方面还存在着短板。虽然近年来浙江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尚未充分释放,长三角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虽已搭建,但数据孤岛问题依然突出,未能实现人才需求预测、技能培训资源的精准推送。

三、路径突破:浙江省职业教育驱动浙江经济的创新实践

(一)体系贯通:构建“贯通式”职教体系,打造现代职教新生态

为破解传统职教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矛盾,浙江省职业教育需打破传统学制壁垒,实施“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双轮改革。在纵向贯通层面,打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扩大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贯通培养规模,在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试点“中职—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一体化培养。在横向贯通层面,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分互认机制,在杭州、宁波等地试点“职普融通”改革,允许学生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中之间双向流动。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互通互认制度,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二)机制创新:深化“靶向式”产教融合,激活校企协同新动能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当前校企合作存在供需错配、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需建立精准对接机制。一是建立产业需求“靶向清单”,由省经信厅和教育厅牵头, 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定期发布《浙江省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明确数字经济、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的紧缺岗位清单,引导职业院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二是要创新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推广“校企联合体”模式,企业以设备、技术入股,院校以场地、师资入股,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共同体[5]。

(三)专业重构:实施“动态化”专业调整,匹配产业升级新需求

面对快速迭代的产业技术变革,需以“动态适配”为核心重构职教体系。一是建立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淘汰落后专业,增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实现“一链一专业群”精准匹配,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同步。二是推行“产业集群+专业群”建设模式,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群,实现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适应性,满足产业集群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6]。

(四)区域联动:打造“山海数字”协同平台,构建职教均衡新格局

针对浙江省职业教育资源分布失衡与数字赋能短板问题,需强化跨域资源协同‌,建立省级职教资源动态调配机制,推动东北部优质职教资源向西南地区“云+实体”双通道辐射。一是构建“飞地实训+云端共享”协同机制,依托“教育魔方”数字底座,在衢州、丽水等山区县建设“山海职教共同体”,通过跨区域学分互认、师资共享库共建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联动 ,实现实训设备、课程资源的云端调度与物理空间互补。二是深化数字平台效能‌,升级长三角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破除数据壁垒,整合政府、企业、院校三方数据,开发AI驱动的“人才需求—技能培训”智能匹配系统,在西南地区优先布局虚拟实训基地和AI教学系统,缩小区域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逻辑意蕴与实践路径 [J]. 教育与职业, 2022, (24): 12-18.

[2] 任锁平,和震.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优化策略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 (02): 91-96+112.

[3] 王玉龙,郑亚莉. 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推进策略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 (28): 70-77.

[4] 刘海明,方益权. 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实践——以浙江省为例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 (18): 62-67.

[5] 李国良. 我国职业教育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向度的分析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 (24): 49-57.

[6] 苏维,杨红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 [J]. 教育与职业, 2024, (05): 5-11.

作者简介:

洪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课题信息:

本文是浙江省社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共同富裕视域下浙江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研究”(项目编号:24NDJC157YB)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