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纪念《新青年》创刊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发布时间: 2025- 05- 22| 来源: 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浙江大学文学院| 浏览:

5月17日,“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创生:纪念《新青年》创刊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之江饭店举办。会议系2025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健,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何诗海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徐健副主席向莅临大会的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肯定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多年来,积极推动学者之间交流互动,有力引领了本省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研究会既格外关注浙江地域文化与新文学的关系,又密切关注全球化、科技发展对新文学的影响,从而将地域性与世界性融为一体,开创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对话国际的学术格局,为繁荣发展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徐健副主席表示,1915年《新青年》创刊,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极大推动了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展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此,纪念其创刊、返顾“新文化”与“新文学”、发掘并还原历史丰富性,不仅有助于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推动我们更加科学辩证地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何诗海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浙江在新文化运动的多元展开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浙江不仅是《新青年》早期作者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更孕育了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一批重要文学家与思想家。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在吕漠野、张仲浦、郑择魁、陈坚、张颂南、吴秀明等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始终致力于推进学科的历史建构与理论创新,构建起了特色鲜明、内容多元、视野复合的研究体系。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在致辞中认为,新文化与新文学由多元力量碰撞产生,绝非单一叙事能够涵盖,因而具有丰富多元的图景,相关研究应以更开放的视野看待历史、赓续文脉。他还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在整理保护新文化运动文献方面的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教授强调,纪念《新青年》本质上就是在叩问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与方向。《新青年》开启了新文学最早的文体实验、形式创新、理论创新,也打开了古今对话、中西互通的桥梁,更建构了文学与社会、历史、哲学、经济、政治之间的互动空间。对于《新青年》,学界不仅需要以其为起点,探寻新文学发生的历史真实,更需要以其为原点,重新校准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目光。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与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共同深入剖析了“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复杂肌理,兼具问题意识、理论视野与史料方法,体现了研究的纵深感与丰富性。首先是一批立足于宏观视野,对“新文学”核心问题进行重新反思的主题报告。刘勇教授从“为什么是五四新文学而不是新文学五四”的问题出发,揭示了现代文学与政治启蒙的深刻关联。对于“新文学”的形成,北京大学王风教授认为它是由文明交流、知识观念、物质载体等多元现代性要素汇流而成的结果。浙江财经大学周保欣教授从理论出发,反思了现代文学的底层逻辑,对其中蕴含的二元对立认识论框架进行了阐释。浙江工业大学张晓玥教授进而指出五四新文化具有双重性,需辩证审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项义华研究员同样关注到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复杂纠葛,并对此作出辨析,认为二者实际上分属政治运动与文化启蒙的不同脉络。

大会主题报告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围绕具体人物个案展开,揭示“新文学”与“新文化”的复调特点。北京大学高远东教授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多位领袖人物的考察,指出这场运动并不存在统一的主体。王军常务副馆长以新文化运动的“非中心人物”高语罕为中心,进一步论证了历史现场的复杂境况。对于新文化运动不同群体的独特个性,杭州师范大学张直心教授以“火气”“清气”为喻,为理解新文化知识者的精神气质提供了新颖视角。浙江大学陈奇佳教授聚焦于夏衍,阐析了夏衍上世纪30年代“革命话语”与“人道主义”彼此纠缠的普罗文艺观,揭示了“五四”对其精神气质的深刻塑造。杭州师范大学邵宁宁教授则关注郭沫若的创作,认为其继承与革新了中国古典的赋颂传统,其文学意义值得重新审视。湖州师范学院余连祥教授围绕钱玄同的种种文人交往活动,探讨了《新青年》同人结构的历史形成过程。

大会主题报告还涉及五四白话文的语言形式、五四文学与当下文学、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互动关系、现代文学思潮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文贵良教授指出,五四白话文并非完全排斥文言,而是可容纳传统、异域等要素,显示出丰富的容纳性特点。日本早稻田大学千野拓政教授通过考察当代东亚青年阅读趣味的嬗变,揭示了文学青年的心理变化,反思文学的当下境况。浙江传媒学院朱文斌教授立足于跨文化语境,剖析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互动关系。温州大学孙良好教授通过对学衡派文学观念与活动的细致爬梳,提出应当重估学衡派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

当日下午的三个分会场,与会学者们就文人身份与彼此关系、作品重释与新论、文学报刊与出版、鲁迅研究、文体类型、跨文化与跨媒介传播、“五四”的前史与后史等诸多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呈现出深刻的问题意识与宽阔的人文视野。第一分会场的报告较为集中关注思想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聚焦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机制、历史影响及其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延伸。第二分会场的报告形成丰富的对话性,既从不同维度对鲁迅研究发表了新的见解,也对苏曼殊、茅盾、赵树理等现代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第三分会场的报告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外部研究,关注期刊、文学传播与生产、文学社会学等论域;二是具有历史化特点,致力于还原历史语境。

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张广海副教授主持闭幕式,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邢程作学术总结。

本次会议以丰富的研究范式和宏观的人文视野,力图展开历史褶皱,恢复其纷繁原貌,发掘了“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面向与复杂内涵。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深刻改变文化生态的今天,会议议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为当代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参照和方法启示。本次研讨会彰显了浙江省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地域文化特色,也为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理论创新、史料挖掘、方法革新等方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浙江大学文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