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话语斗争形势复杂严峻,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我国仍深陷“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没人信”的话语权困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指明了方向。对此,本文认为,国际传播应打好“侨”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指导,牢牢抓住世界地缘政治“东升西降”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讲好中国故事”所创造的契机,聚焦破解官方层面的国际传播海外到达率不高、国际受众认同感不强的难题,着力探索构建一条以侨[1]为媒的国际传播新路径,充分释放华侨华人资源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的独特作用。
浙江省是侨务大省,温州市是省内海外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华侨数量约占全省三分之一,且以改革开放后移民的“新侨”为主体。温州民间力量较为活跃,在以侨为媒推动国际传播方面起步较早,亦有诸多探索和创新。因此,温州实践的分析对于浙江省乃至全国充分发挥侨资源优势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具有显著的参考价值。
一、温籍华侨华人的国际传播实践
从“国际传播能力”到“国际传播效能”再到“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表述演变,不仅体现了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工作的高要求,也彰显了党对国际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更加关注传播链条末端的效果反馈,即国际传播的到达率和影响力。随着国际话语博弈白热化,官方的内容产品受到西方技术监测和层层把关的恶意限制,政府层面的国际传播往往难以触达国际受众,亟需借助民间力量打开新局面。华侨华人具有融通中外的文化优势和全球性的社交网络,是提高国际传播效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侨创办海外华媒华校,拓展地方国际传播阵地
华侨华人在当地创办的海外华文媒体[2]和海外华文学校[3]是国内传播产品抵达国际受众的重要阵地。温籍华侨华人收购、创办或经营媒体的例子不在少数。例如,旅阿联酋华侨收购阿联酋国有电视台“阿拉迪尔电视台”,后更名为“亚洲商务卫星电视台”,信号覆盖中东及北非地区21个阿拉伯语国家。这是中东地区第一家由华人收购的电视台,其节目内容以介绍中国产品及市场为主,不仅促进了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商贸信息传递,也为中国企业开拓中东市场搭建重要平台。再如,旅法华侨历经近10年的申请和筹备,创办欧洲大陆首个全日制播音的中法双语电台“欧洲华语广播电台”,这也是欧洲目前唯一一家官方华语广播电台。源于家乡情结,该电台多年来播出了大量推介家乡政治、经济、文化的资讯节目。此外,温籍华侨华人在海外积极创办华文学校,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例如,旅意华侨创办中意青年会都灵中文学校,不仅提供中文课程,还教授华人学习意大利语,成为当地华人与意大利人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中意民众的沟通与相互了解。同时,海外华媒华校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
(二)侨建立国际传播基地,
丰富内容产品和出海渠道
侨具有双语双文化优势、在地化优势等,在主题内容策划、特色传播产品生产、海外落地渠道拓展等方面更贴近国际市场和国际受众需求。例如,温州侨界人士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温州市海外传播中心(现名为温州海丝国际传播基地),率全国之先整合海内外包括侨资源在内的民间资源从事国际传播事业,包括:制作印发《温州市外籍人士生活服务手册》,深度运营浙江省首条境外人士双语服务热线,提供免费涉外服务;摄制多语种短视频节目《外国人看中国》,以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建立涵盖96 家海内外媒体的国际传播媒体集群,可同步推送原创短视频节目,实际触达全球多国。温籍侨领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温州市鹿城区瓯智侨青少年海外传播中心,策划了海内外青少年国学文化、瓯越文化、海外文化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海外华裔青少年参与线上线下寻根夏令营等活动。社会组织的资源运作机制和方式更为灵活,在内容生产和叙事建构上尝试去媒介中心化,向公共外交和多元场景拓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弥补官方渠道出海不畅的不足。
(三)侨参与民间文化交流,推进中华文化深度传播
侨利用其在海外的社会资源网络,推动中华文化传播落地海外社区、深入当地民众。例如,2021年正值浙江省和美国新泽西州结对40周年和温州肯恩大学建校10周年。值此契机,温州民间发起“廊桥出海”行动[4],以温州廊桥为文化符号推动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其中,意大利、希腊和比利时廊桥项目分别由旅意华侨、希腊华侨华人总商会会长、比利时华商丝路商会会长牵线落地。再如,龙舟作为一项国际性体育项目,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龙舟竞渡”曾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州作为“中国龙舟名城”,是龙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在温州侨界人士的牵线下,温州与西班牙巴塞罗那、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丹麦哥本哈根等地共建龙舟基地,定期开展国际人文交流。随着当地民众广泛参与龙舟运动以及当地媒体的二次传播,中华文化得以在海外社区深度传播。每逢重要节日,海外侨团组织各类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节、会、展、赛、演等活动,推动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大师作品、温州美食等地域文化产品“走出去”。
(四)侨融入所在国当地社会,用行动赢得国际认同
华裔新生代[5](下简称新生代)正崛起为华人社群的中坚力量。他们当中从事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人数逐渐增多。许多华人积极参加当地政治选举。例如,2019年有旅意华侨当选意大利普拉托市的议会议员,2021年有旅葡华侨当选葡萄牙里斯本区阿马多拉市政府市政委员,同年有旅意华侨参选罗马市市政府议员等。一方面,华侨华人融入西方国家的专业技术领域和政治领域,其职业形象逐渐跳脱出“务工者”标签,向西方主流社会流动,提升了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华侨华人参与当地社会公共事务,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贡献,增进民心相通,消除误解隔阂,如海内外华侨华人用实际行动讲述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故事,宣介了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侨资源进一步转化利用尚有空间
通过提高内容的海外到达率和实际影响力,华侨华人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地方层面对于侨资源的整合力度还不足,华侨华人的国际传播行动相对分散,侨资源进一步转化为国际传播资源尚有空间。
一是侨资源尚未被纳入国际传播体系建设规划。在对侨资源的梳理、运用,盘活侨资源打通国内传播产品海外落地渠道,联动侨力量向公共外交和多元场景拓展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规划,导致华侨华人的国际传播活动、国际传播资源、国际传播效果分散,难以与官方的国际传播活动形成合力。二是统筹整合侨资源的相关制度建设尚未跟进。国际传播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官方和民间的合作机制、传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配套制度建设尚未跟进,影响国际传播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导致侨资源转化利用率还不够高。三是对新生代的建联及数据掌握面临较大困难。新生代大多出生在海外,或长期生活、学习在海外,与祖(籍)国主动联系的意愿相对较弱,且新生代在海外参与社团普遍较少,故通过侨团、商会等传统渠道获取的新生代信息非常有限。这导致新生代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和利益诉求难以被充分掌握。四是与海外华侨华人的长效互动机制不完善。与华侨华人建立联系后,缺乏长效机制以进一步建立情感认同。尤其是新生代受所在国文化影响较深,“根魂梦”意识较淡薄,亟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目前,对已掌握的侨务资源缺乏常态化互动机制、激励机制等,海外传播官队伍建设未能同步有效推进,对青年侨领的全链条培养机制也不够健全。
三、以侨为媒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对策建议
侨本身是一个资源系统,链接到侨便可获取打通“结构洞”后的社交红利和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实现国际传播的有效触达。一方面要注重挖掘、统筹、盘活丰富的侨资源,画好最大同心圆,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构建多主体、多渠道、立体式复调传播格局;另一方面要为海外华侨华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政策、资源支持,鼓励他们融入海外主流社会并赢得更大话语权,使海外侨胞真正成为温州乃至中国连接世界的关键纽带。
(一)统筹盘活资源,构建国际传播立体格局
应充分挖掘、利用侨资源,梳理地方内容产品海外落地路径,将以下三条传播路径纳入地方国际传播整体框架并作深度谋划。一是落地海外华文媒体。例如,温籍华侨华人收购、创办或运营的海外华媒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是温州故事出海的重要渠道资源。建议建立华文媒体战略合作机制,组织有影响力的、双语传播的、与温州有良好合作基础的海外华媒,创设温州海外华文媒体合作联盟,通过版面合作、稿件合作、技术帮扶等方式推进联盟会员和温州市国际传播中心、温州主流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国际舆论战中形成传播矩阵联动效应,提高中国声量。二是落地海外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应把握圈层传播规律,充分利用网络社群的信息扩散和认同塑造功能,提升传播效果。引导华侨华人尤其是新生代主动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通过他们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的信息发布,打通中国故事从国内社交媒体到海外社交媒体的通道覆盖。三是落地海外社区。充分利用侨的全球性社交网络和社会资源,探索以侨为媒开展民间外交、民间外宣的新路径。寻找更多不受西方技术监测和屏蔽的、与当地生活场景相融合的传播模式。例如,通过侨对接当地公交公司达成合作,把中国元素融入公交车身、公交站、地铁站等人流量大的公交节点,通过户外广告提升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温州海丝国际传播基地已与巴塞罗那等地联系相关事宜。此外,可联合海外侨团、商会等,依托遍布全球的中餐馆传播中华文化,浙江省“万家海外中餐馆同讲中国好故事”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系统布局系统集成
应出台地方国际传播专项规划,结合地方国际传播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以侨为媒推进国际传播的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等,提升地方国际传播系统布局和系统集成能力。构建规范稳定的地方国际传播事务工作机制,由宣传部门牵头,各涉外部门和文化部门共同参与,年初统筹各部门外宣类购买服务年度需求,从内容生产、推送渠道、资金投入等方面精准对接,稳定购买服务的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海外侨团、商会、华媒、华校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具有政府、社会、个体等不同层面叙事者的立体传播网络。建立传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对海外侨团、华媒、华校进行全面摸底和评估定级,建立数据库与全球分布图,对在海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侨团、华媒、华校进行扶持,提高多元矩阵建设效率。
(三)精准建库画像,接续海外传播侨界力量
在我国排名前三的侨务大省中,广东省、福建省以改革开放前移民的“老侨”为主,只有浙江省以“新侨”为主。从全国层面看,随着新生代入籍率持续攀升,侨务资源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温籍华侨华人群体中“新侨”和新生代占比高,抓住窗口期建立新生代数据库、提高画像精准度势在必行。首先,要建立新生代数据库。通过有影响力的海外行业侨团和世界名校校友会,欧美同学会、公共外交协会等社团组织,以及各类“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和招商引资的机会,多渠道搜集并不断完善新生代数据。其次,要用活用好数据库。通过精准匹配需求、提供资源平台,与新生代建立信任关系和情感认同,从中发掘培养专业型、领军型的新生代侨领及侨领群,加快新生代全链条培育引领工作和新生代侨领培养工作,积极争取并培育海外传播的领军人与扛旗者。
(四)加强思想引领,构建
中国故事叙事共同体
应对已建联的海外华侨华人分群体制定差异化联络策略,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尤其是对作为侨务工作重点的新生代群体,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根魂梦”的科学论述,结合新生代画像和群体特点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意识、价值观念去熏陶新生代,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华人。要精心策划主题,创新形式载体,增进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国情、中华文化、国内建设成就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认同,以及对祖(籍)国的情感归属,引导他们主动“现身说法”,以沟通多元文化的叙事跨越意识形态及文化差异,实现“转文化传播”[6],激发国际受众的共鸣和共情。温州已建成包括爱国侨领、新生代在内的350多人的海外传播官、国际志愿者、海外宣讲团队伍,建议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长效联系机制,变国际传播对象为国际传播力量,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构建一个在坚持自我主体性的前提下,多元叙事者参与的中国故事叙事共同体。
注释
1.侨包括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涵盖了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及其亲属,以及具有中国血统但已加入外国国籍的人士。
2.海外华文媒体是指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外创办发行的华文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形式。
3.海外华文学校是指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本土之外注册的教育机构,教学对象以华裔青少年为主,办学目标为推广和传承中华语言文化。
4.“廊桥出海”行动由温州高温青年联合会、浙江至爱公益基金会和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联合发起,以民间公益形式向美国等国家捐建中国廊桥,从民间层面助力中美关系改善。
5.华裔新生代是指出生或主要成长于海外的华侨或外籍华人,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无代际及混血比例限制。
6.转文化传播是指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文化转型和变异,“转”体现了文化的平等对话、广泛融合和自由切磋。
作者简介:叶菲,浙江省委党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研究员,温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温州市“瓯江青年社科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访问学者,从事国际传播、网络统战相关研究。
胡重明,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治理现代化与浙江现象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