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推动联村共建 助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 2025- 04- 22| 来源: 浙江日报| 浏览: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交给浙江的重大使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明确要求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今年,浙江进一步明确了共富示范建设的目标与路径,提出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路径,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2025年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2035年全省域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目标是共富,关键在农村。近年来,浙江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2024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连续24年和40年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3,但相较于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省域内各地的农村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探索推动高水平的联村共建,突出高质量的片区化打造,对于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联村共建的重要意义

联村共建是推动“千万工程”再出发的重大探索。2023年6月,省委、省政府通过《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目标。2024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以法定程序开启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新篇章。推进联村共建,对于促进乡村振兴由“串点成线”迈入“强片拓面”新阶段,引领带动发展理念、农村生态、农村产业、基层治理、城乡关系等农村经济社会全领域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联村共建是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加快推进联村共建,促进村镇联动、村落连片,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党建联合体,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源流动和优势互补,实现共享资源、节约要素、共同发展。

联村共建是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法。省委提出,要一体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进联村共建,是打破就村抓村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的创新工作方法,对于形成同题共答、有序衔接的“一盘棋”,具有重要作用。

2、联村共建要从五方面发力

一是聚焦规划联绘,进一步提升乡村承载力。按照各村、片区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人口变化趋势等特点,根据“强弱整合”“强强联合”“弱弱组合”等特征,优化村庄布局,将一定数量的行政村整合跨村联建片区,转合撤留,重构“重点村、中心村、基层村”格局,形成“村域+村庄”的模式,实现村域层面形成全域全要素空间布局、村庄层面重点实施详细设计,深入打造区域统筹、多方联动的发展联合体、党建共同体,达到片区乡村同质化整合、专业化分工、特色化发展的效果。此外,要深化改革,通过集中流转、“飞地”置换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为引育高质量项目和高水平团队打下基础。

二是聚焦片区联动,进一步提升运维高效性。将运营乡村理念根植于全省“三农”工作,加快“整村”“跨村”“片区”运营,形成产村业态匹配、文旅带动、固强补弱、共同推进的格局。一方面,积极创新运营方式。完善“政府引导+村企运营+利益共享”机制体系,以组团式、片组化等要素叠加的“联合经营”“委托运营”模式,统一经营村级集体存量资产。另一方面,明晰职责。健全政策体系、修订村规民约、完善运营章程和明确考核奖励办法等,建立“基本报酬+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奖励”的村干部报酬制度,激励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性。

三是聚焦产业联营,进一步提升乡村发展硬实力。将做大做强农村特色产业作为关键环节,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链。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坚持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嘉兴粽子、西湖龙井、慈溪杨梅、宁波汤圆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立起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做强特色旅游。全面建强红色旅游乡村,持续建强乡村休闲旅游、沉浸式康养等融合产业,创造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要加强农业农村领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框架建设,深化农业农村投资“一件事+明白纸”集成改革,进一步优化乡村营商环境。

四是聚焦服务联享,进一步提升城乡均衡性。深化改革,争取在农村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农村“三块地”改革、“大三农”统筹机制、资源要素保障机制上实现新突破,畅通农民、村集体、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渠道。推动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提质扩面,完善全民覆盖、城乡一体、优质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内融合型、紧密型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发展及高水平建设县域医共体。锚定城乡接合部、村村毗邻带等治理薄弱点,探索“片区公约”“片区共商”等做法,通过统一采购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等,有效解决基层服务效率低、管理碎片化等问题。

五是聚焦部门联合,进一步提升要素保障力。通过“责任捆绑”“组团作战”等模式,实现资源要素向联建片区集中。强化政策保障,推进更多资源、要素向片区集成配置,在片区发展资金、用地指标、空间规划等政策上强化一致性。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投入统计调度,探索成立全省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按照“资金跟着片区走”的思路,对片区优先给予政策扶持。强化土地保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乡村产业和相关设施建设用地。

作者:徐瑾 宁波工程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浙江日报》202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