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5年4月15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安全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已持续深化十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判定“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那么,如何可持续、高质量推进国家安全新格局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人才是最活跃、最具生机的能动主体,我们需以强劲的国家安全人才来作为支撑和保障。深度智能时代,以数据、算法、算力为形式的数智要素全面嵌入现代化场景,不断催生形态各异的国家安全新质风险与挑战,对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了实质关键阻滞,我们急切需要培养能够对各类新质风险与挑战进行准确把握和前瞻施策的国家安全新质人才,为化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阻滞因素、建构自主自强的中国式现代化格局提供强大智识支撑。高校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力量之一,是培养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的主阵地。那么,什么是国家安全新质人才,其与国家安全常规人才有何区别?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中的各类场景需要哪些类型的国家安全新质人才、又如何培养?
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的内涵与基本类型
(一)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的内涵
国家安全新质人才是一种基于数智要素与国家安全要素的聚合质变、能够生成国家安全新质能力的新型人才样态。与国家安全常规人才相比,国家新质人才的独特性就是其在智识和能力上独具“数智+国家安全”的特征。数智时代使得新一代数字科技与未来新兴产业加速创用,驱动形成了三大基本数智要素,即算料(数据)、算法与算力,其与国家安全要素的多重渗透和聚合质变,使得国家安全的场景、问题及其演变过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也形成了诸多迥然不同于常态景象的国家安全新质风险与挑战。从国家安全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角度看,国家安全要素通常包括七大方面,即体制机制、决策政策、法治制度、科技工具、人才队伍、思想文化以及理论研究,国家安全人才也通常来自于国家安全各要素领域的人才总和,通常较多注重常态条件下的常规能力。然而,这在人才智识和能力内核上并未独立突显“数智要素”的要义,也就无法顺应数智时代对“数智+国家安全”的新质人才的急切需求。
因此,相较于国家安全常规人才更多局限于知识记忆、固式思维、经验总结、技巧主导、从众跟随与程式化执行,以及在人才能力建设中更多基于生理(性别、规模、经验等)、地理(空间、行业、位置等)或文理(历史、文化、规范等)的路径,国家安全新质人才则独具“数理”特性,即独具算料算法算力的数智素养,并将此融会贯通地应用于防范化解国家安全新质风险与挑战之中,并形成问题导向、知善向善行善以及求新创新用新励新的高能素养。简言之,国家安全新质人才是融合了数能为基、伦理为先、问题为导、行动为实的新型人才样态。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群是一群数智素养好、民族使命感和国家利益意识强、科创素养与干事创业热情高、风险意识及解决问题能力强的高能级人才群,是数智要素裹挟背景下准确捕捉国家安全问题、精准化解国家安全风险、开拓国家安全新格局的关键能动者,因此也必将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突破内外艰难掣肘并持续走深走实走稳走远的的关键智识支撑。
(二)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的四大类型
理论原创型。这类人才深谙“数智+国家安全”规律,对算料算法算力全面渗透下的国家安全、利益、风险及其演变的底层逻辑具备扎实的原理、知识与方法训练,是最具理论原创和持续自我智力更新能力的人才样态。这就包括高水平自主创新的学者、科学家、高级研发者、智库研究者、咨政专家、战略领导者、复杂情景决策者等。这类人才群善于追求前沿科技创新和熟知国家安全学术动态,对大国博弈、科技竞争以及跨国安全挑战具备元理论与元知识创新研究能力,在现代化复杂变迁中的原始性理论创新、高水平科技创新、标杆性科创应用、引领性创新创业中发挥“理论中枢”和“智力先驱”作用。
干事创业型。这类人才具备复合性的数智专业功底,并在特定领域独具国家安全趋势与数智要素动态的前瞻研判能力,具备关键领域的新兴科技创新以及孵化创业和市场敏锐把握能力。这就包括资源、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网络数据等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所覆盖的20类领域的专项人才,尤其包括涉外法治、大模型、跨境数据流动以及边疆、供应链、跨国通道、海外利益、生物技术、智能化作战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批人才群不仅具备相应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与干事创业能力,并能稳健地统筹发展与安全、平衡创新与风险。
技能工匠型。这类人才熟知熟用涉安的基础软硬件,对国家安全领域的前沿工具开发、应用动态及发展趋势具备敏锐跟踪与分析研判能力。这就包括算法算力、大数据模型、信息系统研发运管等方面专项人才,其活跃于前沿科创企业、行业领头企业、成长型市场主体、党政军法等公共部门、大型社会组织、高端智库、标杆研发部门等。新质生产工具是形成高质量现代化成果的关键必备要素,在党政军企商产学研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技能工匠型人才群将是掌握专业技艺、善用涉安工具、精通涉安业务的新型高能级人才群。
复合安保型。这类人才深刻领悟国家安全定位、熟知数智领域的风险节点,具备活用善用科技手段防范化解风险的综合能力。这就包括在重大节日赛事、企业走出去、国际航运、涉外政务、网络信息系统、新兴技术运用、大型生产生活场所等场景中的专业安保群体。据有关部门估计,2027年中国网络安全专业人员缺口将达327万,而人才需求快速增加但短期内人才短缺还将加剧。[1]在依托人脸识别、基因编辑、深度伪造、大模型等数智技术以实现新旧动力转换的浪潮下,复合安保型人才群将是党政军企商产学研等各领域保障其涉密涉敏数据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网络舆论安全以及科技伦理安全的必不可少的“安全网”与“安全阀”。
国家安全新质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安全新质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基础智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杂合了宽广领域、宏大规模、长期复杂、多态情景的伟大实践活动,其可持续推进需要强力稳固的国家安全作为前提和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安全是国家改革发展中的头等大事和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保障和塑造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推进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第一资源和国家竞合的关键方面,“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2]。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资源,有必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和累积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安全新质人才是内外急剧变革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得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智力支撑。
(二)国家安全新质人才是数智时代国家安全人才样态的必要升级
时代是对特定历史时段的内在对立统一性的深层认知和价值判定,比如“后疫情时代”“数字时代”“躺平的时代”等等。如何判断一个“时代”,马克思明确强调“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3]智能科技形塑了一个以数智要素来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构的“数智时代”,其生产力的形成高度依赖“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性质”劳动工具、“新要质”劳动对象的交叉融合。数智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互构特性,对整个人类文明形成底层性和结构性的重塑,也全面再定义了国家安全人才形态。数智要素对政治文化、经贸金融、健康医疗、生产制造、航空地理、战场行动等等场域的全面渗透,形成了数缘与地缘冲突交织、虚拟与现实空间模糊交叉、国家权力与科技权力相互竞合、政治军事与商业宗教复杂碰撞的多元新质挑战,远远超出了国家安全常规人才的胜任能力,而使得一种以“数智+国家安全”为内核的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群变得更具决定性、竞赢性和战略性。
(三)国家安全新质人才是国家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变革的重要内容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十年深化实践已引领形成了集聚政治、军事、国土等20类重点领域为一体的总体国家安全体系,[4]也提出了培育一种能胜任新质安全挑战的国家安全人才的新要求。2015年《国家安全法》第七十四条、2018年《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2022年《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国家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要求;2020年还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截止2025年4月全国共有27家高校获批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然而,一方面,从国家安全的“全域安全”“总体安全”定位看,单靠刚刚起步且零星分散建制的国家安全“专业教育”,还远不能满足党政军企商产学研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安全人才需求,而急切需要各学科、各专业、各方向形成纵横交叉的“全科+安全”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形成“各领域知安全、各行业会安全、各区域守安全”的人才供给总体格局。另一方面,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总量显著飞跃,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5],新质生产力人才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城市间新质生产力人才指数差距较为悬殊[6],尤其是“数智+国家安全”的新质人才相当不足。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未来进程中的人才需要,在国家安全人才培养中探索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党政军企商产学研的“全域力量”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人才支撑。
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的能力培养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在培养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的能力素养中,要集中突出数能为基、伦理为先、问题导向和创新行动,并在全社会形塑一种“新质人才观”。
(一)在素养上突出数能为基
数能即数智能力,它是智能时代发现、界定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相比于体能、技能、智能、艺能,数能则极为突出数字思维、数据挖掘与数据处理能力。数能教育将是高校培养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的重要新内容,其涵盖四种能力:第一,“数智公民”素养,即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智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数智公民”是对“数字游民”“数字难民”[7]的现代质性转换,是公民摆脱了智能技术对“人”的异化,形成为了人、成就人、主体人的身份。第二,搜索能力,即基于在线开放信息库,具备多语种的资料搜索以及高效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并能善用巧用开源工具、生成式工具和算法算力对专业特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整理与分析。第三,建模能力,即在搜素能力的基础上,利用数智手段建立解释模型,据此对现实、潜在或模拟的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溯源、动态追踪及趋势研判。第四,赋能能力,即能够借助模型和数智工具对现实问题进行辅助决策、政策仿真以及相应的领导、决策、组织、实施和管理活动。为此,高校推进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的数能教育,就要推进数智赋能教育教学的全学科、全过程、全环节,突出“数智公民”教育,培养大学生运用数智科技手段对国家安全新质风险进行识别、界定、规范和防范化解的综合能力。
(二)在德行上突出伦理为先
价值观界定了问题属性的善恶与优劣,也定义了问题处理的根本方向。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其正向和负向效应都在各自方向上涌现,对其连带的国家安全问题首先就需要进行“是与非”“善与恶”“优与劣”“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等伦理裁定。为此,高校在国家安全新质人才培养中就首先需要注重人文、道德、情操与价值观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传承中华“和合”的特色思想文化:首先,要培养学生理解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困境——越自保越自危、越泛化与越极化、越联盟越撕裂、越治理越失序——背后的本质伦理问题,认清我国国家安全的根本站位与使命,专研中国“和合”思想对于国家安全与全球治理的独特价值。其次,既要基于对抗性国家间政治、技术风险及人道主义灾难以磨炼学生坚守识善向善行善的情操,也要培养学生砥砺坚守人类不竭追求的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创新的共通价值,培养学生正确辨析“国家利益追求”与“人类共通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针对国家安全之于国家发展、公民权利、社会公义、大国博弈、国际正义和人类文明等等问题的基本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国家安全学等跨学科视角以形成更加合乎人类文明普遍趋向的立场与规范。第四,面对美西方的现代化困局,应培养学生坚守和合天下、大国责任、强而不霸、命运共同、睦邻友好、共建共赢的“和合”文化特质,以中国和合谋求人类和合。
(三)在对象上突出问题为导
教育要基于历史而建构未来,也要紧扣现实并导引问题。准确且前瞻识别、研判与界定不断涌现的国家安全新质问题是国家安全新质人才的基本素养,为此,高校要在通识教育和专项教育两方面创新教育教学。一方面,扩大面向“新质问题”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关注“新质问题”、自觉研究“新质问题”、科学解决“新质问题”的研学旨趣。要创新交叉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掌握智能要素(算料、算法、算力)全面渗透的基本原理,理解人类挑战的智能化、跨界复合与攻防不对称的新特征,培养学生识别、研判与界定“新质问题”的基本理论、方法、工具及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新质问题”的专项教育。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新增培养面向“新质问题”的专门与特殊人才。针对典型“新质问题”,如常规议题安全化、数据武器化战争化、冲突/战争智能化、经贸网络军事化、AI群决策自主化、网络攻击自毁化、人机治理困境化等等,要十分突出对其起源、手段、过程等形成新的知识、概念、方法与工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针对大模型、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编辑、深海空天等特定问题,应适时更新相应的学科、专业或方向。
(四)在实践上突出行动为实
数智要素驱动的现实问题涉及面广、博弈性强、隐蔽性高且攻防不对称,相当消耗国家战略意志和资源,决策及其实施也相当复杂,高度考验国家利益维护的实际行动能力。据此,国家安全新质人才培养就需要极为注重实践行动教育,需要拓宽做实“在实践中教育”与“在实践中学习”,突出跨学科训练、解决复杂问题、善于领导与决策的综合素养。其一,围绕国家安全关键议题,高校结合自身学科设置,要打破学科壁垒、领域隔阂、行业藩篱,加强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培养学生面向复杂国家安全问题的跨学科知识、跨专业技能和跨域创新能力。其二,高校可在自身学科方向上深化国家安全的交叉理论与政策研究,持续推进理论研究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实践。其三,积极开拓校政企合作项目研究,探索项目导师制,为学生创造条件深度跟踪数智时代下的决策、政务、产业、研发、科教、技术等等基本问题面。其四,开发数智场景的典型问题或案例库,创新探索案例分析、兵棋推演、场景模拟、政策仿真、角色扮演等内外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国家安全的重大紧迫现实议题训练学生跟踪报告和决策资政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真问题、分析实原因、提出准对策并积极投入国家安全实践行动的复合素养。
(五)在文化上突出新质人才观
大学的人才文化反映了一所大学的人才观、人才精神、人才风貌和人才追求,对培养培育人才群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推动和塑造作用。可沉浸式地塑造全校园的“新质人才观”,让“新质人才文化”成为建造和涵养高能级人才群的肥沃土壤。其一,推进人才观变革,践行与国家安全需求相符合的“新质人才观”。致力于在全校园形成一种清朗正气、活泼自由、求新尚才的“新质人才观”,推动全社会形成“想成为新质人才、能成为新质人才、善塑新质人才、能引新质人才、用活新质人才、尊重新质人才、留住新质人才”,让“新质人才观”成为引领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观和不竭思想动力。其二,兴盛“新质人才文化”来激发创新创业实践。在各环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劳模精神、匠人精神、企业家精神与勇于尝新、活力创新、善于用新、奖优励新的新质人才文化充满全课堂、全书馆、全走廊、全食堂、全场馆、全操场与全宿舍,将“新质人才文化”在全校园幻化为一种自发自觉又自为自在的“学人气质”。
参考文献
[1] 作者根据教育部《网络安全人才实战能力白皮书》(2022)和世界经济论坛《战略网络安全人才框架》(2024)整理。
[2]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9.
[4] 20类重点领域分别是: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网络、数据。
[5]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4-6-10(2).
[6] 新华网,http://www.gd.xinhuanet.com/20240727/f290d869cb934d93a614223185417a35/c.html,2024-07-27.
[7] “数字游民”与“数字难民”通常主动或被动地“游离”数字化APP、物联网等数智运用之外,或“受难”于信心茧房、信息泄露、平台霸权等数智失范与风险之中。作者注。
作者简介:
廖丹子,博士,教授,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课题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国门安全新格局塑造能力研究”(23BZZ017)。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