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引擎。浙江省作为海洋资源大省,坐拥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全省11个地级市中有5个为沿海城市。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1260亿元,同比增长8.5%;2024年前三季度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达6.4%,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位居东部省份前列。随着2023年12月《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全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决心得到进一步彰显。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浙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开发好蓝色战略要地,拓展好“蓝海”发展空间,已成为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浙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模型
竞争态模型是基于波士顿矩阵理论构建的一种分析工具,其核心是通过评估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客观衡量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模型的核心目标在于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使之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目前,该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格局评估、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卫生资源分布格局优化等多个领域。
结合现有研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态可定义为:区域内各研究区块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和增长率的指标组合。基于这一框架,可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块划分为四类:瘦狗型,低增长率,低得分;幼童型,高增长率,低得分;明星型,增长率与得分均高;金牛型,低增长率,高得分。
(二)省域层面分析
从全国尺度来看,浙江与广东、山东、福建同属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口集聚优势显著,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港口物流全球领先,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港口,已成为国际航运重要枢纽;三是人才支撑体系完善,庞大的海洋专业在校生和涉海从业人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四是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构建了海洋发展的管理与科技双驱机制。2011年以来通过实施《浙江省科技兴海规划(2011-2015年)》《浙江省海洋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2—2020)》《浙江省科技兴海引领行动方案》等,引导海洋科技创新,注重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推进。
(三)市域层面分析
从市域尺度来看,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特征,浙北地区(嘉兴市、宁波市、舟山市)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浙南地区(台州市、温州市)。具体而言:
宁波市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处于显著优势地位,归属于明星型发展区块。其突出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港口条件优越,宁波港作为国际深水良港,拥有多条国际航线,承担着大量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二是科研实力雄厚,依托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形成了强大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三是人力资源丰富,密集的人口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四是临港工业发达,已形成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带,成为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基地。
舟山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较好同时其增长速度稳定,位于金牛型发展区块。其发展优势在于:一是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作为海岛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生态环境;二是科研人才集聚,拥有浙大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三是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建立了完善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在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嘉兴市虽然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有较大差距,但其增速却十分显著,归属于幼童型发展区块。其优势与潜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沪杭两大都市之间,可充分借力周边资源;二是外贸依存度高,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三是人才储备充足,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比之下,温州市和台州市同属瘦狗型区块,但温州市凭借更完善的科研机构体系、更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更充足的研发经费支持,发展水平略优于台州市。这一区域发展格局充分反映了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梯度差异特征。
二、促进浙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一是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优化投入结构,确保资金能够精准流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领域,特别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前沿领域。二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浙江省海洋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三是鼓励涉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
(二)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与升级
一是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洋电子信息、绿色渔业等,加大培育力度,推动其快速成长。二是重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三是依托“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加强与国际及国内上海市、江苏等地的涉海经贸合作,通过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浙江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四是构建多元化、现代化的海洋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海洋经济领域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来浙江工作。二是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加强涉海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扩大高层次海洋人才的培养规模,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经济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四是优化海洋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浙江涉海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并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为浙江涉海人才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
(四)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一是完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海洋物联网、海洋信息网等基础底座,推动产业系统数字化、作业无人化、装备智能化,助力智慧港口、智慧渔场、航运通信等多样化海洋应用场景落地。二是推动数字技术参与海洋调查监测,建立省-市-区(县)-基层四级监测单元,打造涵盖卫星遥感、在线监测、现场调查的立体网络,常态化开展普查、调查和监测,丰富海洋大数据内容,提升数据质量,并推动海洋数据的共享与应用。三是提升海洋经济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智慧海洋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提升海洋经济的智能化水平,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五)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继续发挥好宁波市的领头羊作用,充分利用其优越的航运条件、强大的科研实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效的港口物流,引领好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统筹海陆资源要素配置,提升产业配套水平,促进嘉兴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充分释放其潜力。三是着重加大温州市与台州市(特别是后者)的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促使其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作者简介:贺义雄,博士,教授,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兼任自然资源部海洋咨询专家、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等。主要从事海洋资源环境价值核算与管理、海洋资源产权交易与风险管理、海洋经济运行评价与政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部,在SCI、SSCI、A&HCI、EI、CSSCI、CSCD、北大核心等期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