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舟山“一条鱼”全产业链发展的经验启示
发布时间: 2025- 04- 01|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一条鱼”全产业链以渔业为发展基础,通过产业链的跨界衍生,对海洋生物经济价值深入挖掘,是完善海洋经济体制机制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以完善体制机制来培育海洋新经济增长点。当前,沿海地区正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积极布局适配当地发展的未来产业,是摆在沿海地区的一道难题。作为14个沿海省份之一,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是名副其实的海洋资源大省。其中,舟山作为典型的海洋资源城市,其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价值。2023年,舟山提出“一条鱼”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这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象实践,更是探索先进生产力的创新路径。未来,如何进一步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培育高附加值的海洋衍生产品,打造完备的供给链,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一、舟山“一条鱼”全产业链跨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条鱼”全产业链模式有效破解了渔业经济过度依赖产量的发展困境,实现了从单一渔业经济向全产业链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升级。根据《舟山市“一条鱼”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舟山构建了“2431”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指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两大基础产业;“4”包括精深加工、现代商贸、渔旅休闲以及海洋生物医药四大延申产业;“3”涵盖冷链物流、高技术服务以及高端装备三大支撑产业;“1”则是着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这一体系已形成多点发力、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水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为“一条鱼”全产业链的跨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舟山统计局资料显示,2012年至2022年间,全市水产品总量从148.3万吨增至188.3万吨,增幅达26.97%,其中虾蟹类高净值水产品育苗数量大幅增加,虾类育苗增加1.4亿尾,蟹类增加2.2亿只。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商贸、渔旅等关键产业链节点快速发展,母港装卸、冷链物流、渔船修造等远洋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23年,全市成功落地10个亿元以上项目,包括新诺佳深海鱼油、平太荣现代海洋智造产业基地以及“一米八”嵊泗贻贝产业升级等。锚定高端产业培养,描绘“一条鱼”全产业链的蓝图。从技术支撑层面看,已组建“舟山渔业育种育苗科创中心”“舟山市水产品预制菜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服务平台,以科技合作平台为抓手,在菜品创新、产品加工等重要环节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撑,全面提升“一条鱼”全产业链发展水平。

二、“舟山一条鱼”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典型性经验

在国内减船转产的背景下,渔业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传统“低、散、乱”的渔船逐步被淘汰,捕捞方式与周期走向科学化、成熟化。“一条鱼”全产业链的构建不局限于“捕+运+售”环节,摆脱了食用价值单一衡量标准,延伸至远洋捕捞、精深加工、现代商贸、渔旅休闲、生物医药以及冷链物流等一大批新业态领域。舟山在从食用价值逐步转型文旅、医药等领域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为浙江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有益探索。

前沿技术赋能养殖捕捞业,打造生态文明典范。舟山充分利用前沿养殖捕捞技术,使用鱼群检测、自动投饵以及尾水处理等全流程设备的使用,开展高效、智能的生态养殖方式,显著提升鱼群存活率。重点推进大黄鱼、梭子蟹等高附加值水产品的源头培育与质量提升,布局深海智能化养殖,通过大型智能网箱、深海养殖工船等装备化养殖试点,突破深海鱼类养殖技术瓶颈。同时,加快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与基里巴斯、印尼等国开展综合服务合作,提升远洋捕捞效益和服务保障能力,优化产品结构。

粗放型模式转向精细化运作,形成现代商贸体系。针对海鲜品种繁多、价格波动大的特点,舟山着力提升金枪鱼、虾蟹等产品的高值化应用。一方面,对高附加值产品进行精细化分类加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细分需求,如将金枪鱼红肉加工为高端猫粮;另一方面,通过开发鱼露、鱼精等海洋生物调味品,充分挖掘低值水产品的潜在经济价值,在沿海地区形成广阔市场前景。

开拓前沿领域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多元场景应用。基于海鲜高蛋白、低脂的天然优势,舟山重点开发深海鱼油、鱼皮胶原蛋白肽等功能性食品,打造海洋健康产品体系。同时,依托海岛渔村特色资源,开发休闲垂钓、海上观光等体验项目,深度挖掘渔业文化,既满足游客的海岛体验需求,又带动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使游客深入了解舟山独特的风土人情。

三、舟山“一条鱼”全产业链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亟需依赖天然优势到“软硬实力”兼顾。单单一依靠资源禀赋难以在区域竞争中保持长期优势。企业与人才作为“硬实力”的核心要素,与地区发展后劲密切相关。而营商环境作为“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则反映了政府治理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软硬实力”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地区天然优势,更为推动海洋经济体制机制的完善提供了舟山实践样本。

一是硬件设施与营商环境并举,完善消费链与供给链的服务机制。重点抓好国际水产城和远洋渔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营造水产市场良好营商环境,支持电子商务发展,以现代化设施、优质服务、优惠政策吸引渔民渔商投售,巩固渔港中心地位。借鉴“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优化渔港经济区建设。主动简化进场交易环节、合并交易手续,提供一条龙代办服务。在硬件设施规划指导下,利用港口功能分工,对沈家门中心渔港、岱山中心渔港、嵊泗中心渔港建设进行功能区块划分,促进舟山市渔港经济区多元化发展。加大渔港经济区建设力度,持续优化全产业链构建。

二是构建集中力量与有序淘汰机制,做优做强本土企业。针对舟山城市能级限制导致龙头企业知名度不足的问题,需整合本土资源协同发展,避免内部同质化竞争。一方面,要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步伐,综合评估企业的管理水平、信誉状况、市场份额等现状,评选一批生物医药、渔旅休闲龙头企业,将有限资源倾斜高端产业,集全市之力打造知名品牌,在高端领域中率先打响舟山特色。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有序引导弱势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或生产合作,建立规范性淘汰机制,清退“僵尸企业”,维护市场健康发展秩序。

三是着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保障全产业链人才供应。以国际标准自我要求,提升技术人才竞争力。完善远洋渔业船员证书考试认证制度,鼓励船员自主汲取前沿知识,尤其是国际渔业组织和沿海国法律政策。依托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和舟山航海学校,健全远洋渔业、精深加工工人培训机制。同时,发挥银发人才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经验分享和职业指导,既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又缓解企业人才短缺压力,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简介:

储昊东,舟山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数字平台等。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