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学科研究赋能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25- 03- 27|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我国建设世界人才中心的核心路径。因此,实现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跨学科研究对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探析

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简称IDR)是指基于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相互作用而实施开展的研究,相对于多学科研究,其更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共融,在解决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1];换言之,跨学科研究的本质是以学科为依托,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见解,构建更全面的认知体系[2]。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知识生产的实践性、情境性特征日益凸显,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所从事的创新工作越来越具有跨学科属性,创新突破也愈发集中在跨学科领域。在全球科技创新步伐和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加速的当下,跨学科研究在博士生培养中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加以理解。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博士生教育中实施跨学科研究

2020年7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出“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实施“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同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了交叉科学部;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2021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交叉学科”成为第14个学科门类。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在宏观层面对交叉科学的重视及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战略价值,彰显了推进跨学科研究、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从制度层面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明确了跨学科研究对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对持续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人工智能时代需要跨学科研究赋能博士生教育

从知识学习维度看,新一代人工智能(AI)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等重要特征[3],其知识信息相互交叉且可以自生成,深刻改变了社会运行的方式和模式;跨学科研究涉及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及知识间的相互渗透,正是AI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知识构成的要求,也是AI技术应用的现实需求。从思维培养维度看,AI技术的复杂性要求博士生具备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而跨学科研究正是通过融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博士生培养多维度、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形成,能够有效提升博士生的学习力、激发博士生的创造力,使其在研究中探寻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能力培育维度看,AI时代应具备的高阶能力不止于知识学习能力,还包括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等综合性能力;跨学科研究一方面要求博士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不同领域受众传达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需要与不同领域研究者进行协作,这有助于提升其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同时,多人协作项目中的计划制定、任务分配和冲突解决等实践,能够显著提升其综合管理能力。

(三)博士生学术成长需要跨学科研究赋能博士生教育

有助于拓展博士生的学术视野。传统的博士生培养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侧重学科知识的纵向深化,知识“深”的同时限制了视野的“宽”,而跨学科研究则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博士生打破学科壁垒、突破学科边界,重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超图”,从而以更广阔视角探索和理解前沿问题。同时,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消除传统学科部落意识,促进博士生建立“问题解决者”的学术身份自我认知,从而推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有助于丰富博士生的研究方法。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各具特色,跨学科研究能够为博士生提供多样化的研究工具和手段。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博士生可以借鉴数据科学的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精准性。这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不仅提高了博士生的学术研究效率,还为其提供更多创新可能性,增强了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博士生的创新水平。据统计,近一百年来诺贝尔奖70%-80%的成果来自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这表明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已无法满足现阶段解决多重复杂问题的需求,学术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和顶级学术成果正日益向跨学科交叉领域汇聚。跨学科研究正是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帮助博士生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为其提供更多的创新路径和学术增长点。

2、跨学科研究赋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机构、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鼓励导师跨学科合作等方式,为博士生开展跨学科学习研究提供相应载体,取得积极成效。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制度机制、导师师资、氛围文化与博士生自身能力等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以高校为例,其困境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跨学科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的局限

一是管理机制不顺畅。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科研管理的模式仍以传统、单一学科为主导,这种模式虽然组织边界清晰、管理效率高,却不利于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例如,博士生培养方案、学术成果认定和学位授予标准往往难以与传统学科体系兼容,加之缺乏专门的跨学科研究管理机构或灵活的管理机制,导致跨学科培养的过程存在诸多现实障碍。二是资源配置不协同。高校的资源配置通常按传统学科分类,跨学科研究所需的经费、设备、平台以及博士生指标,需要多个学科协同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科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常常导致资源整合、协同投入困难,限制了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三是学科评价不完善。目前,高校的学科评价体系仍以传统学科分类为基础,缺乏跨学科研究评价的指标和方案,使得跨学科的“学科属性”较难在现有的评价框架中得到充分认可。此外,在项目申请、学位论文评优等方面的评价也存在局限性,这导致博士生及其导师在开展跨学科研究时面临较大的风险,进而产生畏难情绪。

(二)导师跨学科指导的意愿与能力不足

一是导师跨学科指导意愿不强。导师是否跨学科培养博士生,与其导师资质聘任、博士生招生指标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师绩效考核等关键环节并无实质性关联,导致其积极性和意愿处于“低位状态”。同时,目前高校在导师跨学科指导方面的交流培训较少,也影响了导师的跨学科指导意识和意愿。二是导师跨学科指导能力不足。跨学科培养博士生必然要求导师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跨学科指导能力,但许多导师的知识背景和研究领域仍局限于传统学科,自身跨学科科研经验不足,难以满足跨学科研究的指导要求,这可能导致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不到位,影响培养质量。三是导师跨学科协作效果不佳。跨学科研究不仅需要导师个体具备多学科知识,更需要多学科导师团队进行协作指导。然而,导师团队成员间的学科背景差异可能导致沟通不顺、合作效率低下,影响协作培养的效果。

(三)学科文化差异与跨学科认同困境

一是不同学科文化融合困难。不同学科因其研究对象、方法的差别,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维、范式和文化,这种文化差异给跨学科研究带来了融汇整合的挑战。例如,自然科学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定量分析,强调客观性、避免主观片面;而社会科学更注重阐释、理解和定性分析,承认主观性并关注社会影响。这种由学科方法、价值观等带来的学科文化差异,可能影响跨学科团队的协作效率和研究成果的整合。二是跨学科文化认同困难。在传统学科主导的学术环境中,跨学科研究可能被视为“非主流”,博士生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因不同学科文化的拉扯而产生认同危机[4],导致其对跨学科研究的认同感、归属感不足,甚至陷入“双重文化身份焦虑”,从而影响研究积极性、学术自信乃至研究成果质量。三是跨学科氛围构建困难。跨学科研究需要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但许多高校仍缺乏支持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和环境。例如,多数高校很少专门组织跨学科沙龙、跨学科研讨会等,博士生在学习研究中也缺乏常态化的跨学科学术交流,难以形成跨学科研究的共同体意识。

(四)博士生跨学科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挑战

一是跨学科学习的适应性弱。跨学科研究必然要求博士生学习本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形成整合的多学科知识体系,但许多博士生是从某一学科专业的本硕升学而来,知识构成相对单一,难以快速适应跨学科研究的需求,在初期研究中易面临较大的学术压力和困境,表现诸多不适应。二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掌握度弱。掌握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博士生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然而,一些学术理想不够高、以“拿文凭”为目的的博士生,往往不愿在跨学科研究上投入太多精力,若对某些研究方法不熟悉,必会影响培养质量。三是跨学科职业发展路径的确定性弱。跨学科研究的博士生其职业发展路径相对模糊,可能面临就业市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其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背景的特殊性,可能导致求职时面临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3、跨学科研究赋能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跨学科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

第一,完善跨学科培养管理体制。相关高校应加强自主探索,建立完善适应于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例如,可在学校层面设立跨学科研究管理机构或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办公室等,统筹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的各环节及相应事务。通过制定灵活的培养方案、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和学位授予规则,确保跨学科培养的博士生能够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环境中顺利开展学术工作。第二,优化跨学科研究资源配置机制。高校应建立跨学科研究的资源整合平台,打破学科间的资源壁垒,保障博士生开展跨学科研究所需的经费、设备、空间等资源能够高效配置。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跨学科研究博士生专项基金及相应的跨学科研究奖励制度,鼓励多学科配比奖励及投入,并积极向外部拓展争取社会资源。第三,健全跨学科研究评价体系。高校要充分考虑跨学科研究的特殊性,制定跨学科研究评价体系,保障跨学科研究成果在学科评价中得到科学且公平的对待。对于博士生项目申请、学位论文评价等重要环节,应注重纳入多学科专家参与评审(有条件的可设立专门的跨学科评审小组),确保跨学科研究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认可。

(二)提升导师跨学科指导意愿与能力

第一,建立导师跨学科指导的激励机制。相关高校应将跨学科指导纳入研究生导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与导师的职称评聘、招生指标等关键环节挂钩,提升导师跨学科指导的积极性。同时,可设立导师跨学科指导奖励制度,对在跨学科培养中表现突出的导师在经费、招生指标以及精神层面给予奖励,激发导师的跨学科指导意愿。第二,加强导师跨学科指导能力的提升培训。高校可定期组织跨学科指导培训,邀请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经验分享,提升导师的跨学科指导能力。鼓励导师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积累跨学科科研经验。第三,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指导的协作机制。对于导师组这类非行政组织,以及针对跨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复杂性和特殊性,高校应从制度机制上建立跨学科导师团队建设,形成多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指导协作机制。如建立导师跨学科指导交流平台、导师组团队定期会商机制等,促进导师间的研究合作沟通与指导经验交流。同时,建立跨学科导师团队的评估机制,确保团队协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三)促进学科文化融合与跨学科文化认同

第一,提升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意识。相关高校要重视营造跨学科文化,包括在院系内部、院系间举办跨学科学术沙龙、论坛等,使跨学科交流在组织间、师生间蔚然成风,形成浓郁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氛围,推动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5]。同时,可适时举办跨学科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增强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第二,优化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利用生成式AI技术开发跨学科语义转换系统、学科术语互“译”工具等,将不同学科的术语转化为学科间共通概念,推动不同学科知识共享。同时,尝试建立跨学科数据库等,为博士生开展跨学科研究节省时间精力成本。第三,营造包容共享的跨学科研究环境。要鼓励博士生在跨学科领域进行大胆地探索,为其提供支持性制度环境,并建立相应制度来消除博士生对“跨学科试错成本”顾虑。同时,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博士生应对跨学科研究中的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的研究心态。

(四)提升博士生跨学科学习与职业发展能力

第一,注重多学科的知识储备。立足学科整合的观念,相关高校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在“先加强某一学科深度知识基础再进行学科知识整合”和“直接进行跨学科培养”两种方案中择一优化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方案[6]。同时,可为博士生配备以青年教师、博士后为主的支持力量,帮助其解决跨学科研究初期知识层面的学术困难。第二,加强跨学科研究方法训练。高校应为跨学科培养的博士生提供系统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训练,包括开设跨学科研究方法课程、相关实验设计等,帮助其掌握跨学科研究的基本技能。同时,导师团队要结合研究项目,有针对性地提供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指导,鼓励博士生积极参与团队项目,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升综合性能力。第三,拓宽职业发展路径。高校应为跨学科博士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与培训系统,强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同时,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博士生提供联合实习实践机会,共同探索跨学科博士生的职业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杨小丽, 雷庆. 跨学科发展及演变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 (4):54-59.

[2] 艾伦·雷普克, 里克·斯佐斯塔克.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第二版)[M]. 傅存良,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3] 方海光, 孔新梅, 洪心, 等. 人机协同教育的发展演变、系统运作和结构类型[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4, (4):31-37,48.

[4] 王嵩迪. 封闭与开放之间: 跨学科育人背景下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审思[J]. 大学教育科学, 2024, (3):93-100.

[5] 丁学芳, 韩映雄. 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科文化融入及培养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9):20-25.

[6] 吴立保, 吴晖. 跨学科学习对博士生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 (2):52-59.

作者简介:

袁旦,浙江工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在《中国高教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发表论文多篇。

龚艺姿,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题信息:

2023年度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类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跨学科教育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力的机理、影响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GB202303006)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