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余杭区社科联主办的2025年首期“余杭社科智库专家进基层”活动——走进瓶窑老街圆满举行。来自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开放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单位的10名智库专家深入一线,围绕“人文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余杭经验”主题,为瓶窑老街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把脉支招。
一线调研:触摸文化赋能的“老街温度”
智库专家团深入瓶窑老街文创街区,实地走访了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余杭纸伞传承基地等点位,沉浸式体验良渚文化、传统非遗IP的创新表达,仔细倾听手艺人“技艺传承+产品年轻化”的破局之道。瓶窑老街依托“坊巷共治委员会”机制,创新“房屋入股+技艺积分”模式,通过居民腾退空间改造共享了文旅红利;在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竹编技艺与北欧极简设计碰撞出市场火花;余杭纸伞传承基地创新推出“数字AR纸伞”,开辟非遗产品年轻化通路。
观点碰撞:共议城乡融合的“余杭方案”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瓶窑老街运营公司、自然造物、东方好礼等企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文创产业发展情况。街道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了瓶窑老街“文化活化—产业升级—机制创新”的发展路径。专家团指出,老街文化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的这种共享机制值得推广。老街以良渚文化为基底,通过非遗活态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社区共建共享等创新模式,成为“西部富美”样板,其经验也将对全国其他地区城乡融合与人文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
经验推广:人文经济赋能共富“方法论”
人文经济学根植于人文经济实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瓶窑老街正以文化为内核、以产业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构建了“经济与文化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一是机制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群共治”生态闭环;二是资源转化,打通“文化资源—资产—资本—产业”价值链条;三是产业融合,打造“文化+科技+商业”立体生态;四是数字赋能,实现传统文化“破圈”传播与价值增值。
余杭社科智库进基层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三年,是余杭社科联重点活动品牌。该平台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发展相同步,并更好地服务和回应基层、企业需求。下一步,余杭区社科联还将持续擦亮“社科智库进基层”金名片,不断彰显余杭地方特色,持续打造地方优势,形成地方社科助力基层创新发展的余杭模式。
(余杭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