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示
《浙江书法大系·宋代卷》
《南宋书法史》

北宋初年,杭州西湖孤山,一位隐士结庐而居,二十年不入城市。
他植梅养鹤、吟诗作书,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千古绝唱。
这位留下“梅妻鹤子”佳话的就是林逋。他不仅诗名传世,也是宋代书坛值得称道的大家之一,其独特的书法艺术开一代隐逸书风,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先行实践者。
孤山梅影,西湖鹤骨,林逋的笔锋行走于纸间,那瘦硬清劲的字迹,穿越千年依旧风骨凛然。
孤山隐士,梅骨鹤魂
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
他是个孤儿,自幼贫苦,却非常好学,精通经史,又淡泊名利。
宋真宗年间,林逋结束了在江淮的游历,回到家乡,在孤山隐居。这个决定在当时很不可思议,别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他却选择与山水为伴,种梅养鹤,过得有滋有味。
在孤山,林逋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绘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林逋的生活。林逋养了两只鹤,经常放它们冲上云霄。鹤玩累了,就自己回笼子里。林逋还喜欢坐船去西湖周边的寺庙找老朋友聊天。要是他不在家,有客人来访,童子会先把客人请进门,再把鹤放出去。林逋看到鹤,就会坐船回家。
在现代人看来,林逋的鹤是“儿子”,也是“爱宠”,还承担了“电话”“微信”的功能。
来找林逋的客人中,不乏达官显贵。杭州郡守薛映、李及等人就经常去找他,一聊就是一天。有人劝他出山当官,但都被他婉拒了。
林逋说:“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林逋61岁病逝,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
传说,林逋死后,鹤在他的墓前悲鸣而死。当时,人们感念鹤的情义,在林逋的墓旁又建了鹤冢。现在,林逋墓依然在孤山上,与放鹤亭相邻,是西湖的“梅林归鹤”景点。
林逋的《自书诗帖》 来源:《浙江书法大系·宋代卷》
清劲书风,自在从容
林逋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行书上,风格清劲恬逸、超尘绝俗。他的书法作品《自书诗帖》自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之风。
林逋曾跟北宋书画家李建中学习书法。但和老师丰腴厚重的风格不同,他走的是清瘦劲挺的风格。他的用笔方式极为独特,多用尖锋入笔,行笔险劲,转折处棱角分明,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张力。
苏轼对此有精准的观察,他在《东坡题跋》中说:“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苏轼还写过“书似留台差少肉”这一著名评语,既点出了林逋与李建中的师承关系,又揭示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黄庭坚则在《山谷题跋》中进一步阐释了林逋的书法风格:“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
在章法布局上,林逋继承了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韭花帖》的疏朗格局。他的作品行距宽、字距疏朗,营造出空灵静谧的视觉感受。这种疏朗的布局清新、静逸、脱俗,构成了林逋作品的独特境界,也可以说是他精神世界的直观呈现,就如给自己生活的留白一样,不拥挤、不急促,自在从容。林逋的书法作品“松弛感”满满,就像秋天的天空,明净、高远,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独特的书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文人推崇备至。
陆游感叹,每当欣赏林逋的书法,“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明代书画家沈周赋诗:“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
在林逋清瘦劲挺的笔墨之外,蕴含着深厚的人格力量和超逸的精神境界。他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人格修养与艺术创作相融合,在笔墨之间构建出一个清静自在的精神家园。
墨宝传世,千古流芳
林逋书法的存世作品很少,只有3件——《自书诗帖》《三君帖》《秋凉帖》。
《自书诗帖》是林逋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创作于宋仁宗天圣元年。当时,林逋57岁,在西湖孤山隐居。
《自书诗帖》共五首诗,分别为《松扇》《孤山雪中》《孤山松亭》《送史》《春日》。
后人评价诗卷笔势瘦挺健劲、风格独特。起笔多用侧锋,多见露锋而入,虽有隐锋收笔,而更多露锋而出,牵连映带间亦见露锋,不欲深藏圭角。行距极宽,字距疏朗,字字清劲,气足神完,潇散有致。
这其实可以说是他的一本“日记”。每个字都是他心情的自然流露,没有刻意修饰,没有讨好任何人。
57岁的林逋在孤山的小屋里静静地磨墨、展纸,用他特有的清瘦笔迹,记录下与梅花、仙鹤为伴的日子。这个画面本身就极富诗意。
这件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串联起的千年文脉。
卷后有苏轼的和诗,据考证,这很可能是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所书。两个未曾谋面的文人,通过这件作品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苏轼的题字“藏锋敛锷,姿媚可爱”,与林逋的清瘦字体形成美妙对比。
《自书诗帖》的流传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从宋代开始,历经元明清藏家。清乾隆对此卷极为珍爱,六次南巡都携此卷同行,并四次用苏轼原韵题诗。
如今,这件《自书诗帖》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当我们隔着玻璃柜欣赏这些近千年前的笔迹时,仿佛还能感受到林逋当年在孤山上的那份宁静与自在。
主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项目《浙江书法研究大系·宋代卷》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沈乐平认为,宋初的书坛,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李建中和林逋。林逋书学李建中,但他书法在谋篇布局上章法疏朗,自有一种超逸高格的隐士之气,源于其独立于天地之外的精神。如其诗句“且拥图书卧白云”,个中的想象力纵横驰骋于宇宙之间,不受理性的制约,表现出恬淡恣性的心境。这种情感也体现在林逋的书法上,他超越了宋代文人的理性,表现了个性与人性。而北宋中后期以北宋四家“苏、黄、米、蔡”为代表,这四家虽然不是浙江籍,但均在浙江地区留下过足迹。这时期的书法水平是北宋乃至整个宋朝的高峰。
来源:钱江晚报、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