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更是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2005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主导下,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包括文化研究工程在内的“八项工程”,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彰显了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我省文化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历史使命、目标任务等重大问题。金华史称“小邹鲁”,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渊远流长,素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之誉,是浙江文化版图中的重要板块。20年来,金华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牢记使命、实干奋进,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成效显著,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起势成势。
一、统筹推进,聚力文化研究工程出彩出新
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研究工程,将其作为打造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的先手工程,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抓规划强统筹。市委成立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市委书记亲自担任主任,专门安排1500万元经费,结合省文化研究工程实施方案,系统梳理文化研究工程的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和选题规划,出台《金华文化研究工程(2021-2025年)重点研究方向和选题规划》《金华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历年工作方案,构建“1+1+1+X”的工作体系,编制实施《金华学派研究规划》,在规划、经费、政策和力量上给予充足保障。
二是抓项目出成果。围绕“今、古、人、文”四大板块,认真谋划重点项目,深化“揭榜挂帅”机制,加强与中国社科院、省社科院及省级文化研究机构合作,有序推进上山文化、金华学派、宋韵文化、吕祖谦和陈亮等金华最有影响的22位名人、金华特色文化等重点方向的研究,共立项40余项,立项省文化研究项目15项,先后编著出版《吕祖谦全集》《宋濂全集》《唐仲友集》《新编金华丛书》《北山四先生全书》《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等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三是抓平台促交流。在浙师大建立婺学(金华学派)研究基地,聘请17名市外知名高校专家为特约研究员;高规格举办浙学大会——金华学派高端学术论坛、2届陈亮思想学术会议、北山四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等,积极促进学术交流,不断巩固“浙学大宗”地位。先后在人民网、浙江日报、浙江画报等省以上媒体刊发理论和宣传报道文章120多篇,在市内《社科视窗》常态化推送金华文化研究阐释文章,内外同步发力,合力打造“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市域文化标识。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金华文化研究工程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化研究成果4000多种、1万多册,但整体看金华文化研究低、小、散问题比较突出,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磅成果还不多;高水平的文化研究专家紧缺,宣传力度还需加强等等。
二、守正创新,健全完善文化研究工程体制机制
回顾这些年,我们深刻体会到,金华文化研究工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文化传承发展的“四梁八柱”,既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准航向,确保工作不偏航、不走样,也要靠“两个结合”找对路径,让研究接得住传统、融得进时代,更需要健全体制机制搭好框架,保障各项工作落得实、推的顺,文化研究才能真正扎下根、铺得开、立得住,为传承发展金华文化注入持久动力。
一是党的领导是文化研究工程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确保文化研究工程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才能为文化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路径,才能确保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同向而行,真正担好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时代使命。
二是“两个结合”是文化研究工程的关键所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让文化研究工程牢牢扎根八婺文脉,始终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才能为文化研究工程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和持久的创新动能,使文化研究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
三是加强统筹是文化研究工程的重要支撑。统筹有力、分工明确、保障充分的协调联动机制是凝聚合力推进文化研究工程的基石,只有明确党委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坚持从大局出发、从全盘考虑文化研究的方向、机制、举措,才能打破条块分割、区域壁垒,避免“各自为战”的低效困局,才能让文化研究工程既有“当下功”,更有“长远效”,才能充分激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文化研究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牢记嘱托,推动文化研究工程再谱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对金华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要保护开发好玉山古茶场”等等,在永康方岩胡公祠考察时以及给“陈亮国际学术研究研讨会”组委会贺信中都作出了重要指示。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金华考察调研,强调金华最有名的是文化。这既是对金华文化的高度肯定,也是对金华文化建设的殷切期望。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挖金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金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文脉绵延赓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进一步擦亮“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文化标识。
(一)在守护“根与魂”中深化认识,激活文化研究新动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的指示要求,深刻领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跳出“就文化论文化”的局限,从“万年上山”奠定的农耕文明基因、“千载婺学”传承的经世致用思想,到义乌小商品背后的商业文化、东阳木雕蕴含的工匠精神,以贯通古今的视野重新审视本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思想上确立“文化赋能发展”的新认知,才能传承好金华文化的“脉与韵”,使文化传承创新更具方向性、实践性。我们将紧紧扎根八婺大地,继续围绕“今、古、人、文”四大板块,开展好红色文化、上山文化、宋韵文化、信义文化、明招文化、婺州南孔文化、李渔文化、黄大仙文化、百工百艺文化、金华特色文化等研究,谋划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不断挖掘金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深刻阐释金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加强对五峰书院、丽泽书院、诸葛八卦村、江南第一家、徐谓礼文书、玉山古茶场等古建筑、古村落、古籍文献、非遗项目等的保护利用和普查建档,构建完整的婺文化基因库,打造更多的“婺学”文化标志地,进一步擦亮金华优秀传统文化金名片。
(二)在加强“联与统”中整合力量,打造文化研究新范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加强联动协作,整合各方资源,打破“文献梳理+学术研讨”的传统模式,探索契合金华文化特质的实践路径,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金华辨识度的文化研究成果,持续扩大“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文化品牌影响力,把文化的力量深度融入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让研究成果更好的惠及群众、服务发展,才能聚合好社会各界的“智与力”,实现“文化研究有深度、成果转化有力度、群众感知有温度”。“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是文化建设的三大动力,文化研究工程也要充分运用“文化+”力量,特别是要推进研究方法迭代、技术更新、范式变革。我们要按照“统方向、统合力、统资源”导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体系,统筹好党政机关、党校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发挥好“婺学研究基地”等学术研究平台和高校与县(市、区)社科联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作用,引导更多专家学者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引入金华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婺人、婺学、婺艺、婺风、婺产、婺山、婺水等婺文化内核,加快构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反馈—再研究”的创新闭环。加强政策支撑和资金投入,加大对金华文化研究工程的全过程管理、阶段性督导。
(三)在深化“建与享”中实现融通,厚植文化研究新生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全民共建共享,让群众从文化的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在日常生活中近距离接触文化、感受文化,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文化研究工程的良好氛围,才能使文化研究工作真正扎根八婺大地、贴近生活,才能使文化研究工程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在以文化人中实现润德惠民。我们要积极融入省、市宣传矩阵,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传播合力。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如在金华古子城、万佛塔公园等地,通过光影秀、实景演出等形式,重现李清照笔下“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历史盛景。制定社科普及研学路线,形成“社科普及+文化+研学+传播”结构,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近距离接触文化、感受文化。以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为牵引,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育、引进、激励机制,在“社科志愿者队伍”中加入“金华文化志愿者”,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交流合作,动态完善社科专家库,对在金华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人才给予表彰与奖励,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金华文化研究人才队伍,为金华文化研究工程的持续深化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郑春跃 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