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下的青年力量:温州如何吸引青年人才回流乡村
发布时间: 2025- 01- 20|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随着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吸引青年回流乡村、参与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温州作为全省“第三极”,市区就业岗位相对饱和、乡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突出,引导青年人才返乡、入乡,提升村域留温率,既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力之策,更是焕发乡村生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的关键所在。

乡村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青年则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通过吸引青年回到乡村,不仅能够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激活乡村经济,还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在乡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收获一份独特的归属感。多种举措推动青年人才返乡,关系到当下的发展,更承载着未来城乡共同繁荣的愿景。温州市社科联联合温州大学等高校对温州市各区县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01.青年人才对村域就业认知度有待提高

根据调研,温州市乡镇内的农业企业普遍面临着缺少“会干农活的年轻人”的困境。青年人对乡村整体情况的了解仍不够深入,尤其在创业方式和就业机会方面,存在明显的认知盲区。这些盲区导致很多青年对乡村就业和创业缺乏兴趣和信心,无法全面评估乡村发展的潜力,也看不到其中蕴藏的个人发展机遇。为应对这一问题,温州市积极推动了“1+3+N”的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模式,致力于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和农业技能的“农创客”。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已经培育了近两千名农创客,这些年轻人在乡村的创业实践中逐渐展现出他们的智慧与才华。同时,全市累计培养的新型农民也达到了数万人,但这一数量在我市庞大的农村人口中仍显得不足,难以有效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较于每年毕业的数万高校毕业生,新型农民的数量仍显不足,这表明返乡入乡人才的培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认识到乡村创业的机会与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全市已有七十多个省级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村,这些村庄作为吸引青年人才回流的重要实践基地,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大多数村庄的人才工作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部分村庄在吸引青年人才、提供就业支持和创业辅导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返乡入乡创业项目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需要进一步提升青年人才对村域就业的认知度,帮助他们看见乡村的广阔前景,并为他们提供更加完善的创业支持和就业保障。

02.村域工作职业发展通道不清晰,大学生对职业成长空间存疑

根据前期调研,超过七成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认为乡村企业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尤其对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和成长机会感到担忧。由于乡村工作在职业晋升路径、岗位稳定性以及成长机制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划,导致大学生对涉农就业的热情较低,实际选择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也不高。大学生普遍希望在职业生涯中能够获得较为明确的成长路径,包括晋升空间、技能提升机会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但目前乡村企业在这些方面尚不完善,难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前景。

此外,乡村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缺少系统的培训体系和职业晋升机制,使得大学生在考虑职业选择时,往往会对在乡村工作的长期发展前景产生疑虑。他们担心在乡村就业后会面临“天花板”,无法获得持续的技能提升和发展机会,这也是导致涉农就业比例较低的重要原因。

03.村域生活环境缺乏青年社交氛围与归属感

根据调研,温州部分偏远村庄的青年数量较少,前期调研永嘉、苍南、文成等地区的部分偏远村,除了驻村干部,其他常驻人口几乎都是老年人。青年人口的稀少,使得这些村庄难以形成适合年轻人生活的社交氛围和归属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很难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也缺乏共同的社交活动,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留在乡村的意愿。

乡村人才集聚的产业平台多集中于县城及其周边,村域甚至部分乡镇也缺乏适合青年的社交环境和文化体育设施。县城的公共服务设施在乡村难以共享,使得青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丰富的社交和文体活动。这种社交环境的缺失让他们觉得留在乡村既孤单又乏味,生活缺少多样性与活力。因此,很多青年人在面临留村还是进城的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离开乡村,寻求更多的社交和成长机会。

04.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县域特色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亟待完善

各乡镇目前在住房、补贴、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各县市区颁布的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未见向乡村创业就业人员倾斜。入职村企不享有社保、医保等福利;自由就业需自主缴纳社保。乡村招引人才政策主导为不同部门,组合性差、申请流程复杂,且缺乏吸引力。

二、政策建议

01.聚焦认知,实施“青年村落探索之旅”项目

借鉴部分地区实施的“七天免费食宿体验”政策,建议区县政府携手高校,在毕业季组织毕业生实地参观和体验创业就业环境。通过提供短期免费食宿服务,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包括政府单位、特色产业、乡镇企业等在内的多元化就业创业机会,并组织成功的创业者分享经验,鼓励年轻人探索多种职业选择。通过打造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的创新创业项目,建立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推动青年人才了解乡村创新的多样性,为青年创业提供实践思路,增强他们对在乡村发展的信心。

02.聚焦实践,实施“乡镇实习与见习计划”

借鉴温州地区的“青年见习体验”政策,各地政府可组织乡镇机关和重点企业向高校学生提供暑期实习和毕业见习的机会,并提供实习补贴和基本的食宿保障。通过实践,帮助大学生在真实的城乡工作环境中积累宝贵经验,培养对农村和基层工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使他们在未来职业选择时更愿意考虑基层发展。例如,一些地区通过乡村创业带头人项目,吸引了见习生参与农业合作社的经营。见习生们不仅体验了农业工作的真实场景,也见证了合作社对当地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有不少见习生选择留在当地工作,充分显示了实践经历对青年人才留乡意愿的积极影响。

“乡镇实习与见习计划”的实施,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接触乡村、了解城乡发展的窗口,也为他们创造了深入实践、提升职业技能的机会。在实习和见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深刻理解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价值。同时,通过乡镇机关和重点企业的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生活保障,减轻他们在陌生环境中的适应压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

03.聚焦舆论,实施“乡村生活成本优势宣传计划”

为吸引更多青年到乡村创业就业,各地可以积极推进“乡村生活成本优势宣传计划”,突出乡村生活的经济性和高性价比,帮助年轻人减轻创业初期的生活负担。通过推行类似“租房补助”的政策,显著降低青年人在创业和就业初期的住房与生活开销。这些政策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传递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乡村并不等于艰苦的生活,而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无限可能的生活空间。

前期调研发现,这些经济支持措施能够有效帮助年轻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他们的生活稳定性,使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创业与职业发展。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乡村的生活优势,建议各地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线上宣传活动,广泛传播乡村生活的经济魅力,让乡村的真实面貌进入年轻人的视野。可以用短视频记录那些在乡村创业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片段不仅展现了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更展示了一种接近自然、简单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通过社交媒体,这些充满活力的真实画面可以生动地传递给更多城市青年,打破他们对乡村的刻板印象,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兴趣。与此同时,线上宣传活动的开展也能够让乡村生活的吸引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比如,可以组织“乡村生活体验日”的线上活动,让年轻人通过视频直播和互动评论的方式,沉浸式地感受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互动中,不仅能够展示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也能让更多年轻人对乡村产生情感上的连接。逐渐地,这种情感连接将化为他们内心的共鸣,成为他们选择在乡村扎根、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04.

聚焦社交,

实施“乡村青年生活社群构建”

借鉴泰顺县墟里乡舍的运营模式,各地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打造青年友好的社交平台,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技术交流等活动,营造充满活力的青年社区,帮助青年快速融入乡村生活,增强归属感。社群建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搭建,更是心灵的聚合。各地可以结合当地特色资源,例如文化旅游项目、传统民俗活动等,每年策划一系列如“乡村生活体验节”“节气生活之旅”等活动,通过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社交活动,让来自不同地方的青年找到归属感和生活的乐趣。在这些活动中,青年人不仅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深度体验当地文化,逐步打破对乡村的陌生感。

构建乡村青年生活社群,不仅让年轻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温暖与充实,也为他们创造了展示才华、彼此激励的机会,使他们在乡村生活中找到意义与价值,愿意扎根这里,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正是通过这样的情感连接和共同成长,乡村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更成为一个青年可以施展抱负、成就梦想的舞台。

05.

聚焦保障,

实施“县域人才专项扶持计划”

建议政府对现有支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将住房补贴、创业补助、社保补助以及协会渠道等资源整合,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扶持政策体系。这种扶持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更加全面和便捷的保障措施,消除青年人才在乡村就业和创业的后顾之忧。可以在“四链融合”产业集聚区内试点这一计划,通过用好各类扶持资金,推动这些产业集聚区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平台。具体来说,扶持计划可以包括提供租房补贴、社保补助、孵化基地、职业培训及渠道资源等方面的支持,确保青年人才在创业和就业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全面的保障。例如,针对初创企业的青年人才,可以提供免租入驻孵化基地的机会,并结合产业集聚区的资源优势,进行专业化的创业辅导和培训,帮助他们在创业初期少走弯路,迅速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扶持计划还可以建立“带头人”制度,通过选拔和培养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乡村创业带头人,为新进入的青年创业者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些带头人不仅是创业者的榜样,更是青年人才在乡村奋斗的导师和伙伴,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为青年创业者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乡村环境,融入乡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

周祥军,经济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温州市瓯江青年社科学者,硕士生导师,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澳大利亚南十字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温州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温州市经济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金融、乡村振兴。

王晓丰,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一级电子商务师(高级技师)、瓯江青年社科学者、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苍南县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乡村、人工智能。

倪考梦,法国佩皮尼昂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现为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政府和智库建设。

欧世楷,温州市人力社保局劳动关系处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政策研究。

施朝,温州市农业农村局政策与改革处副处长,主要研究领域乡村运营管理。

课题信息:本文系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瓯江青年专项课题《基于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的温州营商环境数字化治理组态路径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赋能的乡村数字素养提升瓶颈与培育路径研究—以温州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