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萍:浙东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独特价值
发布时间: 2024- 09- 2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性符号,也是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多次在运河沿线考察调研。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并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2500多年开凿疏浚,全长239公里,其中遗产河道138公里,以大运河全长的7.5%贡献了13.6%的遗产河道,是3200公里大运河中出现问题最少、运行最稳定且唯一至今全线通航的河段。浙东运河西起杭州西兴,经绍兴东至宁波三江口,既是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也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实现通江达海的关键一环,自古以来就是中外物质交换、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更是越地文脉、浙江精神的重要载体。

彰显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从文化史角度看,越人始凿浙东运河实为大禹治水精神的延续和创新。《左传》载《虞人之箴》谓:“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夏禹治水始于冀州,终于会稽,如果说运河畅通是国家统一的标志,那么大禹治水“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则是中华民族建立王朝和形成国家的标志。

一方面,越人自称大禹之后,勾践踵武先祖治水功业,约在公元前490年开凿了长达25公里的山阴故水道。这不仅是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作为浙东运河的一部分,更是活态传承至今,始终保持通航功能。另一方面,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帝曾登会稽山亲祭大禹,北宋时祭禹列入国家祭典,清代康、乾二帝亦至禹陵亲祭。

祭禹活动作为一种传承有绪的国家行为,历代不绝。从追溯国家起源到纪念“因势利导、敬业治水”的历史功绩,大禹精神早已凝聚成为中华文明史的璀璨开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两千多年的浙东运河营造史在越地不断续写大禹精神,时刻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光芒。

体现中华文明创新创造精神

浙东运河连接的杭绍甬三地是古越国腹心所在,今天看来,无论在浙江还是全国,都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富裕程度较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但据《越绝书》所载,2500年前的越国“山林幽冥,不知利害所在。西则迫江,东则薄海”,南有高山密林,北则饱受海侵困扰,田亩短缺,难以积聚粮食,繁殖人口,提升国力。正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古越先民“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始建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同时开凿山阴故水道。

自此,历东汉马臻修筑鉴湖,西晋贺循开西兴运河,唐代孟简修运道塘,南宋汪纲大规模疏浚河道、修筑堤塘,明代戴琥疏通浦阳江治理鉴湖水系,汤绍恩修三江闸总控水利形势等一系列水利建设,宁绍平原才真正实现人地和谐、人水共生。“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有山多抱墅,无水不连天”,在清人齐召南《山阴》一诗中,宁绍平原已然成为环境适宜、美丽富庶的膏腴之地。

数千年来,正是在创造性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特别是在变革水环境实现人水共生的过程中,以运河修凿、疏浚以及相关水工设施建设为中心,浙江从上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南蛮鴂舌”之地,最终在宋代以后成为无可争议的财赋重镇、文化高地。在不断超越自我、创新创造的精神传统指引下,浙东官民治水善政代不绝书,突出显示了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的浙江精神,既是浙江区域文化特征的缩影,又与其他区域文化共同汇聚成中华文化的主流正脉。

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从地理分布看,正是浙东运河使大运河真正串联起海陆丝路,成为对外交往的黄金通道。唐代以降,浙东运河一直扮演着中外文明交流交往重要“窗口”的角色,经浙东运河入华的外邦僧俗使者沿河相望,他们描摹沿途见闻,叹服中华文明进步、经济繁荣。

明弘治元年(1488),朝鲜官员崔溥一行42人因海难偶然漂流至浙江沿海,他们从宁波沿浙东运河转京杭运河至北京后经陆路返国,沿途备受官民礼遇。崔溥后以汉文记录在华传奇经历,撰成《漂海录》一书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成为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睦邻友好的一段佳话。

近代以来,中国大运河作为“他者”再度为西方学者瞩目。因最早命名“丝绸之路”而闻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于19世纪60年代自宁波沿大运河游历江南。面对彼时因战乱而衰败的江南城镇,尽管李氏的记述充斥着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但当他直面大运河这一人类文明杰作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还是有理由为他们的黄金时代,尤其是他们的哲学、建筑、书法、工业、艺术、庙宇、运河和桥梁而感到自豪的”。李希霍芬在华期间并未涉足丝绸之路腹地,而当他后来在《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第一卷中用“丝绸”为这条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交流互鉴通道冠名时,思绪中浮现的参照物或许正是这条沿线丝绸生产和贸易繁盛,同为中外文明沟通桥梁的中国大运河。

作者:瞿萍 浙江省绍兴市委党校讲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