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增强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发布时间: 2024- 09- 20|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今日推出《增强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中明确: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2024年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法定年龄的决定》,明确用十五年实践,逐步将男职工法定年龄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将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延迟至五十五周岁、五十八周岁,同时明确弹性退休年限、提高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等事项,标志着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率先落地。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事关千家万户利益,影响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政治性、专业性、社会性、广泛性都很强,与其他改革密切关联、相互影响,需要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部署,保障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成效得到普遍认同,最大限度兼顾各群体各行业利益,在五个方面系统、整体、协同增强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套协同。

一、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配套协同

《决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回顾建国以来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确实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构成,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从发展形势来看,要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我国建国之初制定男60女50岁退休年龄至今已经数十年,健康水平、受教育年限等发生巨大变化,使得工作年限占全生命的比例大为缩小,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我国现收现付制为重要特点的养老金制度,随着劳动人口比重减少、退休人口增加,出现可持续性、代际公平等方面的不足。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是发展中出现并需要破解的难题,也需要在发展中予以解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只有依靠高质量发展才能做大“蛋糕”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积累更多养老资源,为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提供平稳环境。

二、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配套协同

《决定》强调:“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康体魄和健全心智是劳动力的承载所在。要适应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每个人都需要及早做好健康储备,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适应工作年限延长的常态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体力劳动、室外劳动的占比有所减少,人机协同劳动、室内劳动有所增加,即劳动者更多在室内,通过计算机、机械等完成劳动,岗位的危险位置、重复动作、复杂程序等由机械或机器人替代,因工伤致盲致残风险大为减少,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生命和身体的完整度。与之相伴随的是人们亚健康状况有所增加,长期面对电脑引发视力下降,长期久坐、熬夜、吃外卖导致失眠、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状增多。由于现代职场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以及背负房价、子女教育、养老等压力,职场人出现抑郁寡欢、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增多,严重的抑郁乃至身亡。要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国民健康意识,树立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生活、体育锻炼、科学用药等习惯,从小培育健康观念,加强学校、职场等心理健康建设和疏导,打击职场霸凌、加班文化等恶习,以健康身心长度生涯迎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三、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与加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配套协同

《决定》强调:“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最大的问题是不少劳动者35岁以后没有工作岗位处于失业状态,就会延长待业年限。当前反对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就业竞争比较激烈,就业环境和机会对50岁以上人群提出了严峻考验。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就业岗位较多,法定退休年龄渐进式延迟不会让临近退休老年人和刚进入职场年青人抢岗位。经济中低速增长时期,虽然老年人和年青人职业具有错位特征,但职业竞争依然在一些领域存在,客观上会形成较为明显的岗位挤占效应。加强技能型社会建设,让广大劳动者掌握覆盖各个行业、技能水平呈现中高低金字塔型梯队分布、有序竞争又相互合作的格局,让更多劳动者拥有就业机会,是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最大的稳定器。要以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为愿景,深刻认识“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基本定位,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主要特征,加快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

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与加快发展银发经济的配套协同

《决定》强调:“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发展银发经济,有利于服务业发展和就业促进,进入中国社会进入中度老龄化,老年人数量增多、占比增高,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占比15.4%,银发经济具有广泛需求。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现在的老年人不再是农业户口为主,相当数量老年人具有养老金即较强的消费能力,银发经济“衣、食、学、乐”等场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发展银发经济,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与经济压力,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可以积极促进老年护理、老年保健、老年服务、智慧养老等专业的中年青就业。值得一提的是,发展银发经济还能促进低龄老年人就业,比如养护照料、老年食堂等领域,需要一定劳动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低龄老年劳动者,其就业与年青人就业具有错位而成的非竞争性,也符合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要求。

五、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与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配套协同

《决定》强调:“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首先,人工智能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其次,人工智能发展会衍生许多新职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24年新职业名单,其中就有网络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再次,人工智能改变劳动力特征,劳动力不再只是体力或者脑力,而是有了机器协同,随着人机交互技术发展,人操纵机器和机器辅助人,形成了更加精准高效优质的劳动力。最后,人工智能也让许多职业消失或减少用工需求,即人工智能替代或淘汰了许多劳动力。2024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将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成都等20个城市试点,届时将有更多网约车出租车司机被替代。在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中,要积极关注人工智能打破技术壁垒引发大面积失业现象,审慎推出替代性强、影响面大的人工智能技术。

作者简介:

吕明晓,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科研主管,兼任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从事人口社会学、残疾人事业等研究。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