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第二十二届省哲社奖获奖成果 |《论新一代人工智能与逻辑学的交叉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2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

2023年12月,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本届优秀成果奖共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和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大类299项,其中一等奖60项、二等奖179项、青年奖60项。获奖成果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重大命题,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线,立足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伟大实践,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前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发出浙江声音,彰显了浙江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缜密务实的学术方法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成果

浙江大学廖备水教授所撰写的《论新一代人工智能与逻辑学的交叉研究》一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简介

点击播放视频

新一代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为核心,实行的是联结主义的路径。该路径在场景封闭的数据密集型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面临可解释性差、伦理对齐困难、认知推理能力弱等瓶颈问题。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开放、动态、真实环境中信息的刻画,以及对人类推理和解释机制的建模。形式论辩可以提供不一致情境下知识表示与推理的通用机制,与偏好、权重、概率等决策因素的灵活结合机制,局部化和模块化的语义高效计算机制,以及基于论证和对话的可解释机制等。有机结合形式论辩与现有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有技术瓶颈,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该成果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系统分析了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所面临的三大瓶颈问题及其所涉及知识的特点,并总结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所面临的三个瓶颈问题及其所涉及知识尽管在种类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不完备性、不确定性、不一致性等特点。第二,深入分析了传统逻辑学理论在处理上述瓶颈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经典逻辑无法表示和处理不完备、不确定、不一致的知识;传统非单调逻辑在普遍适用性、可计算性、动态性和易解释性方面存在重要挑战。第三,阐明了一种基于形式论辩理论的发展路径,剖析了形式论辩理论的特点和四种重要的解决机制:不一致情境下知识表示与推理的通用机制,与偏好、概率等决策因素的灵活结合机制,基于局部化和模块化思想的高效语义计算机制,以及基于论证的可解释机制。

该成果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强化逻辑学在新一代人工智能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为逻辑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逻辑学研究是二十世纪哲学和数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曾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许多逻辑学理论和方法难以找到用武之地(例如与大数据的使用等主流方法之间存在着衔接问题)。逻辑学研究面临着缺少参与度和新的推动力等难题。该成果中提出的研究路径有望突破现有逻辑学理论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局限性,同时有望为逻辑学研究找到新的增长点。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所言,“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已经触及天花板,……需要新方法来解决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即知识表示和不确定性推理”。该成果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廖备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逻辑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生导师,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兼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逻辑学研究”首席专家,浙江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卢森堡大学高等智能系统与推理联合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双脑计划”-“逻辑、认知与人工智能”交叉创新团队负责人, “逻辑与论辩”国际会议(CLAR)指导委员会主席,国际道义逻辑和规范系统学会、论证的计算模型国际会议、亚洲哲学逻辑国际会议等国际学术组织的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Journal of Logic and Computation (SCI) ‘AI Logic’ Corner 责任编辑,国际期刊Argument & Computation、Journal of Applied Logics、Logics编委,国内CSSCI期刊《逻辑学研究》编委,IJCAI、AAAI、AAMAS、KR、COMMA、LORI、PRIMA、CLAR等重要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