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文化寻根·约会浙江考古文明⑦ | 一座古塔,眺望1000年
发布时间: 2024- 08- 29| 来源: 潮新闻| 浏览:

编者按

为了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多年积淀的优秀成果共享给大众、传承给青少年,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浙江人文之美的浓厚氛围,从2021年起,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携手潮新闻·钱江晚报,共同策划推出以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与报道,持续4年推出了“约会古今大先生”“约会千年古村落”“约会江南经典老行当”“约会古今名门家训”“约会当代诗路山水”“约会古今浙学名家”等6季60期报道,全网传播450多万,互动环节被省教育厅列为进入中小学校的全省性竞赛项目名单,吸引全省30多万青少年参与。

2024年“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第7季继续出发,让我们一起“约会浙江考古文明”。

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基本都有一个主要的考古遗址发现,并以此为中心寻找出一定区域内、同时期相同的文化特征,由此而总结归纳出一种文化现象。

而吴越国文化不是这样。它没有实体依托吗?不是,临安钱王陵、雷峰塔地宫、捍海塘、圣果寺遗址等考古发现都充分显示了其文化特征,展示着这一文化千年的延续与发展。但是,吴越国文化又恰恰不能依托于一项考古发现,或者说囿于某一特定区域而展现,它的范围横跨吴越大地,影响深远。这样的独特性,正如吴越国文化相较于中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历史延续性。

从地理位置上说,它北至江苏长江南北,南到浙江浙东山地丘陵。形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并经之后的千年传承发展,是具有浙江标志的代表性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度访谈:吴越国文化,打下了千年宋韵的底子

吴越国文化,虽以钱镠创建的吴越国为主要载体,但它并不是凌空出现的,而是上承晚唐下继两宋,以一种承上启下的方式,在唐末混乱之局中呈现出独特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唐末纷乱,临安乡人钱镠乘势崛起统一两浙,建立了吴越国。杭州第一次成为都城,它打破了地方均衡,从此成为东南第一州,傲视周围州郡。

从907年一直延续到978年,钱氏立国72年,末王钱俶纳土归宋,吴越之地完璧归宋,打下了千年宋韵的底子,也使得吴越国文化得以传祚不断。

截屏2024-08-29 16.16.59.png

雷峰塔旧照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晖达在《吴越国考古》一书中写到:“钱氏吴越建国后,吴越转区内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汉唐以来的鼎盛时期。通过钱氏三世五王历时70余年的开发,吴越成为五代十国中最为繁荣稳定的一方政权。在此期间,社会在变动,人群在不断地流动、融合。通过大量的考古工作,我们可以发现,浙江地区的文化早已摆脱了单一的区城文化样貌,日益丰富多彩,成为大一统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氏统治两浙,首先是大力建设杭州城,将它打造成政治、经济中心,这无疑是吴越国开发江浙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就。”李晖达认为,据考古考证发现,钱镠定都杭州后,对杭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道,子城、罗城格局始为完备。吴越国时的杭州城与南未临安城的格局以至后世的杭州城老城区形状十分贴近,呈现出一种“腰鼓形”的形态。如今我们熟知的德胜门、候潮门那时已经成型。

直到如今,关于吴越国、南宋时期的遗址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向世人展现着吴越国文化的底韵。

吴越国文化穿越千年,在如今的吴越大地上处处留痕,伴随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贯穿古今。我们随时可以“触摸”到代表着吴越国文化的实体遗存和建筑。

比如捍海塘。钱镠建国后,钱塘江的“潮患”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潮患不根治,影响的是整个杭州城的安全。钱镠于公元910年征调民夫,大规模修筑捍海塘,先是用堆土版筑但很快就被大潮冲垮,在总结了历代经验教训后,采用了堆石巨柱的构筑法,基本解决了潮患,以致杭州“城基始定”。

截屏2024-08-29 16.17.07.png

杭州临安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

图源:视觉中国

1983年,在杭州南星桥一带发现了一段五代捍海塘遗迹,正是使用了这样的构筑法,离临安城东城墙遗址东侧,只有80米。2014年,在杭州上城区江城路以东原江城文化宫所在位置,又发现了一处吴越国时期的捍海塘遗址。

随着捍海塘的修建,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临安城时期的城市格局,最终形成了此后千余年的城市规模。

在城市中漫步,吴越国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圣果寺遗址、梵天寺经幢、六和塔、保俶塔……

杭州临安区作为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更是有着一大片与那一段历史相关的遗物与故事。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里,有着完整的帝王陵墓钱镠墓,衣锦街源自钱镠扩建的衣锦营、衣锦军,太庙山则就是吴越国的太庙遗址。

所以,如今的我们研究吴越国文化,更具有现实的和当下的意义,因为它是活着的,影响吴越大地人们至今的一种文化。如今,我们透过丰富的吴越国历史文化遗存,体会中华民族艰难地走过纷纷乱世、重归大一统的历史进程,感悟着一个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古专家说:雷峰塔里藏了多少宝贝

说起吴越国、吴越文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雷峰塔。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专门设有常设展厅,开辟了“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专题展,展示雷峰塔遗址及地宫发掘过程和出土文物。当年负责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领队黎毓馨,如今正是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他为大家简略介绍了雷峰塔文物展的几大看点。

截屏2024-08-29 16.17.14.png

被制成砚台的雷峰塔藏经古砖

在展厅一楼,有许多大幅照片,正是当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遗址及地宫考古发掘的场景。当时黎毓馨作为领队,在雷峰塔遗址考古现场,发现了吴越国王钱俶亲书《华严经跋》残碑。碑文上明确记载,建造雷峰塔是为了奉安“佛螺髻发”圣物。

说到塔,不得不说吴越国的造塔技术十分高超。钱氏诸王崇信佛教,特别重视营造佛塔、供奉佛祖舍利,最后一代吴越国王钱俶奉佛至诚。在他的主持下,吴越国发明了独特的双套筒砖塔建造技术,今天在吴越故地范围内,就留下了几座这样的砖木结构双套筒佛塔,雷峰塔正是这一造塔技术的杰作。苏州虎丘塔建成于建隆二年(961),为国内最早的双套筒砖木结构楼阁式塔,目前保存了砖砌塔身,八边形七层。杭州六和塔,据文献记载,辛未岁(971)吴越国高僧延寿、赞宁募缘建造,九层八角,高四十丈。北宋宣和二年(1120)木构毁于方腊兵火。南宋隆兴元年(1163)修建完工,改为七层。这一技术影响深远,在宋统一天下后逐渐传播,如今我们还能在应县木塔上看到吴越国造塔技术的翻版。这一路径,正如吴越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一样,从东南地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

吴越国文化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雕版印刷技术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它影响了后来著名的宋版书的成型,雷峰塔中发现的佛经就是雕版印刷技艺的典型代表。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曾三次雕版印刷了《宝箧印陀罗尼经》,其中乙亥岁(975)印刷的佛经,发现于雷峰塔的藏经砖中。1924年雷峰塔倒掉之时,人们发现许多塔砖侧面有一个直径2.5厘米、深10厘米的孔洞,内藏佛经《宝箧印陀罗尼经》,这些经卷长大约210厘米,版心高约5厘米,全文近2800字,文字虽小,但清晰可辨。虽然在当年的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佛经,但浙江省博物馆早年收藏了10多卷珍贵的雷峰塔刻经。其中的一卷展示在二楼恒温恒湿展柜中。

一楼展厅中央,是雷峰塔地宫的还原场景,原样展示了当年地宫重见天日时的样貌,大部分珍贵文物就出自于此。

截屏2024-08-29 16.17.23.png

银鎏金阿育王塔

钱俶效仿古印度阿育王造塔,以铜、铁、银等金属制成小塔,外表涂金,俗称“金涂塔”。雷峰塔曾出土了两座银阿育王塔,分别出自地宫和天宫。天宫银阿育王塔,出土时已被压扁,后经修复后,塔内有金瓶,现在展示在孤山馆区雷峰塔展厅。而地宫出土的银鎏金阿育王塔保存完整,整座银塔精美绝伦,四壁有佛本生故事画面。透过塔身的镂孔处,可以看到里面的金质舍利容器,内藏佛螺髻发舍利。这是佛教瘗(yì)埋佛舍利的最高规格。参观者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小塔中间的金质舍利容器,目前展示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

●李晖达《吴越国考古》

●李最欣《钱氏吴越国文献和文学考论》

●徐吉军《吴越文化》

●林航《吴越国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