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累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兴旺下来的一个优良的传统体育健体强身项目。传统武术主要流传于民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也和武术相关联。民间武术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与其融入了民间民俗生活有很大关系,从而助长了它的生命力。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是以农村为主的民间,习练群体以民间社会人士为主。因此,它孕育了很多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体系,并衍生出很多与武术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其以武术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底蕴。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民间的武术活动常常以民间游艺的形式在农闲或庙会期间表演,娱乐百姓,成为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中的一部分,反映了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例如舞狮、藤牌舞、掼牛、船拳、五常十八般武艺等活动都与武术相结合在一起,讲究武术功底,要求身法、步法等。这些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具有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
船拳
中华传统文化源于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样态的历史积淀,民俗体育文化也因此也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船拳作为中华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更是我国大运河沿线的特色民俗体育项目,承载着自强不息、兼容并包、刚柔相济等江南水域文化的特征,是江南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河网纵横,湖泊众多,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以船为家,以楫为马的舟船文化,频繁的战事、抗倭抵寇和吴越人民的防御保家的生存需求,奠定了船拳的产生、技术动作形成。这种从传统武术中演化出来的一种民俗活动和表演艺术,既具备了中华武术的特点和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又具有与节日节庆、时令庆祝的共生关系,承载着传统武术运动发展的历史。
一、船拳的历史起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因吴、越之地江河湖泊众多,水军也随之出现。水兵长期在战船上习武和操练,练就一身水战格斗本领,船拳初见雏形。因为船拳特有的技术特性,其套路架式较小,为适应狭小的船扳上活动并稳操胜券,下肢动作少而稳,原地转动较多,以手为主。到了唐、宋、元时期,大量的异地武术家迁徙江南地区,带来了各种武学文化,让船拳得以发展。明清时代江南渔民用船拳抗倭杀敌,令敌人闻风丧胆,谓之“神拳”,从而使船拳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后来演变成强身健体、护卫货运的民间武术。如今,船拳随着各地不同的环境、风俗发展成了庙会、民间节庆娱乐文化内容之一。
二、船拳的表演内容
船拳是江浙一带的地方传统拳术,主要使用者是当地渔民。在船上打的拳术或器械,船头仅有一只八仙桌稍宽的面积,决定了船拳的一招一式,不能像其他武术套路那样,大面积的窜、跳、蹦、纵、闪、展、腾、挪,但它却集拳种的基本招式之长。如今,船拳作为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强体健身的武术形式,逐渐淡化了传统格斗色彩,而更多的体现出表演形式。
蒋村船拳,与西溪地区的民俗节庆、祭祀庙会上的活动融合在一起,与舞龙、舞狮、走高跷、跑旱船、耍流星等民间文娱、体育活动融为一体。船拳要在船只行进中表演,受 风浪颠簸的影响较大,因此,这门拳术特别注重下盘稳固,具有手法多、 步法少,以气催力、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拳为主、效法水战、步势稳健、躲闪灵活等特点。
拳术表演套路主要有“洪拳”、“长拳”、“南拳”、“燕青拳”等;器械表演有“抛钢叉”、“杨家金枪”、“滚盾牌”、“石担开四门”、“大刀开四门”、“剑刀枪棍”等;器械对打有“枪对枪”、“大刀对枪”、“双刀对单刀”等。表演者上场表演船拳时,先要抱拳向观众施礼,然后开始表演。期间,有鼓乐手吹打助威,表演者会根据“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节奏做起始动作并施展拳脚。一套拳术结束后,表演者都要抱拳向观众谢幕。
蒋村船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身教言传的教学方法、拜师收徒的传承行规,数百年不变。西溪历史上有许多武艺高强的拳师。大多数的拳师能够身兼数职,不仅能表演拳术套路,还能司鼓奏乐,平时则舞龙舞狮、习练滚灯,同时还掌握了许多庙会上表演的项目。
湖州练市船拳具有“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特征。演练场地用两条农船拼扎而成。船头用木板铺设拳台,约一丈见方,船舱挑扎彩楼,上扎“鱼跃龙门”,左右“二龙戏珠”;船身遍插彩旗,顶端树有标旗。标旗下“太师椅” 分置两旁,两员“骁将”各执竹篙威武地安坐在那里,以防船只在行进中搁浅。中舱布幔门帘,一副对联引人注目。上联是 “拳打南山猛虎”,下联是“脚踢北海蛟龙”。左右置威武架,刀枪剑棍,长短兵器,安置有序。舱内鼓乐手吹打助威。船梢上两支大橹合力摇进,行至村、镇便停船开拳献技。
船拳套路丰富,传统套路近百套。拳术以“五虎拳”为代表,以明、清时用“杨家将”、“水浒”等故事立拳的居多数。器械套路有从民间传统练武方式衍化而成的“石担开四门”、“石锁开四门”、“滚盾牌”、“舞板凳”,也有从上古乐舞衍化而来带“大刀进枪”、“抛钢叉”等。
三、船拳中的武术内容
船拳根据在河渠纵横交错的水道表演的特点,兼收各派之长自成一脉,吸收了江浙地区南拳和北方查拳及心意六合拳的武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似南拳、又非南拳的独特风格。具有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战,刚劲遒健、神形合一,步势稳烈、躲闪灵活的特点。进攻时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御时以手为主,似开似闭,以身为轴,原地转动。练功时注重步法,多练马步、角步、拖步,马步转弓步、弓步转马步,以求步法稳健。船拳十分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运动,步法极重马步,以求操拳时稳健,经得起风浪颠簸。为进退自如,船拳十分重视马步转弓步,弓步转马步的动作,以体现进则带攻,攻则带躲闪的特点。腰部重转体、甩腰、下腰等训练,以便操拳时灵活自如,进则带攻,攻则带躲闪。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成果
成果名称:浙江传统体育文化之武术民俗活动
负责人:程伟强
推荐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