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统体育文化之武术民俗活动(二)
发布时间: 2024- 08- 22|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累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兴旺下来的一个优良的传统体育健体强身项目。传统武术主要流传于民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也和武术相关联。民间武术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与其融入了民间民俗生活有很大关系,从而助长了它的生命力。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是以农村为主的民间,习练群体以民间社会人士为主。因此,它孕育了很多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体系,并衍生出很多与武术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其以武术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底蕴。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民间的武术活动常常以民间游艺的形式在农闲或庙会期间表演,娱乐百姓,成为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中的一部分,反映了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例如舞狮、藤牌舞、掼牛、船拳、五常十八般武艺等活动都与武术相结合在一起,讲究武术功底,要求身法、步法等。这些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具有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

临海黄沙狮子

中国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自形成以来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演进。与徐水狮舞曾号称“北狮之宗”不同,黄沙狮子自创立之初即深深扎根于临海这片故土,见证了临海千年古城的历史与兴衰。不管是朝廷求全偏安,还是戚继光英勇抗倭,黄沙狮子都如影相随,简直就像临海千年历史的一部缩影。黄沙狮子产生之初是武艺人的谋生手段,而后衍变为节庆娱乐的民俗活动,几经沉浮仍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它将民间精湛武术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结合,舞武一体,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堆叠的八仙桌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民俗活动,却将民间生活的精神之根融入了民族之魂,尤其“舞武一体”更增添了不少地方文化特色。每到中国江南长城节、祭孔大典、元宵踩街等历史性节日,总少不了黄沙狮子的身影。

一、临海黄沙狮子的历史起源

黄沙狮子,起源于临海市黄沙洋地区,自北宋庆历年间杨显枪创立黄沙狮子至今,近千年的传承延续不绝。杨显枪自小的时候便喜欢武术,曾四处学武访友,拥有一身好武艺,在拳术上,技艺精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同时还能舞一手好狮子。在从军返乡后,开设武馆,招募当地青年练习武艺,强身健体。杨显枪将民间武艺与舞狮表演相融合创立了上桌狮子,在叠加在一起的八仙桌上舞狮子,这对舞狮者的武术功底有很高的要求。在杨显枪的教导之下,弟子们的武艺越来越好, 舞狮子的技艺也逐渐成熟。狮子上桌也有最初的两三层,逐渐增高到九层。扮演狮子的杨氏师徒由地面逐层跳到最高层,并在上面作一系列高难度的、高技巧的动作,观众在地面观看。须仰头才能看见,只见狮子如入云天,在云端腾云驾雾。这种武艺与舞狮活动融合在一起的上桌狮子,收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在杨显枪的带领之下,黄沙洋一带也逐渐形成了尚武习武的风俗。学舞狮子必须先学武术。

诞生于北宋的黄沙狮子,在清末明初时达到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一些老艺人的带领下,黄沙狮子逐渐恢复往日生机。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黄沙狮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临海黄沙狮子的表演内容

黄沙狮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民间精湛的武术和传统的舞狮活动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舞武一体。黄沙狮子表演通常在开场时先来一段武术表演,或者是耍一套拳脚,舞枪弄棒,或者是两人、多人的武术对练。武术表演者要求有很深的武术功底,从跳上桌到顶层进行表演,要进行长时间、系统的武术学习。黄沙狮子又叫上桌狮子,与一般的舞狮不同,他不仅在地面上做翻滚、抢球、挺立等动作,表演时还在叠在一起的八仙桌上凌空跳跃、左右翻滚,令人拍案叫绝。

表演可分为三部分“ 扫场-武术表演”“ 地面舞狮-上下坦”“桌上舞狮-上下盘”。“扫场”共有三项:舞钢叉表演、 拳术表演和棍棒表演。地面舞狮表演:是黄沙狮子正式表演的第一个部分。有狮子原地舞、耍球人溜四角、狮子跳四角、狮子舞四角、狮子距伏、狮子游球、狮子抓痒、狮子玩球等表演项目。桌上舞狮表演:地面狮子表演结束,开始下盘表演,有叠罗汉、骑人长、多人跳桌表演,上盘是包括了演员上桌和狮子上桌是表演最精彩的部分,有插蜡烛、悬桌角、蛤蟆吃水、仰扑翻、长蛇溜、拔倒蹬、 顶层竖颈倒立、走桌角、拜天地、拖鞋着袜、引狮上桌、狮子吞人、引狮下桌、狮子拜谢共十四个表演内容,完整的黄沙狮子表演全程耗时约一个半小时。

三、临海黄沙狮子中的武术内容

黄沙狮子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最大的特色就是将精湛的武艺与粗狂、淳朴、明快、刚健的舞狮表演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黄沙狮子的表演惊险刺激、刚柔并济 ,祭神娱人,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极高的欣赏价值。黄沙狮子表演中含有的武术内容体现在舞狮之前的“扫场”中拳术、棍棒的表演。在1950年以前,拳术表演一般表演“绝十三拳”,现在采用的是少林拳术的套路进行表演,没有固定的路数表演者临场发挥即可。棍棒表演是单人表演、双人表演,单人表演“扑七”,双人表演“梅花拆”“水牛拆”反复循环。

古人云:“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从基本功的站桩、踢腿、翻腰开始,到练习演狮头、狮尾的基本动作,都经辛苦训练而来。学舞狮者要苦练基本功和技术,熟悉每个动作的含义,练实演活。习武者应当力戒骄傲自满,永远保持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对技术精益求精,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只有掌握了精湛的技艺,才能弘扬舞狮艺术。

黄沙狮子的动作内容丰富,需要有很深的武术功底。运动量和强度可以自由调节,适合在娱乐中锻炼的身体,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成果

成果名称:浙江传统体育文化之武术民俗活动

负责人:程伟强

推荐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