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累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兴旺下来的一个优良的传统体育健体强身项目。传统武术主要流传于民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也和武术相关联。民间武术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与其融入了民间民俗生活有很大关系,从而助长了它的生命力。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是以农村为主的民间,习练群体以民间社会人士为主。因此,它孕育了很多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体系,并衍生出很多与武术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其以武术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底蕴。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民间的武术活动常常以民间游艺的形式在农闲或庙会期间表演,娱乐百姓,成为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中的一部分,反映了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例如舞狮、藤牌舞、掼牛、船拳、五常十八般武艺等活动都与武术相结合在一起,讲究武术功底,要求身法、步法等。这些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具有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
瑞安藤牌舞
瑞安位于东南沿海,海域面积广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时瑞安曾先后六次遭倭寇劫掠烧杀。镇守闽浙的名将戚继光创新战法,用藤牌作为抗倭杀敌的防御武器,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由于藤牌兵在抗倭战争中功绩卓著,百姓很喜欢看藤牌兵操练,于是把练兵中讨人喜欢的情节,组织而成藤牌阵,在清明庙会时向人们表演,既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又达到去邪保太平的作用。此后又从庙会上表演变成向大户人家献演,由老一辈的表演者一起通过改编,增加故事情节、层次等元素,使之成为了适合舞台表演的舞蹈。由原始的舞藤牌到现在的藤牌舞,武术和舞蹈为一体,瑞安人民用另一种的方式展示了在抗击倭寇时的情境,后几经传播改良,成为深入人心的民俗活动。它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和传承历史体现了浙江地域性特点,也突出浙江民俗文化的特质。
一、瑞安藤牌舞的历史起源
藤牌舞起源于戚继光军的舞藤牌的士兵训练。从明嘉靖三十一年到四十年这十年中,倭寇在浙南沿海多次登陆,瑞安多次遭受倭寇烧杀抢掠,百姓生活惨不忍睹。戚继光调任浙江沿海后,在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后,根据浙江沿海一带海岸线曲折,且大多海岸以游泥质为主,倭寇进犯时的特点,创新战法,训练新兵,至此藤牌逐渐代替了皮牌和其他防御武器。在戚继光练兵时期,老百姓纷纷涌入校场观看戚家军练兵,对绞丝步回辙、花盖顶等藤牌动作喜爱有加。
在清嘉庆时期的《瑞安县志》便有藤牌八十一面的记载。瑞安县处于东海前沿, 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有东南小邹鲁之称,民间舞资源也很丰富。清末光绪年间,由于洋枪大炮的进入, 藤牌已渐渐地失去作用,春秋季校场练兵也名存实亡,但百姓很喜欢看藤牌兵操练,于是瑞安籍的清兵和乡勇,把练兵中讨人喜欢的动作组成藤牌阵,在清明庙会时向人们表演, 既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又达到去邪保太平的作用即指戚家军一到,倭寇荡尽,天下太平的意思。清明节前后,在当地的城隍庙、洞桥爷庙等一些庙会,打藤牌是最受人欢迎的。这种近似武术表演已形成民间舞雏型。
二、瑞安藤牌的表演内容
藤牌舞的表演自戚继光军队练兵中的舞藤牌、鸳鸯阵演变而来。藤牌又称唐牌。唐牌分三种:猴牌、七星牌、花牌。先藤牌舞表演的是花牌,表演人数为36人。
舞藤牌因从练武演变为舞蹈,每组动作都有一定的意图。有教场练兵、夜间偷营、庆功唐牌三个场次。表演时有独舞,如舞狮子牌和舞大旗;有双人表演,如宁波对、双刀战藤牌等对打;有群舞,如矮子步、庆功唐牌。从埋伏、抛石、滚、劈刀、出刀等一连串动作,表示了藤牌兵乱敌耳目,随势滚进,以短制长之意。舞者一手持腰刀,一手拿盾牌,进行对舞, 表演队形有八字阵,一字长蛇阵等。还融合了戚继光所创的鸯鸯阵、三才阵等。再配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即(怀鼓、京鼓、 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并配以唢呐曲牌,曲调明快,表现强烈的战斗气氛。
三、瑞安藤牌舞中的武术内容
藤牌舞在民间的流传和演变都不能脱离它产生于古代军事作战,并与武息息相关。《练兵实纪•练手足》中校圆牌有记载:每人藤牌一只,长腰刀一把。练习时,两人一排,务必以遮蔽全身为最好。先在界河树立四只木棍,棍粗五分,高两尺,距离约两人的宽度,以充作马脚。两人使用藤牌上前,专砍树枝。临阵时,以藤牌向头上檠架,遮挡掳箭,只是低头向下砍马脚,并配以上前退步的方法。《练兵实纪 •练手足》中有记载:二人一排,先自跳舞,凡能遮身严密活利者为合式。舞过,即用长枪手对戳。枪到不慌忙、不先动。 枪一戳即随枪而进,枪头缩后则又止。进而步步防枪,不必防人。牌向枪遮,刀向人砍。
藤牌舞是带有武术性质的舞蹈,动作多而复杂,其特点是“矮、滚、实、劲、圆、活”。“矮”:要求每个动作都要屈膝。因藤牌兵需要以牌遮身,人的身体各部位不能在外多露。“滚”:学藤牌舞要先学“滚”,“滚”已成为藤牌舞的表演风格特点。“实”:吸收南拳的打法,要求马矮步实,气沉身稳,在实战时能抵住其他兵器的袭击,舞时要腰板直,不开胯,眼平视,不花俏。“劲”:出刀时要迅、猛、准,给人以架式健美、威武有力的感觉。“圆”:舞藤牌时要求大臂带小臂,腕要灵巧,这样把牌轮一圈,就可以巡行全身,使整个粗矿有力的舞蹈平添了几分秀气和妩媚, 给人以美感。“活”:指身体灵活,捷如猿猴又凶如猛虎,跳要轻松又需提气。
从武操到舞蹈,从消亡到兴盛,藤牌舞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即具有武、舞、曲艺的多元化特征和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成果
成果名称:浙江传统体育文化之武术民俗活动
负责人:程伟强
推荐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