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医针灸学派文化通识之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24- 08- 22|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古人与针砭

关于针灸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最常见的一种说法认为,传说大约在5000年前,古人开始使用锋利的石头或动物骨头刺激身体来缓解疼痛和疾病。后来,伏羲与黄帝发明针砭。西晋文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记载,制作八卦、教人渔猎的伏羲曾“尝百草而制九针”。以保存大量古代传说而著称的宋代的《路史》中亦载伏羲“尝草治砭,以制民疾”。

图1 古代砭石医疗器具(图片来源科学网郑永军博客)

图2 古代砭术治疗图(图片来源科学网郑永军博客)

同样是西晋皇甫谧所著的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序中有言:“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序中亦载:“黄帝受命,创制九针。”后人便把针砭作为针灸的起源之一。

针砭与艾灸

艾灸,灸法是以艾叶为原料,放在人体某一部位点燃烧灼以治病的一种方法。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图3 古法艾条(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图4古医家艾灸治疗(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艾灸作用机制与针砭有相近之处,并与针砭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久而久之,针砭与艾灸逐渐演变成了针灸。

针灸发展阶段

针灸由针砭以及艾灸发展而来,但历程非常漫长,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以下是历史时期总结针灸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商周时期

针灸还处于非常原始的起源阶段,主要依靠石头、骨头等锐器进行刺激身体以缓解痛感,后来古人渐渐针砭代替石头、骨头等锐器来治疗疾病。

图5商代时期古人所用砭石(图片来源:搜狐网)

现代人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发现,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到了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用艾叶制成的艾条,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

(二)春秋战国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一批名医,他们将针砭与艾灸融汇贯通,产生了近现代的针灸疗法,对针灸的应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扁鹊,扁鹊,又名秦越人,相传为战国时期勃海郡郧州(今河北任丘)人。他精通内外、妇产小儿、五官、针灸等各科,特别在望诊和切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冠名扁鹊的著作有《扁鹊内经》9卷、《扁鹊外经》12卷,惜均已失传。相传《黄帝八十一难经》也为秦越人所作,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

图6 扁鹊行医图(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难经》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注释了《素问》《灵枢》中的疑难,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共讨论了81个问题,分脉诊、经络、脏腑、腌穴、针刺及疾病等方面。书中大量关于针刺的论述是对《黄帝内经》针灸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对后世针灸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秦汉时期

涌现出很多著名的针灸名家,影响后世深远。比如华佗,他是东汉著名的医家、外科大师和针灸专家,他精通内、外、妇产、小儿、针灸等各科及卫生学、药物学,尤擅长外科,被后世尊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针灸治疗时,只选用一两个穴位,简单而有效,深受人们的信任和尊敬。

图7 华佗行医图(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张仲景,同样是东汉时期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书中对于针灸学的论述,有独到之处,反映了作者的针灸学术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东汉以前的针灸学理论,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班固,他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也是一位精通针灸的医家。班固的《汉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针灸的内容,对针灸的发展和推广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针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改进,针头变得更加细小锋利,手法更加熟练娴熟,针灸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同时,针灸学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扩大,不仅仅局限于治疗疾病,还包括保健和预防疾病等方面。

在这个时期,针灸理论逐渐形成,并开始系统化整理和总结,开始涌现各类针灸派别:比如徐氏家族针灸派系,这是浙派中医中针灸学派可以追源的最早的针灸名医之一,以医学立业的徐氏家族,自创始人徐熙始,父子兄弟家世相传七代,出现了徐熙、徐秋夫、徐道度、徐文伯、徐嗣伯、徐之才等十二位名医,成为我国较大的家族针灸派系,他们均精通医术,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在针灸方面最为有名的是徐秋夫与徐文伯两位,史书上记载了较多的他们针灸治疗疾病的故事,广为人知的是“徐秋夫针刺疗鬼”和“徐文伯泻三阴交下胎”。

图8 王叔和的九针论(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另外还有王叔和的“九针论”,针灸治疗需要使用九种不同类型的针,每种针具有不同的形状、长度和适应范围,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型,刺激经络系统,调节气血流动,促进身体内部器官的平衡和协调。这些不同的学派别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所侧重,丰富了针灸学术研究的内容。

(五)唐宋元明清时期

针灸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这个时期的针灸学家注重“奇穴”和“配穴”的应用,他们认为人体有一些特殊的穴位可以通过刺激来实现治疗目的。经过医家的不断探索,针灸学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治疗疾病,还包括预防保健、美容养生等各种方面,此外,针灸技术也开始与其他医疗技术结合使用,如推拿、按摩等。相应的名家也层出不穷,如孙思邈、李时珍、王执中、杨继洲等等。

图9 孙思邈行医图(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其中,此时期出现最早的官方承认的针灸学科。古代的针灸教育,主要是师徒传授和家世相传的民间教育,大约到了公元5世纪末,才有了官办的医学教育。公元624年,唐政府在京都长安设立太医署,这是一所规模相当大的官办医学院校,可视为中央医科大学,其医学教育分为4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这是首次在古代官方教育中出现了针灸专门学科。《唐书·职官志》载有唐太医署设针科的情况,“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

(六)民国与当代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针灸学术研究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此期间,许多知名的针灸专家和学者开始将中西医学相结合,对针灸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针灸学术研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1955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针灸学专科学校——北京中医学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标志着中国针灸学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此后,中国各地陆续开设了许多中医学院和针灸学院,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针灸人才。

图10 民国中医常用针具(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在当代,中国针灸学的研究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还包括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例如,近年来出现了电针、激光针灸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同时,针灸学也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神经科学、遗传学等,为探索针灸治疗机理和推动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针灸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医疗技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针灸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并为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立剑.针灸史话[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针灸学学科史[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郑重声明: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愿意被转载,请联系我们。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成果

成果名称:浙派中医针灸学派文化通识

负责人:凌天

推荐单位:浙江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