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江策”特组邀专家学者就相关主题撰写理论研究阐释文章。本期刊发《浙江创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方面“先试先行”,率先成为民营经济大省,奠定了市场经济方面的先发优势,积累了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主要包括:
一是浙江在市场经济方面的先发优势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最活跃的主体之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征和突出优势,是浙江的“金名片”。民营经济一般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包括两方面:一是工商登记注册为集体、股份合作、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个体户、个人合伙等;二是工商登记注册为混合经济成分的,根据其控股情况,由集体、私营、个人控股的单位。
浙江“七山两水一分田”,土地和矿藏资源贫乏,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相当有限。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在浙江部署的重大项目较少,资金投入仅74亿元,远低于在全国各省投资的平均水平(112亿元)。因此,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但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浙江民营经济的种子。勤劳智慧的浙江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敢于尝试,不断突破,顽强拼搏,不懈进取,推动浙江民营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变化,创造了许多引领行业的民营企业和品牌,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力量,造就了浙江的雄厚实力。据统计,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企业数量排行,浙江已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浙江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GDP、71.7%的税收、82.8%的出口以及87.5%的就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浙江GDP总量的67%左右;另外,浙江是全国唯一GNP远高于GDP的省份,即超过600万在省外的浙商再造了一个相当于浙江GDP体量的经济总量,200多万在境外的浙商也再造了一个浙江GDP体量的经济总量。
民营企业一直是浙江经济中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发展力量,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舰”。浙江民营企业可谓“遍地开花”,并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地域分布的块状性、经营主体的草根性、产品类别的民生性、经营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具有高度的生长性,这是浙江经济具有强大韧性的根本原因。这为浙江创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先发优势。
二是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奠定的人文经济优势
浙江文化兼具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长处,融合了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之精髓,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激荡,融会了多元文化的精神特质。春秋战国时期,被誉为一代“商圣”的范蠡在浙江留下了丰富的商业经验与智慧。宋代“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提出“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和“义利兼顾”主张,“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提出“通商惠工,经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思想,主张农商相补,反对义利两分。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对歧视商业的观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深刻地剖析浙江经济发展的原因。他指出,“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浙江的文化传统非常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对浙江文化予以了高度评价:“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正是基于对浙江历史文化的认可与重视,习近平同志在“八八战略”中强调“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2003年7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就深刻指出:“浙江人生活在‘山海并利’的环境里,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因此表现出既有山的韧劲,又有海的胸襟;既具内陆文化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点,又有海洋文化敢于开拓、勇于冒险的胆气。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一旦遇到改革开放,必然‘一有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极大地推动浙江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其最鲜明的表现,就是孕育和造就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正是这种丰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使浙江人民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年之后,这个判断萌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文经济学”论断。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三是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20余年来所积攒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宝贵经验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擘画部署“八八战略”,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了民营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近20余年来,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民营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浙江培育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一,把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发展民营经济。他指出,浙江的经济活力充分体现在民营经济上,浙江民营经济是靠内生机制发展起来的,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对实现群众富裕、城乡一体、社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浙江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精神,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扶持上规模上水平发展、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改善金融服务水平、破解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制约问题,切实推动浙江民营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三,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八八战略”中提出“进一步发挥环境优势”,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明确要采取措施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快转变,以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劳动关系为重点的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第四,重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创新解决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以及经营成本高等问题,“八八战略”提出在“八大优势”基础上实现“八个方面”新发展,就是要求地区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推进创新协调发展。民营经济的转型发展,也只有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更好的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保持优势地位。
第五,“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大开放力度。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内外资融合互动共同发展的设想,继续优化投资环境,按照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积极探索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途径,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体制环境,引进一批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到浙江投资创业,以形成内外资企业融合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强调“走出去”,积极推动浙江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专业市场,到海外设立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分市场,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不断积累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不断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浙江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大格局大站位扛起职责使命,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创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把握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李包庚,博士、教授,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人文社科领军人才、浙江省“五个一批”理论人才,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人文社科)二等奖、浙江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
周芷颖,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