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二十四节气・小暑
发布时间: 2024- 08- 15|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小暑黄鳝赛人参”与中国传统营养观念“春夏养阳”的思想是一致的,蕴涵着“冬病夏治”之意。传统营养理论认为,夏季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此时若内服具有温补作用的黄鳝,可以达到调节脏腑、改善不良体质的目的,到冬季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上述疾病的发生。因此,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阳痿、早泄等肾阳虚者,在小暑时节吃黄鳝进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淮河、大运河流经江苏淮安,附近又有洪泽湖这样大的水系,几个水系都盛产鳝鱼,因此小暑吃黄鳝在淮安是家家必备的应季美食。在淮安,鳝鱼又称长鱼,根据《洪泽志》记载:“洪泽长鱼,肉嫩性纯。俗名‘策杆青’”。用长鱼作菜摆宴席名叫长鱼宴。经过淮安历代厨师精心研制,形成了传统名菜“长鱼宴”,每天一席,连续三天,做出一百零八样,形式各异,味道不同,鲜而可口。传统长鱼菜谱每席八大碗、八小碗、十六碟子、四个点心。

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

早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因与“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又因其出污泥而不染,与荷花同作为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

藕的吃法很多,既可单独做菜,也可用作配料。鲜藕炖排骨、凉拌藕片、虾仁藕丝、鱼香藕丝都是常见的吃法,将鲜藕用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当凉菜吃;也可以把藕切成薄片,用开水焯一下,加醋等凉拌;还可以把藕和排骨一起清炖。也可以做成藕肉丸子、藕饺、藕粥、藕粉糕等花样。

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吃。南方地区有小暑吃蜜汁藕的食俗。

人们平时食用时,往往把藕节丢弃。其实藕节本身是很好的药材,营养丰富。将藕节加红糖煎服,对于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都有不错的效果。

伏羊

伏天,是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专门进行祭祀的一天。古人认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总称“三伏”。一般说“伏日”是指入初伏的那一天,而真正的伏天大部分是在小暑期间开始的。

伏羊节是中华传统美食节日,于每年传统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左右。“伏天吃伏羊”在江苏徐州地区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徐州地区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汉书·杨恽传》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羊炰羔,斗酒自劳。”在伏天吃羊肉起到了以热制热、排汗排毒的作用,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大创举。徐州彭祖伏羊节及萧县伏羊节分别被列入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