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二十四节气・夏至
发布时间: 2024- 08- 15|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

作为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之一,很长一段时间里,冬至和夏至一直是一年中让人无法忽视的时间节点,冬夏两季的主要习俗几乎都集中在冬至、夏至两天。汉魏之后,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端午节缓慢起步,后来居上,竟将夏至的节日习俗逐步吸纳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晋周处《风土记》中尚有“俗重五日,与夏至同”的说法,大约到南朝时期,与屈原传说关系密切的端午节就已取代夏至,成为整个夏季最重要的节日。翻看汉魏之后的地方志书、民俗典籍,能看到夏至依依不舍、渐渐隐去的身影。至清末民初,各地岁时节日记载中,冬至尚存,夏至几不可寻。然而,从阴阳流转、追求和谐平衡的自然时间节点,到弘扬民族精神的人文节日,这对夏至来说,并不是结束,而是一次更有意义的升华。

吃面

中国传统习俗,夏至以面祭祖,故家家吃面,冬至以饺子(馄饨)祭祖,故家家吃饺子(馄饨),因此素有“冬至饺子(馄饨)夏至面”之谚。夏至吃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古代祭神、祭祖传统的演变和遗存。

这里说的吃夏至面,主要指的是面条。说到面条,它可以说是我国非常古老的食物之一了。早在距今约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喇家遗址中,就曾出土了一些面条。不同于后世通常以小麦为原料碾制的面粉,这“面条”的主要成分却是小米、黄米,而且还有油脂成分,是调过味的。

冬日吃碗热汤饼很容易理解,夏至吃面是怎么来的呢?除了祭神、祭祖的风俗演变之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夏至开始收新麦子了。

小麦传入中国后,黄河流域的先人们最早依循着春种秋收的方式耕种,后来渐渐发现,小麦这种作物若在秋末耕种,夏至前后就可以收获。汉代时期的中国人首先发现并成功培育了宿麦这一品种,也就是著名的冬小麦。冬小麦秋天耕种、夏至收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夏秋之际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就写道:“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收完麦子,最直接的想法肯定是尝尝新,体验一下收获的幸福感了。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麦青作碾转,麦仁作肉粥。”中原很多地区,至今仍会在夏至时节吃这种叫做“碾转”的面食。不过碾转是啥?

新麦收割后来不及磨面,人们就把尚带青色的麦穗煮熟,搓下绿色的新鲜麦粒,直接放在石磨上碾压,还带有水分的麦仁,在两扇石磨的缝隙一过,就变成了一种不规则条状的面食“碾转”。碾转带着新麦子天然的清香,又有韧劲,是夏至吃面的又一选择。

永康麦饼

夏至夜,在永康、浦江等地农村,擀面为麦饼,烤熟,卷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谓之“卷麦饼”。亲邻互相馈送,家人分而食之,称“醉夏”。

谚云:“夏至夏至,麦饼尽吃”,夏至到来,诸暨好多农村如应店街、次坞等地,就有做夏至麦饼、吃夏至麦饼的习惯。

“夏至麦饼”,顾名思义,就是夏至要吃的饼,主要用小麦粉做成,形如半月。诸暨的夏至麦饼有好几种,总的来说,必不可少的就是松花粉,所以有些地方也叫“松花麦饼”。松花具有祛风,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诸暨人夏至喜欢吃松花饼,这样到了真正的三伏天就不会被烈日高温侵蚀到身体。由此可见,松花饼不止于美食,更是我们先人的大智慧。

吃粽子

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在南方,此日称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蜂蜜凉粽子是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特有的品种,它形似菱角,白莹如玉,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再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吃起来筋软凉甜,芳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