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的5月5日-7日。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立夏”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到这时候已经直立长大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
斗蛋
“立夏蛋,满街甩”,斗蛋是江南地区小孩子们立夏那天的传统游戏。参与斗蛋的鸡蛋必须是熟鸡蛋,通常用白水带壳煮的囫囵蛋(蛋壳不能破损),经冷水浸泡,然后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让孩子挂在脖子上。斗蛋的规则挺简单,说白了就是“比比谁的蛋壳硬”:大家各自手持鸡蛋,尖端为头、圆处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壳破了的就是输了,要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个斗不破的,被尊为“蛋王”。为什么要斗蛋?民间的说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进入夏天后,因感暑热之气,有些人,尤其是老幼体弱者,容易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烦气虚之类的症状,称为“疰夏”。鸡蛋作为一种简单易得的营养品,用来为预防疰夏提前“进补”,是个不错的选择。而配合孩子们的心性,将吃与玩结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
当然,作为一种节令习俗,“立夏蛋”有它的仪式意义所在。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夏季宜养心,人们认为“心如宿卵”,所以在夏天到来的时候吃蛋可以“拄心”。而“吃蛋拄心”,配合上立夏的其他习俗如吃笋拄腿、吃豆拄眼等。人们因面对着即将到来的酷暑苦夏、身体亏损而生的不安全感,终于在这一整套“以形补形”支撑体魄康健的仪式中找到了消解之处。所以,过去的民间俗谚这样说:“立夏吃了蛋,力气大一万。”
吃三鲜
立夏之日,古时天子率公卿大夫在都城南郊举行迎夏之礼,并着朱衣,以符夏为赤帝之意,同时以生肉、鲜果、五谷、茗茶祭祀古帝。此习俗流衍至民间,便有了立夏尝新之举。在六朝古都南京,“立夏尝新”慢慢发展成“立夏尝三鲜”。
“立夏尝三鲜”又称为“立夏吃三鲜”或“立夏见三新”;三鲜一般又分为“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关于三鲜到底是什么,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来说,地三鲜指的是蚕豆、蒜薹和苋菜。在立夏日吃这三样美食有一定的道理。立夏时蚕豆刚好上市,豆又叫“发芽豆”,立夏吃豆,讨的是“发”的彩头;蒜薹鲜嫩,还可以杀菌;而时令蔬菜红苋菜,则一定要在吃完之后将菜盆里红红的汤汁一饮而尽,讨的是“红”运当头的彩头。“树三鲜”则是指樱桃、枇杷和杏。这几样都是应时水果,平时都难吃到,错过季节还要再等上一年。“水三鲜”即海螺、河豚和鲥鱼,鲥鱼现已绝迹,而河豚则要“拼死”而食,现今已改作海螺、鲳鱼和黄鱼了。
百家饭
立夏早晨,杭州人一定要吃乌米饭。乌饭树叶拿来之后,把叶子摘下,放在竹编的大淘箩中,再用一只大木盆放满水,将叶子浸入水中,隔淘箩揉搓。渐渐叶子变碎、水变黑,然后将糯米放在大布袋里,浸入水中。次日早上,将浸了一夜的糯米取出,用大蒸笼蒸成青蓝色的糯米饭,清香可口,这就是“乌糯米饭”。乌糯米饭做成之后,第一碗必须先供灶司菩萨,再供祖先,然后才能每人一碗享用。立夏前后,店铺中也会用乌糯米饭制以方块的糕出售,称作“乌饭糕”。
民国年间杭州颇为盛行儿童“百家饭”。并不是自家没米,而是习俗以为一定要挨家挨户去讨,这种饭吃了才能辟邪,使孩童们有抵御灾难的能力。这种饭又称“立夏饭”、“野米饭”,习俗以为是不能在家里烧的。所以到了这一天,孩子们总是会在大人的指导下,把锅灶搭到野外,或是某个空旷的场所,大家七手八脚地干着活,分工协作,互相帮助,最后终于把饭煮熟了。这时候吃起来,自然是会比自己家里大人煮的饭更香些。当然,这在营养学、医学上并没有什么道理,不过要是在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上去讨论,却大有趣味。让孩子们从小知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依存关系,体会乡情的重要,学会生存,应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这种习俗发展到现在,演变为烧立夏饭,也是杭州人立夏日的主要活动,在杭州叫“烧野米饭”,在湖州叫“烧野锅饭”。从田中采摘新鲜蚕豆(或豌豆),在野外搭锅烧煮豆饭(也有加入少量咸肉、春笋的)。据说吃过野米饭,不会疰夏,人也变得聪明、勤快。
立夏日,杭人必备的食品有十二种,并有歌谣唱道:“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海蛳苋菜酒酿糟”。
清明狗儿
在杭州还有一种吃“清明狗儿”的趣俗。做清明果时,将青粉制成犬状,俗称“清明狗儿”。这种“清明狗儿”并不在清明节吃,而是把它晾干,到了立夏节才把它拿出来,用荠菜花煮熟了给小儿吃,据说吃了不会疰夏。所以做成犬状,取其“健而贱”之义。也有将清明狗放到米饭里一起烧来吃,一家几口人,每人吃一只,民间有谚语云:“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
因为放的时间长达一个月,所以有些已经霉变,再吃的话对肠胃有影响,因此在1950年爱国卫生运动后,“清明狗儿”已基本绝迹了。近年来,立夏清明狗又闪亮回归,只不过都是现做的,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了。
麦蚕
上海郊县及江苏省海门、启东的农民,会在立夏日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
旧时,农家普遍生活困苦,到了立夏时节.家里的粮食差不多已吃光了。于是便把田里的青麦穗割回家去,用手搓下青麦籽、吹去麦壳,然后下锅炒熟起锅。因为麦壳一次去不净,还要再次弄净麦壳。下锅炒熟后,趁热用石磨将麦粒磨成细细的麦条儿。因其形似幼蚕,便称之为麦蚕。
青麦蚕的制作方式比较繁杂。首先要选好的麦穗,最好用元麦做,小麦因为筋韧比较差而且太黏,不适合拿来制作。做麦蚕的麦穗很有讲究,必须用收浆期——即灌浆饱满但仍呈青色的麦穗为原料。要是麦子还在冒浆就拿来做青麦蚕,那就都是皮和浆汁;要是麦子老了,制成的青麦团会又硬又粗,很难吃。
麦穗采摘后,需要分离麦芒和嫩麦粒。传统手制法是将麦穗装进干净的布袋中,然后抡起布袋在地面上摔打,这道工序看似简单,其中却极具技术含量。用力轻了,麦芒和麦粒分不开;重了,嫩麦粒就被摔碎了。摔打后打开布袋,嫩麦粒已脱落,倒进卷筛,滤掉些麦芒,再进行飏簸,便进入了炒制的环节。
炒制时一定要用硬柴,这样火头旺,而且要掌握好火候,炒得时间过短,不熟;过长,则麦粒变黄,口感和卖相就打了折扣。炒制大约20分钟后,青麦粒就可出锅。等麦粒凉透后装进袋再次摔打,脱去麦粒上的麦壳。最后,趁热用石磨将炒制好的麦粒磨成一寸左右的条子,因为形似幼蚕,所以得名“麦蚕”。
苎叶馃
皖中大别山区,立夏要吃蒸菜。取嫩芥菜叶洗净,在沸水中烫一下,除去涩味,切成7厘米长的段,加盐、葱姜末、咸肉丁、咸猪肠、熟猪油拌和,再拌入粗糯米粉和籼米粉,使其包住芥菜,入笼蒸熟即成。
皖南山区则吃“苎叶馃”,有“立夏吃苎饼,天热不中暑”的俗语。把苎麻叶去筋,洗净,用沸水汆一下,挤去水分,切碎,剁成泥。将糯米粉用开水和匀,拌入苎叶泥,揉匀,做成面剂,包入用芝麻粉拌白糖做成的馅,按扁成馃状,蒸熟即成。
皖南休宁等地,立夏日则要食芋叶果。将浸煮过的芋麻叶揉碎以后,和糯米粉做果,内放芝麻粉糖馅。还要吃腌鸡蛋、咸鸭蛋和臭豆腐。芋叶果象征夏初万物生长的蓬勃生机,腌蛋和臭豆腐系凉性食品,据说可防暑,不生疖。这天黟县一带要用嫩菜叶拌米粉做果,叫“立夏馃”,说是孩子吃了“不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