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二十四节气・清明
发布时间: 2024- 08- 15|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燕京岁时记》所引《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最早的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是三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相互融合、形成一体。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易发春雷、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此即寒食节的由来。民间传说,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前636年)而设立的节日,实则借寒食节表达了中国人对“孝”的推崇和对“忠”“义”的理解。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至宋元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节的禁火及冷食风俗与上巳节的郊游习俗相互融合从而定型的新的清明节习俗;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

清明果

清明果,又名青团、菠菠粿(福州)、清明粑(江西)、清明馍馍(四川)、蒿子粑(安徽)、艾果等,是中国南方各省汉族特色食品之一,一般在清明前后食用。清明果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两种口味、不同馅料,形状有类圆形、饼形、元宝形和饺子形等。

历史上,东晋后期,大批北方士族因时局动荡迁徙至东南,由于不适应东南沿海的湿热气候而大面积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清明果以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对水土不服有一定的作用,目的是“以压时气”。浙江大部分地区清明必食清明团子,杭州称“清明果”、嘉兴地区叫“青团子”,通常是用糯米饭和青蒿草之类混合揉成,团子呈深绿色。有甜的,用糖作馅;有咸的,用豆腐干炒雪里蕻咸菜和春笋、胡葱等为馅。在杭嘉湖地区,每逢清明节,家家总要做蒸青团子,用它上坟祭祖、馈送亲友,留下来的自己吃。在清明前几天,妇女和孩子们手里提着竹篮,三五成群到野外采集草头、小棘姆草和棉头草,然后回家将这些可以吃的嫩草洗净,放在锅里加石灰煮烂,漂去石灰水,变成碧绿的一团纤维,再揉进糯米粉,做成香而糯的青色团子。

清明节福州人必备的传统糕点则叫菠菠粿,也称清明果。福州清明节习俗中扫墓祭祖中,供奉供品里除了光饼、豆腐和面点等,清明果也是少不了的。菠菠粿是用菠菠菜(也称为清明草)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在永定,有句俗话说:没吃过“清明粄”,便不算过清明节。做清明粄的原材料是一种叫“苎叶”的野生植物,这叶子是绿面白背的,用它做出来的点心,吃起来有种特别的香味,多吃也不觉得饱腻。连城的“清明桃”也有些类似。皮是米浆做的,里面加了鼠曲草或艾叶的汁,因此是绿色的,里面包着笋、香菇和肉,或是芋头和虾米。

清明龟

“清明龟”是莆田、仙游一带最具特色的节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温水制成,以红绿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做成龟状,放入蒸笼蒸熟。成品色淡黑、质韧、味香、可口健胃,是莆田、仙游一代很有特色的小吃。清明节那天,人们备酒馔、果品、“清明龟”等祭品上山扫墓、祭奠。

莆田的清明龟是将地瓜煮熟后捣烂,加大米粉末(现在一般加面粉)和酵母,经过发酵后加糖,用龟印压制成形,蒸熟后制成故“清明龟”寓意希望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

仙游清明龟则是用糯米粉拌鼠曲草磨成的粉为皮,以绿豆加糖煮熟为馅,用龟印压制蒸熟,做成的龟表面呈紫黑色。先将一斤绿豆放入高压锅,加入一斤半的水,煮熟后,水会充分被绿豆吸收,成糊状,待其冷却后,把绿豆搓成椭圆状。接着就是做外皮,把按好的糯米团揉捏成约3毫米厚的扁圆,将绿豆团塞入,最后放在模具上按压。在清明龟的肚子下面,都会留出一条小缝隙,制作好的清明龟都会放在“鸡叶”上,而且要顺着叶脉来放,这样才美观。通过模具的按压,外皮表面印着大龟和小龟,在放入蒸笼前,需要在小龟的背上点食用红,放入蒸笼蒸上15分钟。

古人说龟与凤、龙、麟合称四灵,故“清明龟”寓有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清明节期间,村民都会准备清明龟、水果等祭祀物品怀念自己逝去的亲人。

上坟鹅

在绍兴,有条件的家庭要在上坟的时候供鹅。绍兴农家养鹅成风,因饲养期不同,名目也不相同,如“过年鹅”“上坟鹅”“青草鹅”“晒煞鹅”等多种,其中“上坟鹅”最为有名。因为饲养精细、饲养时间短,又是时值春季、春气发动之时,所以“上坟鹅”的肉最嫩最肥,实在是上品。

上坟时要拎着活鹅,到坟上宰杀。绍兴话中,“鹅”与“我”谐音,供奉鹅则表示让列祖列宗看到了“我”。上完坟后把鹅带回家,可以做上一顿红烧鹅解解馋。

上供时另外还需要用芽豆。将陈年老蚕豆浸透后,裹以草包,使其出芽,蒸熟后就可以食用了。芽豆有芽、继而能长成苗,寓意为有想头,有希望;更重要的还是寓意人丁兴旺,后继有人。

螺蛳

清明螺即田螺、螺蛳。因为清明前后是江南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的说法。杭州人在清明节前后,最喜欢吃螺蛳。

杭州与绍兴一衣带水,有很多绍兴移民,风俗受绍兴影响很大。绍兴的风俗,清明节上坟要供鹅;因为俗语“清明螺,顶只鹅”,过去买不起鹅的人家,在清明左右下河塘摸盆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就是一盆“顶只鹅”的好菜。有的就用腌菜卤煮,清淡爽口、味道鲜美。

吃完螺蛳后,将螺蛳壳撒在瓦片上,据说可以不疰夏。也有认为螺蛳贪懒、整天躲在壳内,吃了螺蛳可以令人勤快,俗称“嘬懒虫”。

粉蒸肉

广西北部官话方言区,农村过清明喜制艾粑粑,城镇居民则包粽子、做粉蒸肉。扫墓回来之后要吃粉蒸肉,是老桂林人的习俗。此日吃粉蒸肉有个传说。相传有一个劫富济贫的广福皇,在清明节前3天或后4天的7天内给其母上坟扫墓,扫墓这天必下雨。上坟所供猪肉,就是从富人家里劫来的。上过坟,广福皇便把猪肉分成一块块,分挂在穷苦人家的门上,好让穷苦人也能吃上一顿粉蒸肉。后因一些贪心之人咒骂广福皇分肉不均,广福皇一生气,从此不再分挂猪肉了。人们不忘广福皇的恩惠,家家仍做粉蒸肉吃,此食俗也就流传下来。

粉蒸肉是桂林传说中的“十大碗”之一,俗称“九死一生”,正宗的吃法是用生菜包着吃。

安徽安庆也有清明节吃粉蒸肉的习俗。

子推面花

子推面花的制法是:使用发酵白面,捏一个大蒸馍,象征着人头,另取小团面,制成各种小动物,插在大馒头上蒸制。蒸熟后,再涂以红绿食色即成。陕北的妇女们,手很巧,三搓两揉,一个活灵活现的小鸟就出现了:头上捏出个尖嘴,用剪子一剪,鸟嘴就张开了;嵌上两颗花椒籽粒,眼睛就睁开了;一根压扁的细面条贴在鸟身上,用梳子一压,就成了翎毛。如今面花已发展为民间手工艺术。面花的名目繁多,如“蛇盘兔”“猴子吃桃”“龙凤呈祥”“鲤鱼钻莲”“福禄寿”等。清明过后,各家的墙上均挂着一串串各式面花。兔子象征灵活,老虎代表勇敢,鹿儿谐音为福禄,还有“若要发,养呱呱(鸡);若要富,蛇盘兔”的种种说法。

山西省大宁县在寒食节前一天用白面蒸大馍,称“志忠”。此馍个头大,相当于平常馍头的三四倍,上面捏着蛇、虫、鸟之类动物,只让成年男人食用;女人吃的馍要捏成大鱼形;老人吃的捏成猪头形;小孩吃的要捏成老虎形。同时还要捏成小拇指大的许多飞禽走兽、瓜果鱼虫,称“捏燕”,蒸熟后插在酸枣刺条上,串成一串串,象征春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