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二十四节气・春分
发布时间: 2024- 08- 15|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正因为其天文学上的原因,春分与夏至、秋分、冬至这“两分两至”成为地球上几乎所有人类共同的最早的节日。

太阳糕

老北京在春分祭日之时要吃“太阳糕”。太阳糕是用大米面和绵白糖蒸制的圆形小饼,在古代是用来祭祀太阳神的供品,希冀太阳普照、孕育万福。人们在糕皮上,或印上一个红红的太阳花,或印上一只报春送喜的金鸡,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春分祭日的仪式。此俗历代相传,元朝时专建日坛用以祭日,明清两代均于每年春分日在日坛祭日,清朝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其余年岁遣官致祭。清亡之后,虽官方祭日仪式已成往尘,但北京民间春分日祭祀太阳神的活动并未停止。这一天人们早早起床,在庭院中向东放置好供桌,在供桌上摆上香炉,燃上高香,在晨光初露时,全家老少依辈分先后而向东方跪拜,感谢太阳赐予人间恩泽。这个仪式中,供桌上少不了给太阳神的贡品,那就是“太阳糕”。

太阳糕既是祭日的供品,又是应节食品,又有“太阳高”的寓意,很受市民欢迎。太阳糕一般使用糯米加糖制成,上面用红曲水印昂首三足鸡星君(金鸡)发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压出“金鸟圆光”代表太阳神。

吃春菜

川西一带农家春分有吃菜卷子的习俗。而岭南一带春来早,春分之时早已草木繁盛,也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春碧蒿”,采摘洗净后与鱼片一起“滚汤”,名曰“春汤”,“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很多地方还有“粘雀子嘴”的习俗,即每家都煮汤圆吃,并把没有包心的汤圆煮好用竹篾串成串,置于田间地头,以免鸟雀来破坏庄稼。

春分糕

湖南长沙春分日,农民将春播后余下的水稻、黄豆等种子磨粉蒸糕,糕面置红枣,俗称“春分糕”,用以食用及馈赠亲友,寓祈祝新年五谷丰登之意。此俗现在乡间犹存。“逐疫气”也是不少地方春分的重要习俗。安徽南陵一带“春分节”黄昏,儿童们会争相敲打铜铁响器,声音震耳,意谓驱逐疫气,保家人健康平安。广东阳江妇女春分要上山采集百花叶,然后捣成粉末,与米粉和在一起做汤面吃,据说能清热解毒。云南鹤庆一带的白族,在春分中午举行“赛会”,各家将头年收割的稻谷、苞谷、小麦、蚕豆及各种瓜果,拿来互相评比,并交流生产经验。

办社饭

春分在很多地方还是社日,也有相应的特殊食俗。山东淄博春分社日要炒豆炒米吃。当地有俗语云:“社日不炒豆,死人无人候”“社日不炒胖(炒米),死人无人葬”。贵州江口的“过社”是以土家族为主的传统节日。从立春算起,第五个戊日即是社日,“五戊为社”,但有一些地方则以春分前后的戊日为社日。戊为土,所以在社日要敬土地神、为新坟挂社清、祭祖等。“过社”要办社饭,以糯米,大米各半,拌入蒿菜、野葱、腊肉、豆腐干、姜、葱、大蒜等,用木甑蒸熟而食,其味清香可口。次日炒食之,更风味爽口。

枕头粽

广西罗城仫佬族二月社日(春分前后)要包枕头粽。枕头粽每只有五六斤重,全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制作时先要浸泡糯米几个小时,然后捞出晾干,加入碱水拌匀;接着把粽叶一层一层地摊开至一尺多宽,在上面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每叠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米,一圈圈紧紧包裹;最后用绳子绑紧系牢,再放进锅中煮整整一天。

根据当地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授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出嫁的女儿有了孩子以后,社日前两三天要回娘家,过完社日回婆家时,娘家则要以枕头粽相赠。而新媳妇第一次在婆家过社日后,婆家也要送枕头粽给亲家。

福建泰宁县春社日家家做米丸,敬祀神农氏,希望春祈秋报。过去人们还以此预卜米价,认为若是先春社后春分,米价不会涨;若是“先春分后春社,米价受惊吓”,米价看涨。

春分茶

春分时节也是采茶的重要节点,按节令采摘新茶制作嫩尖茶。陕西安康春分所采的茶为雀舌茶,茶形如雀舌头,茶嫩色白带绿。广西浦北官垌石梯山春分时节出产名贵的“春分茶”。石梯山崇岗叠嶂,山深谷幽,植被茂密,每年冬至到翌年春分皆雾雨霏霏。春分时节茶渐出,山民采撷茶芽,谓“头盏春分茶”。经过炒茶青、搓捶、翻炒、搓揉,三炒三搓之后,茶叶揉卷成谷粒状,再用文火翻炒焙干,火候是由高到低,待坚实的茶粒涨鼓呈泡凸状,即成名贵的“春分茶”。“春分茶”馨香鲜嫩,清爽回甘,如石梯山的春分时节一样,如梦如幻,又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