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梨
民间讲究要在惊蛰时吃梨:一方面,春天天气干燥,梨有去燥润肺的功效,“吃梨消百病”;另一方面,“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保证全年都有好收成。
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山西的老百姓惊蛰吃梨,渊源据说来自于晋商。
晋商渠家的先祖是长治长子县人,明洪武初年,渠家的渠济父子,用家乡的梨和潞麻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谋取差价,赚到了第一桶金。清雍正年间,渠济的后人渠百川勇走西口,于惊蛰这天出发,其父拿出梨来送行,让他吃梨不忘先祖当年贩梨谋生的艰辛,勠力打拼,以求来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后来走西口者也纷纷仿效渠百川惊蛰吃梨,取“离家创业”“光耀门楣”之意。
俗话说:“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天气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鸡蛋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里,老虎为患是常有的事,按广东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俗称虎爷)也在这时出来找吃的。为求平安,人们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是惊蛰祭白虎的由来。
也许是这一传说源自于广东的关系,据说,早年新加坡惊蛰祭祀白虎的信众也以广东人居多,现在则已成为不同籍贯人士竞相沿袭的传统,连一些印度裔也效法。由于惊蛰祭祀的普遍,现在许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以方便信众。
这一尊尊供祭祀的白虎(塑像)通常獠牙张嘴。信众相信,祭祀时以猪油抹其嘴,它就不能张口伤人;以蛋喂食,饱食后的白虎就不会伤人了。按传统,那蛋需为鸭蛋。现在鸭蛋难求,唯有叫虎爷将就点,改吃鸡蛋了。经过演变,当初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人们喂给自己的节气食品了。
炒豆
在陕西,一些地区到惊蛰节气当天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寓意驱除害虫。
吃炒豆的习俗似乎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惊蛰到“二月二”这个民俗节日中间时间很短,据一些民俗资料显示,“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与惊蛰节气有关。“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除了星宿说与祈雨说之外,还有一种引龙伏虫的说法。中国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虫、羽虫、介虫、鳞虫、人类五大类。毛虫指披毛兽类,羽虫指鸟类,介虫指带甲壳类,鳞虫指有鳞之鱼和带翅昆虫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明朝时,在“二月二”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代明代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儿,为引龙,虫不出也。”中国人认为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炒“虫”
惊蛰这一天,闽西古汀州地区客家人,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他们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故俗语称“炒虫炒豸,煞(煮)虫煞豸”。惊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活动之时,因此客家先民主张早期灭虫。惊蛰日,汀州客家还有做芋子粄、芋子包或芋子饺吃的习俗,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赣南上犹、崇义一带以及吉安遂川的客家农家,在惊蛰日上午会将谷种、豆种、南瓜、向日葵籽及各种蔬菜种子取一小撮放入锅中干炒,谓之“炒虫”。炒熟后分给自家或邻居小孩分食,据说如此一来可保五谷丰收,不受虫害。
同样是在惊蛰日家家户户吃“炒虫”,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则要简单一些了。“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更快、嚼得更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这里的“虫”就是玉米,取其象征意义而已。
煎饼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摊煎饼要用到的炊具是鏊子。鏊子用熟铁制成,平面圆形,中心稍凸,有的有三只短脚,现在的鏊子也有的没有脚,直接放炉子上。煎饼的原料由五谷杂粮研磨而成,属于粗加工,营养损失少,膳食纤维多,有益健康。吃煎饼的时候,可以用煎饼卷着各种食物吃,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卷着吃。最经典的吃法是煎饼卷大葱,拿一个煎饼放上大葱,抹上豆瓣酱或面酱,那叫鲜香可口。喜欢吃素的,可以把各种蔬菜、豆腐卷着吃;想来点荤的,猪头肉、肉丝、蛋、鱼都可以卷;也可以荤素搭配,这样的吃法很容易就实现了食物多样的健康饮食原则。
醪糟汤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人们在惊蛰这一天习惯喝醪糟汤。据说春天到来,人全身的毛孔开了,喝醪糟能暖和全身,还可以驱除体内积存的寒气。
甘肃的醪糟不是用糯米做的,而是用麦类为原料酿制而成,当地人也把这种食物称作甜醅。而麦类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莜麦所制,还有一种是青稞所制。而青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甘肃和青海紧邻,土特产交流密切,因此青稞并不少见。
制作甜醅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甜醅和糯米作的甜酒有一定的区别,醪糟比甜酒耐嚼,酒味芳香浓郁,无论是在冬天还是在夏天吃甜醅子都是一种享受。惊蛰时节喝一碗甜醅,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用兰州话来形容,那就是“满福的很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