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因为春节最迟可到2月20日,所以有些年份春节和雨水节气重合。2015年的春节和雨水同一天,在2月19日。再上一次春节和雨水同一天还是在1996年2月19日,下一次则要到2072年2月19日。人生难得三次逢春节雨水同日,这也被称为“百年难逢水浇春”。但还有春节在雨水后的,离现在前后最近的1985年2月19日、2034年2月18号,除夕和雨水同一天。
成都客家送雨水
立春以后的第一个节气是雨水,其实最冷的季节已过去,春风化雨,草木萌生。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东山的客家人认为,雨水节开始日,是生命复苏的关键日子。人跟草木一样,需要“上水”才能重生。他们的观念中,老年人满一个甲子需要“重生”,但“上水”比较困难,需要有外力相助才能“上水”,才能重获旺盛的生命力。给年满60岁的父母“送雨水”,一送至少要三年。有的年头还特意去要七姓人家的肉来炖:陈姓的不要,担心父母染上沉疴;刘姓的也不要,担心父母得了病会被“留”住。要代、戴、周、马、熊、宋、林、袁、万等寓意好的姓氏的。其中“马”有威武之气;“熊”与“雄”谐音,意味着身体硬朗;“宋”与“送”谐音,万一有病可以被送走;“林”象征着灵验;“袁”与“圆”谐音,表示家庭幸福圆满;“万”是大数,意味着活得久长。有的头年还要送一棵柏树苗去并把它栽到房前,柏树本身象征着生命常青,“柏”还与“百”谐音,取长命百岁之意。现在的东山是枇杷之乡,枇杷树四季常青,今也有老人靠着门前的枇杷树吃。
客家“送雨水”习俗蕴涵着客家重要的生命意识和客家植物崇拜。东山客家认为生命好比一棵树,要有“根”而且通过“上水”才能获得生机;并认为生命的复苏也有时令,自然界的草木一岁一枯荣,而人年满六十是一个大坎(六十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组成的一个周期)。
在雨水这一天,东山客家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女婿给岳父母送节。女婿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称为“接寿”,祈求岳父母“寿缘”长,长命百岁。女儿送节的典型礼品就是“寄生”炖猪蹄、炖鸡。客家人将长在大树上的小树苗叫做“寄生”。常见的“寄生”有:糖棕树上的榕树寄生,栎树、桦树和榆树上的北桑寄生。女儿用将“寄生”炖了猪脚、鸡汤,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由女婿恭敬地给岳父母送去。这是女婿对辛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母表示感恩和尊重。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女婿出门奔波可以遮风挡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这就是东山客家“送雨水”习俗,也称作“送寄生”“炖雨水”。
这种习俗在都江堰、雅安等地同样流行。
占稻色
占稻色是流行于华南稻作地区的习俗,就是通过爆炒糯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和成色。成色足则意味着高产,成色不足则意味着产量低。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这年稻谷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这年稻谷收成不好,米价将贵。“花”与“发”语音相同。有发财的预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还用爆米花供奉天官与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这项活动渊源很深,元代的娄元礼就在《田家五行》中记载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占稻色”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孛罗”即“孛娄”,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提到:“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范成大《吴中节物诗》中也有“拈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一句,诗人自注云:“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罗,北人号糯米花。”
雨水的食俗似乎少了点,其原因可能是雨水节气大部分时候在春节以后,相对于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人们还没有缓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