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二十四节气・立春
发布时间: 2024- 08- 15|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在每年公历2月3-5日之间。而春节最早在公历的1月21日,最迟在2月20日。立春和春节同一天,上一次还是在1992年的2月4日,下一次则是在2038年的2月4日。当然,立春也可能与除夕在同一天,2019年2月4日是立春逢除夕,下一次相逢则要到2057年的2月3日。

从五辛盘到春盘

东汉的《四民月令》里记载:“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生菜是指所有可以生吃的菜。到了晋代,出现了“五辛盘”,新年第一天要吃由五种带气味的蔬菜做的拼盘。《荆楚岁时记》有“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的记载。周处的《风土记》里说,“元日造五辛盘”。他详细地解释“五辛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吃“五辛”,迎新春,用的是“辛”与“新”的谐音,但其实还有养生的道理:古人认为春天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人的气息也该向外发散,所以要吃蒜、韭菜、香菜这类“辛味”食物,散去体内郁气。

唐人《四时宝镜》里出现了“春盘”的提法:“立春日,食芦、春饼、生菜,号春盘。”有一首民俗诗与之呼应,曰:“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这时,春盘已经发展成一种讲究的迎春食俗,盘中有芦菔、芹芽、韭黄等生菜,都是多汁甜美的——从五辛盘到春盘,祈祷身体康健的药膳变成了追求口感的美食。杜甫的咏春诗里写:“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春丝。”远在巴蜀之地的诗人,在冬日寒江的萧瑟风景中,思念长安洛阳城里热闹的节日、食物和人,是很惆怅的。在各种春蔬里,宋人似乎对韭菜、韭黄尤为偏爱。苏轼有“青蒿黄韭试春盘”,黄庭坚有“韭黄照春盘”,杨万里的“韭芽卷黄苣舒紫”,说的显然也是韭黄。不过,随着社会发展,春盘里的蔬菜花色越来越多,韭菜的主角地位,就渐渐不那么明显。元初契丹人耶律楚材的《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中说:“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里的描写:“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这就很接近现代人所熟知的“春饼”了。

春饼

唐宋时期的春盘里,自然也有春饼,但不是绝对主角。明代,人们却开始直呼“春饼”,“春盘”之称反而少见。据《燕都游览志》记载,立春日,皇帝会在午门向百官赏赐春饼。这习俗显然和宋代御赐春盘的仪式一脉相承。《臞仙神隐书》“正月”条则反映了民间习俗:“立春之日,父老迎春于东郊……吃春饼、生盘,谓之迎春气也。”可见春饼和春盘,实际上还是同时出现的,只不过春饼的主角地位更加凸显,人们也大多习惯用春饼代指春盘。

春饼的做法也讲究得多——从口感到调味精心搭配。《帝京岁时纪胜》里说,当时就算是平民百姓,也会在立春日采买鸡肉、猪肉,细心蒸好面饼,准备生菜、青韭芽、羊角葱等等,作为春饼的原料,同时也会生吃水红萝卜。成书于清中期的《调鼎集》里还有“咸肉、腰、葱花、黑枣、胡桃仁、洋糖”作馅的春饼,也颇为有趣。

在配菜之外,春饼本身的制作技艺也有长足进步。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录,当时山东孔藩台(布政使)家中所制薄饼,“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口感想来不会逊色于今日的春饼。

春卷

春饼包切丁或切丝的生菜,油炸过,即为春卷。

元代始有春卷这一名称出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载“卷煎饼、摊薄煎饼、胡桃仁、松子仁、臻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榄仁,以上除熟栗切片外,皆细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姜末、葱、盐调合作馅,卷入煎饼,油过”。还有用鸭蛋或鸡蛋清、黄分别制皮,包馅煎食的称“金银卷煎饼”。用面做皮,包七样馅煎食的称“七宝卷煎饼”等。虽然馅心皮料名称不同,做法有了很大变化,并带有民族风味,可见春卷的雏形已完全形成。明代《易牙遗意》载“卷煎饼,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用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做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用油煎,令红焦色,或只熟。五辣醋供……”。《宋氏养生部》载:名“油煎卷”“春饼置馒头馅,馄饨馅,卷折粘之,在多油内煎燥……”虽然名称不同,是春卷无异。

清代,《调鼎集》记载有油炸做法的“春卷”:用干面皮包入火腿、猪肉、鸡肉等,又或是用四季时蔬,卷好后下锅油炸。还有“野鸭春卷”,将生野鸭肉切丝,拌入黄芽葱丝,加入各种调料焖熟,再用春饼卷起,油煎至脆。可以看出,这春卷就是由春饼直接演变而来的,做法也与我们熟悉的春卷相差无几。

炸得松脆轻薄的春卷,在齿间轻巧碎裂,释出馅料的鲜甜。

在印尼第五大城市三宝垄,这个以郑和名字命名的城市,有一种传统食物春卷。从外形和名字不难猜出,这种小吃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产物,很有可能是郑和带到南洋的。这种春卷的馅儿有竹笋、豆腐丝、虾和鸡蛋,在三宝垄几乎所有的春卷都是清真食品,这和印尼人的宗教信仰有关。三宝垄的春卷,要搭配酸甜的酱汁、韭菜或者腌黄瓜一起食用,在中国饮食的传统中,已经与印尼的饮食文化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了。

咬春

立春日,吃萝卜叫做咬春,家人买个萝卜来咬想来是北方很多地方都有过的体验。萝卜味道辛辣脆爽,有“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萝卜在宋朝还只是春盘里的蔬菜之一,在明代则正式独立出来,和春饼平起平坐,甚至成为“咬春”仪式中的主角。人们认为它可以解除春困,李时珍也很推崇萝卜,认为它有“消谷和中,去邪热气”的功效,可以消食定喘,清热顺气。如此说来,在寒热交替的立春时节,吃萝卜也有一定的养生功效。

到了清代,咬春仪式更加隆重。《长安宫词》记载,立春日,宫中会用两个大盘,各盛装两条生萝卜,在萝卜上镂刻出精细文字,制成对联,分送给两宫“咬春”,是“沿袭前明之遗制”的做法。

其实“咬春”并不仅仅限于生吃萝卜,后世也渐渐有人将吃春饼归为“咬春”。譬如前清遗老唐鲁孙先生就说,年轻媳妇忙完年节,在二月初二回娘家,头一顿饭必定是吃薄饼,名为咬春。

各地的春饼

润饼皮做起来考手艺也费工夫,当地人一般都去润饼铺里买现成的。回家把胡萝卜、卷心菜、小黄瓜、豆干、猪肉、鸡肉等细细切丝,配上豆芽、芹菜末、香菜、酸菜等辅料,也会放花生粉和糖粉来调味,用润饼皮一卷即成。春日里,一家人围坐着热热闹闹包润饼,是许多闽南人的童年记忆。

台湾的润饼做法也与泉州近似,不过创意更多。一度火遍各大夜市的“花生卷冰淇淋”,其实就是从润饼变化而来,饼皮撒上满满花生粉,撤点香菜,舀上几球冰淇淋卷起,中西碰撞出的口感丰富又奇妙,让人一试难忘。

四川绵阳一带,也以春卷为特产。饼皮和闽南润饼类似,只不过个头更玲珑,有的一锅里能摊下两三张饼皮。土豆丝、胡萝卜丝、海带丝用辣油拌得爽脆,一筷子菜丝卷成一枚春卷,两头不封口。吃的时候,把小卷对折起来,从开口灌一点甜醋进去,一口闷。

要论配菜精细,贵州丝娃娃也不能服输。“卷”如其名,面皮摊开来只有手掌大小,包起来如同婴儿的小襁褓。可是就这么大点皮,至少得有十几种配菜。除了常见的土豆丝、胡萝卜丝、黄瓜丝之外,还有折耳根、粉丝、凉面、腌萝卜、炸黄豆等等,一桌赤橙黄绿,很是热闹。自己拣爱吃的菜包好,还要灌一点香辣酸鲜的蘸水,各家店招徕客人的秘方,就在这蘸水的调配上了。

除此之外,上海的三丝春卷、广东的芋泥春卷等等,都是春日里应景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