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力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是“重大政治问题”
发布时间: 2024- 08- 15|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站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高度,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跃升,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和前提。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更是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这些优越性的充分展现,必须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上。所有制决定所有权,公有制正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内容。国有经济的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有,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归全体集体成员共有,在此基础上的分配活动必然以多种方式表现出“人民享有”的特征。而对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出来的财富的分配,由于整个分配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进行的,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和相关制度、法律的制约和引导,并且同公有制经济有着复杂和密切的联系,所以其分配方式同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分配方式也有着重大区别。

相反,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则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表现。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决定了绝大部分社会财富只能向资本家群体集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本质上是“肆无忌惮”的资本“无限逐利”的自由,其“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观,根本上都是为实现这一“自由”服务的。它们以冠冕堂皇的形式掩盖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并从根本上催生了两极分化不止、贫富悬殊加剧的社会现象。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典型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真正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解放、为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学理论武器。因此,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鲜明特征。《意见》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全体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最大化。在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当中,劳动者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在最大化发挥劳动资料功能和开发劳动对象效用方面,劳动者的实践是基本前提,劳动者的主客观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通过实践创新也促进了理论创新,客观上促进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之间的辩证运动,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才坚定地认为,人民群众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主体和真正创造者。正是以此为根本指导,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才尤其强调“全体人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与片面追求高福利、高税收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对资本的无限推崇的制度安排,有着本质的差异。简言之,无论是静态地解释人类社会现状,还是动态地擘画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人民群众的作用都至关重要。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 

早在1955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致力于加快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将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著名论断,侧重在经济上打破“平均主义”的束缚,率先产生足够庞大的“先富”群体。在继续鼓励和支持“先富”的同时,我们尤其强调“先富”带动“后富”的重要性,“帮助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的历史任务”。之后,我国根据发展实际明确提出“东部有条件地区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探索减少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的要求,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质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在重申共同富裕之于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性的同时,还明确了共同富裕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以此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要求和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和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为“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提供了重要行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共同富裕在新时代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担当精神,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共同富裕是“第二个结合”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就是共同富裕“中国味”的重要体现。 

《尚书》概括了“民”“君”“师”之间的关系,认为“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这也是《尚书》“敬民”“畏民”思想的体现。《论语》也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富足是国君富足、国家富强的前提。《管子》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为大则,认为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国家治理应当关注的基础性内容,对民众要“爱之,利之,益之,安之”。汉初贾谊指出,“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东汉王符的“天以民为心”、北宋李觏的“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等思想,无不强调“为民”的必要性。明清之际的唐甄也认为“财用为生民之命”,同样强调物质财富对于民众的重要性。林则徐向皇帝上书“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明确指出“下恤民生”才是治国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指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这一“获得感”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民本思想对物质富足追求,也是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政治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特征,中国在各领域的重大决策部署都是在这一“中国道路”统领下开展的。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政治性,对于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优势,充分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巨大力量、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高校课程思政视域下共同富裕特征的五维阐释”(Y20224974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研究”(20JD710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永力 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