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政教育课程担负着培根铸魂育新人的时代责任,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思政教育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成果,以跨学科视角构建与优化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在理念上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以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着力开发人的积极心理潜能为己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主张发掘个人潜能、肯定个体价值,强调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关注所有个体的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地位,帮助个体提高自我效能,在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中实现自我价值。
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要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价值,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能够真正自主、自愿、自发地参与到思政教育学习当中,并在学习中提升政治素养和个人能力,主动认同并自我内化与社会要求相符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而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思政教育课程还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以人文关怀为精神理念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质上是强调尊重与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成长,重视学生物质化和精神化的多重需求,切实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真正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健康的成长。
在目标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把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发展、构建幸福人生与获得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使命,认为人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潜力,旨在帮助所有人追求积极生活、获得自我实现,成为一个健康幸福、全面发展的人。在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规律,主张要在积极人格的塑造和积极情绪的体验中,促进个体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在潜能探索和挖掘的过程中实现认知、情感、行为、意志等各方面的全面提升;在社会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张创建积极的环境支持系统,促使个体获得丰富多样的发展资源,并在人际互动和客观环境中增强个体的内在获得感和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自由全面的发展。
思政教育课程的根本目标在于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课程作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多重实现。思政课帮助大学生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调节、提升自我,以拥有综合的能力素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追求更高的价值实现,领悟人生的真谛,实现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多重需要,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内容上关注人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类固有的、显在的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发掘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将研究人类的优势和美德作为核心内容。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优势是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正向特质的统称,主要指正向的活力、强项和长处等个体内在的积极特质。
美德是全人类普遍赞赏的品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主要指正向的品德、品性和习惯等个体内在的高尚品格。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后天的有效引导与有意培养,帮助个体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建构完善的积极心理资源库,挖掘个体自身的内在潜能,从而实现积极力量的发展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启示学生,用伟大的目标感召学生,用光明的未来激励学生,促使他们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开拓进取、勇于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和意志,立志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奉献青春;道德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充分调动大学生潜在的道德力量,进而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积极转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与模范践行者;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生命和理解生命,学会尊重自己或他人等一切生命,积极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并在实践中实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法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民主意识,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积极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国家和社会发展为己任。
在功能上强调人的正面引导。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认为人人都具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他人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教育者的积极引导,帮助人们形成更加积极的认知方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坦然接受、增强效能。同时,积极心理学还强调正确引导个体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按照自身的能力和兴趣进行积极而科学的定位,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综合素质的提升中不断完成一个个小目标,让个体生命更具有意义。
思政教育课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力量与塑造个体人格。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重点是挖掘和塑造学生的个人优势和积极品质,让学生探索自己的优势资源和潜力,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得以强化。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挖掘了大学生的潜力,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可能会削弱部分大学生的信念和信心,使其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这就需要教育者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崇德修身,在思想独立、富有个性的同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错误观念的影响,实现自我的发展和超越。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心理机制研究”(23NDJC153YB)、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圣光机学院专项)资助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积极心理学融入‘德法课’的路径研究”(SGJZD2023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亚楠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