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成为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苍南县依托海洋资源优势,聚焦绿色能源产业,构筑科技创新平台,营造良好氛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上大胆试、大胆闯。
一、苍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
1、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
苍南坐拥全国少有山海兼具的自然海岸线,其海岸线约占温州市的五分之二,海域面积约占三分之一。依托资源优势,苍南统筹做好“培育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带动提升传统制造业、引爆发展滨海旅游”三篇文章,通过“谋划出新、以新带旧、以旧促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发展绿色核电,促进绿色能源产业“聚木成林”。2007年,苍南被列入浙江省核电建设考察选址点,经过踏勘论证,霞关镇三澳村以其优质的气候、水文及地质等条件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建设核电站的最佳厂址之一。历经十几年的酝酿谋划,于2020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核电项目开工后吸引了一大批新能源和新材料企业入驻。苍南顺势打造“千亿核电、千亿风电”产业,布局“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绿电下游应用”两大产业集群,实现“上游的零部件生产+中游的风机总装+下游的风电场运营”的全产业链覆盖,可年产海上风电机组700MW,年产值约60亿元。
二是依托绿色能源产业,带动传统制造业实现跃升。总投资约1200亿元的三澳核电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将苍南当地百余家企业纳入了项目的供应商库,带动上下游配套100余家企业联动发展,带活了仪器仪表等传统产业。一大批企业签下高标准定制化的核电关联订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主动参与编制国家标准,占领行业技术高端,快速成长为市级领军工业企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是激活海岸线资源,大力发展滨海旅游。苍南举全县之力,仅用60天攻坚,对168黄金海岸的“脏乱差”做“减法”实现美丽蝶变;对沿线数十个村庄、487个单体旅游资源施“魔法”,精雕细琢出沿168.8公里黄金海岸的中国东海岸1号公路及引爆景点;对业态发展用“加法”,举办音乐节、帆船锦标赛等各类赛事,发展休闲度假、运动体验等新兴业态,促进农旅、文旅和体旅融合发展。168黄金海岸线年游客量超371万人次,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超2.43亿元。
2、因地制宜强化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却是县域的最大短板,这就决定了县域很难复制中心城市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衍生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路径。苍南在筑牢现代产业根基的基础上,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打造全国首个“海—陆协同新型能源创新体系”示范县为目标,苍南先后成立了华能(苍南)海上风电先进输电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海上风电智慧化联合创新实验室、海上风电友好并网实验室等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推动原创技术落地和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海上风电等相关绿色能源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此外,苍南相继出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大行动”全面融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7年)》等多个文件,围绕重点产业全链条、全流程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二是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苍南专门出台《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等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阶梯培育。由乡镇牵头排摸成长性高、专业度高、研发投入高的优质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再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建立培育企业数据库。同时,苍南分级建立县四套班子、县直部门、乡镇等“一对一助企帮扶”队伍,摸实情、解难题、讲政策、送服务,一批企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快速成长,例如, 当地某公司仅用9个月便连跳3级培育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因地制宜营造良好环境
营商环境、开放环境等新型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苍南在加快推动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协同并进基础上,大力发展“地瓜经济”,深入推进“山海协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一是促进“地瓜经济”根深叶壮。苍南县矿山井巷业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占据全国矿业采掘超过60%的市场份额。苍南不断厚植发展沃土,为矿山企业提供“店小二”全流程代办服务,鼓励企业回归发展总部经济,推动行业数智化转型,并向承包、劳务、矿产交易、矿山机械租赁等上下游拓展。
二是为“山海协作”注入新动能。苍南先后共建苍南-龙湾山海协作“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等,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建设集研发、孵化、创新服务为一体的数字经济科创总部,为两地腾飞赋能。
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不动产登记“标准化、网络化、无纸化和智能化”建设试点,推出“营商绿道”和“双定三减”网商注册绿色套餐、施工许可“多合一”审批制度;当地金融系统率先在全市实现企业信用修复“零次跑”;组建“科技轻骑队”为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服务,大力推动科技特派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精准对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
二、苍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启示建议
从苍南的实践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县域需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在筑牢现代产业根基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或行业领军企业,构筑高能级科创平台,在具体行业细分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二是县域需要培育先进性和协同性的产业,切不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构筑科创平台,实施系列科创行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风险控制、融资投入和技术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知识信息管理,通过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和需求数据库、定期组织和鼓励企业参加科技创新对接活动等方式,发挥好创新枢纽功能。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施,专门成立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和诊断,及时进行纠偏、调整方案、化解风险隐患。构建多元融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和科创基金功能,鼓励支持以“科技成果+认股权”方式入股企业。针对绿色能源等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实验研发、商业应用、规模生产等不同阶段,完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机制。
2、深度挖掘资源潜力筑牢现代产业发展根基
一是推进“绿色能源+”的融合发展模式。协同推进深远海风电项目与深远海绿色养殖产业发展,如采用“导管架+网箱”“漂浮式风机+养殖网箱”等“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形成“以渔养电、以电养鱼”的新模式,探索“绿色能源+海上粮仓”新路径。谋划打造风能、氢能、海上光伏、海水淡化、储能等多种能源或资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重大示范工程,为沿海城市提供高质量、低成本、无污染的电、氢、淡水资源。二是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专项行动,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制定精准扶持方案,选择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三是深挖山海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沿海-近海-远海空间资源,深度发掘海域空中-水面-水下等海洋旅游空间,积极开发海上运动休闲、低空观光娱乐等新业态。
3、需求牵引新旧协同逐步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一是做好新型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不盲从大中型城市的标准化、全覆盖模版,杜绝“大而全”的建设思路,在“小而精”的特色标杆新型基础设施上下功夫。二是坚持需求牵引,分清轻重缓急,在绿色能源等重点领域、港口码头等示范项目、绿能小镇等重点区域,优先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增强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在布局5G、智能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时,同步提升电力、交通、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强基础设施的整体保障能力。
4、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一是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融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借力借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乡贤”企业家回归家乡投身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持续科技创新,力争在细分领域占领产业和科技的制高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高端化和高成长型生产性服务业,充分挖掘外资项目信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在招大引强上寻求突破,做好外商投资“全周期”服务。加快港口码头建设,实现“千亿核电”“千亿风电”产业的海陆联运无缝对接。二是深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营商环境。强化“科技轻骑队”为企业开展产学研服务,深化科技特派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精准对接。探索科创型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壮大期全过程的“一对一”专业化首席服务机制,提升金融服务企业的时效性,引导金融“活水”对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纾困等的服务保障与支持。
作者简介:
张银银,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
郭献进,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
刘克勤,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
王孝稽,苍南县社科联。
课题信息: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专项课题研究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