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龄化,必须要有变革的思维,要充分利用老龄化的资源,通过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战略发展,进一步构建活力中国。
2023年10月下旬,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的通知》;2023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决心。
中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预计2033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之后这一比重将持续升至2060年的35%。浙江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少数省份之一,截至2021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高达1205.6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3.7%。这凸显了老龄化社会到来的紧迫性和压力,养老资源、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对我省经济、财政、民生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浙江实践模式与经验分析
(一)“浙江实践”的案例分析
1、“居家养老”案例分析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首选模式。金华市多年来致力于居家养老方面的探索,统筹民政、卫建等多方资源,开发“精准服务”新模式。通过实施党建引路、强基筑路、平台铺路、活动脱路、数字探路“五路工程”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娱乐等日常照料,并提供“一对一”点单式服务。同时,开展四点钟学校、老少E家等特色活动,以及“中央厨房+社区助餐点+送餐上门”老年人助餐服务,力求满足居家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照护诉求。
2、“社区养老”案例分析
随着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不再依赖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而更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嘉兴市“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作为嘉兴市体育局在基层社区的创新实践,参照“政府扶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形成了“互联网+体育+养老”的服务模式,通过融合全民健身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满足老年人体育指导、体育社群等多样化的运动需求。
3、“机构养老”案例分析
机构养老作为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补充形式,正在逐渐被接受。杭州市滨江绿康老年康复医院是经杭州市江干区卫生局批准,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医养结合、康护养老助残”养老机构。医院内设“康复医疗中心”,包括运动治疗室、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等。病区设置老年认知康复介护区、长期照护及临终关怀介护区、医养服务示范区、康复中心、重症监护室五大病区。医院侧重于“疾病治疗”和“康复服务”,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各种身体疾病症状。
(二)“浙江实践”的经验分析
一是实现了对传统“体医结合”“医养结合”模式的突破,向“体医养融合、长期照护”转型提升。当前养老最大的问题是偏离了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过分聚焦在老年人医疗救治上,直到现在,老年照护的筹资仍然过度依赖医疗保险。“浙江实践”的重点是关注老年生活全周期照护需求,提供养老、健康预防、干预、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在确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积极健康观。
二是推动智慧技术与“体医结合”深度融合,形成智慧运动生态圈。当前,老年健康需求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基础设施供给难以平衡多样化体育功能需求,单一体育指导服务难以平衡不同健康状态多层次需求。“浙江实践”依托“互联网+X”模式,形成线上系统、线下社区、物理空间应用的联动管理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和运动服务的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政府指导,优化部门沟通。核心是养、基础在医、支持在体、关键在合,实际上“体医结合”“医养结合”存在分离的问题。“浙江实践”定位明确,即服务机构合理利用政府资源中协助政府履行养老保障功能。通过有效沟通,协调政府、养老院、社区、个人以及社会各方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智慧体医养”新模式的建议
总结案例分析中组织、服务的共性特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要求,以助力新时代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拓展健康服务的视野,构建“智慧体医养”服务新模式。
建议一:探索“体医康养护”融合模式,重视慢性病防控。“体医融合”,是打破体育与医学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在医学检查、体质测定、健康评估、运动健身、预防治疗和康复保健等方面融为一体的一种新的健康服务模式。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建议政府将“体医融合”列入“医养结合”工作中,构建“体医康养护”融合模式,满足不同阶段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扩大健康养老的覆盖面和可行性。此外,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是国家倡导的重点项目,传统体育服务老年病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在助推医养结合方面大有可为。建议尝试挖掘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内蕴的现代价值,通过主流媒体,积极倡导“注重预防,强调整体,形神俱养,注重实践,强调内倾,刚柔结合”的思想,带头推广“治其未生,治其未发,治其未盛,治其未传,治其未复”的“治未病”策略和方法。尤其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开展个性化运动处方干预,强化疾病防控意识,增加运动锻炼行为,营造积极生活方式。
建议二:以互联网驱动智慧养老,实现多层次养老服务。一是,利用互联网医院,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对养老服务机构住养老人的辐射效应,补齐医疗人才短板。我国互联网医院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鼓励养老机构与互联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邀请医疗人才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线上看诊、远程随访,不仅可以纾解医疗人才匮乏的问题,也有利于老年人获得更专业的医疗指导。二是,建立互联网健康系统,促进各部门共建共享健康信息,提高信息资源有效衔接和共享。鼓励养老机构实行信息化管理,与医疗机构共用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如市场上流行的慈云健康管理平台、行心健康管理系统,运用系统中动态健康档案、医疗诊断、健康干预服务模块,打通医疗、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实现部门间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三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应用平台,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加强非医疗健康行为干预。组织老人积极参加线上运动锻炼,发挥“运动是良医”优势,预防和管控老年人慢性病,并在运动过程中嵌入可穿戴智能设备,通过主动干预、运动实时监控与评估,实现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运动服务。
建议三:细化权责关系,强化部门协作。政府应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协调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医养结合政策实施,医疗保障部门负责完善医养结合相关保险制度,人力资源保障、体育等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切实做好养老服务工作。针对部门间衔接困难的问题,一是要严抓交办环节。对上述提出的职能划分办理工作指引,落实责任主体和配合单位,对工作内容的责任归属给予明确规定,出现问题直接追究到责任归属部门,以提高各部门行政管理共识和办事效率。二是要严格规范执行。细化任务分工,对工作中的任务排出优先、列出清单,提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卫健委、财政厅、民政厅等部门根据任务要求也要做出相应变革,并按规定切实执行,确保相应政策下沉落地。三是要深化沟通协商,工作推进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建议开展部门研讨会,就工作过程中存在争议的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逐一商议讨论,确保部门间工作交接顺利。
作者简介:
高莹,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双聘研究员。
王地,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讲师。
本报告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4NDQN156YBM)及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Y202248649)阶段性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