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匠造——布上青花,邂逅一场蓝白漫舞
发布时间: 2024- 07- 04| 来源: 温州市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升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挖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其独特魅力,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基地联盟传统技艺普及矩阵特别开设了“非遗匠造”专栏。

该专栏由温州市社科联牵头策划组织,通过集中展示全省各地市特色非遗、相关社科普及基地资源及特色活动,从而提升浙江省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传承与发展。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以靛蓝做染料印染而成,以蓝、白两色相配,其花纹大多取材于民间传统图案,色调清新,图案淳朴。

2001年,桐乡蓝印花布被列为首批浙江省15个重点工艺美术保护品种之一;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成为第四批非遗“国宝”。

蓝印花布曾作为民间百姓常用的被面、包袱、帐檐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回想往昔岁月,或许你的记忆中还闪动着蓝印花布的身影:

是透过蓝白花纹把炽热阳光都变淡了的门帘,也是染着吉祥花纹盖起来暖乎乎的棉被被面,更是戴在奶奶头上的一小块靛蓝方头巾……

蓝印花布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蓝印花布飘扬的蓝白梦吧。

历史起源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古时称为“药斑布”。《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明清时期,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老百姓又称其为“浇花布”,在这基础上发展至今。蓝印花布最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

技艺流程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采蓝制靛、制防染浆、油纸雕版、拷花上浆、入缸浸染、刮浆显花、漂洗成品。

采蓝制靛

将采集的新鲜蓼蓝植株浸泡在容器中压上石块使其沤烂,捞出残枝后在靛水中投入适量的石灰粉,加以搅拌,制成土靛。将土靛稀释并加入适量的酒糟或烧酒,充分搅匀,静候缸中的土靛发酵,待土靛中的杂质沉淀,捞去液面上的靛花,就可以准备入缸浸染了。

制防染浆

防染浆又称“防染糊”,防染浆的配制是蓝印花布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使用的材料是石灰粉、黄豆粉和水。先将石灰粉和黄豆粉用筛子筛去杂质。按浆料的配比称重后,将石灰粉、黄豆粉倒入盆中加入清水搅拌。待充分拌匀后,用手指检查糊状的防染浆,没有小块颗粒状且感觉细腻顺滑,即配制完毕。

油纸雕版

将设计图稿描绘在油纸版上,用刻刀镂刻花纹。镂刻花纹时很讲究刀法的娴熟和线条的流畅,每一刀下去干净利落,不留毛疵。其中规则的圆点用自制的工具铳子来铳,替代刻刀镂刻圆点。

拷花上浆

将面料平铺在台板上,压上油纸雕版,在油纸雕版上刮上防染浆,即可将花纹漏印到面料上。拷花上浆是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中非常关键的工序,漏印的防染浆应该厚薄匀称,花纹清晰规整,织物留白处不要沾染到防染浆的残渍。

入缸浸染

将经过拷花晾干后的织物放入靛缸中,使其充分均匀地吸收染液,第一遍浸染几分钟后提出,使织物与空气充分接触氧化,再继续进行入缸浸染和提出氧化的过程,重复10余遍,浸染过程结束。

刮浆显花

将印染物两端固定绷紧,用铁刀轻轻刮去布表面的防染浆,靓丽清新的白色花纹便呈现出来。

漂洗晾晒

将刮浆显花后的布料放入清水中漂洗,洗去防染浆残余粉末,拧干水份晾晒,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全部完成。

典型案例——桐乡蓝印花布

技艺特色

桐乡蓝印花布的特色在于其图案设计,大多以传统图案为主,如花草、动物、人物、书画等。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如以“凤穿牡丹”象征吉祥宝贵,以“松鹤延年”寓意长寿,以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借莲花和鲤鱼的组合图案寓意“连年有余”等。同时,其色彩对比鲜明,蓝白相间,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品展示

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过不断地创新开发,设计了不同色阶、不同面料、创新图案的新产品,使蓝印花布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产品系列有服装、配饰、箱包、围巾、方巾、文具等等。

丰同裕非遗基地

县级社科普及基地非同裕非遗基地,坐落在古吴越分疆之地石门,濒临京杭大运河,建筑面积达8200平方米。内有大型停车场、非遗展示馆、技艺传习所、互动体验区等设施,集展示、研究开发、生产、旅游购物等功能于一体。总体建筑风格为江南民居式,既有白墙黑瓦的朴素风情,也有小桥流水的优美景致。

基地目前拥有两项非遗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和省级非遗项目彩拷工艺。彩色拷花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是将各色染料拷印在覆盖于不同镂空花版的织物上,对其进行局部染色,经多色套印形成图案的一种印花工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广泛运用于被面、包袱、服装、头巾、门帘、靠垫等,色彩丰富,寓意吉祥和美,广受群众喜爱。

传承与创新

研学实践。不定期举办研学实践活动,在基地不仅可以聆听专业讲解员对传统印染的历史渊源、技艺流程的详细讲解,还可以看到完整的制作过程。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参与方式,让大家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对非遗技艺有更深入的了解。

非遗“走亲”。基地还经常开展“非遗下乡”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通过讲座、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老百姓和青少年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技艺,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体验日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和特殊节点,基地举办各种主题鲜明的体验日活动。把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融入体验活动中,让大家在共同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乐趣。

开放时间及预约方式

丰同裕非遗基地对外开放,具体的开放时间根据季节和节假日有所调整。

为确保游客的参观体验,基地实行预约制度,通过拨打丰同裕非遗基地或桐乡市非遗馆的预约电话进行预约。

(温州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