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大运河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大运河正式成为对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国家名片。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中国大运河承载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指出:“大运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一、何为文化遗产?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形成的反映社会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文化遗存,分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其中,文物是指具有历史、科学以及艺术研究价值的物质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大运河的开凿贯穿先秦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充分彰显了古代建筑智慧,是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财富,是大运河文化得以存续的“物质根本”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大运河的修建与维护历程,是古人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不懈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生动写照。因此,“大运河留给我们当代人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就是实践理性精神”,这种精神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人定胜天”的民族意志。此外,大运河的繁荣还促进了商品与人员的流动,进而在沿线地区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元素与运河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大运河文化的“精神之魂”。
2020年9月24日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是国内首部关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省级地方性立法。《条例》颁布三年多来,浙江在大运河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大胆摸索、敢于尝试,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并利用“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需继续保护好大运河文物遗产之根本,着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运河之魂”。
二、保护大运河之本
保护是根本。唯有妥善保护,方能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利用。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其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文物,而运河沿线分布的古建筑遗迹同样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如杭州大运河之上的拱宸桥、萧山浙东运河上的回澜桥,绍兴柯桥上的三江闸,丰惠古城河上的九狮桥以及被誉为“白玉长堤”的绍兴段古仟道等。保护大运河文物遗产,就是要保护好大运河及其沿线的文物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要让运河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因此,保护工作要围绕“人”这一主体,从增强保护意识、保护原生风貌以及全民携手联动等方面共同着手。
1、增强公民保护意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在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决策者亟待解决的难题。要妥善应对这一挑战,首要任务是提升民众对文物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2017年6月22日,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三周年纪念日,杭州大运河畔成功举办了“运河大讲堂——杭州运河文化之旅”活动。此次活动特邀高校专家学者,为普通市民深入浅出地讲述大运河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名胜古迹及独特的风俗民情,旨在通过知识的传播,激发民众对运河的热爱与保护意识。2019年,宁波市针对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发布了倡议书,不仅号召市民积极担当运河遗产的守护者、运河文化的传播者以及运河环境的维护者,还广泛呼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携手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同时,杭州市拱墅区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也采取了积极行动,通过组建“运河大妈”和“拱宸大伯”志愿者服务队等举措,有效引导并鼓励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2、保护运河原生风貌
依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保护文物古迹的核心在于真实且完整地保留其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所呈现的状态,同时需有效维护其历史与文化环境,并通过保护手段延续与之相关的文化传统。”大运河,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忠实记录者,其蜿蜒的河道与沿岸的古建筑群,无一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因此,实施大运河文物保护工作,关键在于守护好大运河及其沿线的原生风貌。
绍兴市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建设了柯水园文化景区,并对仰恩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细致改造,使得运河两岸的水乡风情得以原汁原味地延续。同样,位于嘉兴海盐县南端的澉浦古镇,作为钱江潮的源头,其遍布小巷的老宅仿佛“世外桃源”,为这座运河古镇增添了独特的江南韵味。2018年,澉浦镇对镇内的29处文物保护点、古镇街道、故居以及古树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与维护,确保西城门、古城墙遗址、护城河及民宅等历史遗迹能够保持其原有的风貌,让后世得以领略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水是大运河之本,水利、航运是大运河活化之基”。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邀请设计施工团队对新市古镇运河河道进行治理,通过改善河道水质、提高河道自净能力、互联网监测水质变化以及设计人文夜景板块等具体措施,保留原始河道的历史韵味,使古镇河道重新焕发生机。
3、全民合力携手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大运河保护工作同样亟需各方紧密合作,全民广泛参与。在2021年首届浙江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活动中,杭州、宁波、湖州、嘉兴及绍兴这五座运河沿线城市共同成立了“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联盟”,旨在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大运河进行全方位、高效率的监测与保护。除了城市间建立起来的“大朋友圈”,地方机构也纷纷响应,加强联动,进一步完善了运河沿线的全民参与保护网络。以嘉兴、杭州、湖州三市为例,其文化广电旅游局携手杭州运河文旅集团,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推动大运河“唐诗之路”的文化传承与建设。此外,由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发起并倡导的“大运河公益保护联盟”,更是跨越地域界限,联合了大运河沿岸的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北辰区、河北省廊坊市等地的检察院,共同成立了“益路有爱,古运新韵”大运河公益保护联盟。这一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成员间将在保护理念上实现深度融合,在资源利用上达到高度共享,共同为守护这条千年古运河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三、传承大运河之魂
传承是重点。唯有将大运河所蕴含的精神瑰宝代代相传,并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方能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实践理性精神与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2020年4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详尽地从规划理念、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及任务举措四个维度,规划了大运河(浙江段)沿线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具体路径与策略。在政府部门政策引领的基础上,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还需在文旅深度融合、校园广泛推广以及数字化保护等领域持续深耕细作,以多元化的方式激发其生命力,让大运河的文化之魂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1、文旅融合增强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是指通过亲身参与或观察文化活动,感受和体验其中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有学者建议,“在大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环境的营造中,以节气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点,通过互动体验和生活场景营造的多种方式,立体呈现杭州人民记忆深处的‘生活场景’”。例如,拱宸桥畔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利用群落这一创新载体,保留了桥西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让游客近距离体验大运河所特有的非遗文化。嘉兴市南湖区的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南湖体验中心将实体场景中融入文字、影像、VR等新媒体技术,运用主题展和互动体验的方式多方位展示大运河嘉兴段沿线的历史景点与非遗文化资源,形象再现江南运河的人文底蕴。中国第一部江南古运河文化实景演出《如梦上塘》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市井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文化内核,以“进行式表演、浸入式观演”的全新方式让游客在如梦如幻的光影盛宴中感受上塘古运河的昔日繁华。
2、走入校园助力人才培养
将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智慧融入学校思政课堂,鼓励青少年群体通过了解和学习大运河历史文化并成为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后备力量,对于大运河文化的赓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杭州市余杭区组织“大运河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大运河图片特展和运河文化大讲堂的形式帮助小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在2022年举办的杭州市“青少年大运河文化节”中,广大青少年化身“运河小导游”,以微视频的创作形式介绍杭州段运河的风俗人情与自然风光,通过个人独特的视角展示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杭州歌舞剧院演出的《遇见大运河》走进大学校园,让大学师生通过艺术盛宴加深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
3、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视觉传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影视纪录片、科技动漫、短视频等成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传播手段。数字化技术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化。2023年浙江广电集团制作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以“交通”为关键词展现这条黄金水道在历史、文学、戏曲、民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运用多角度多种方式的画面语言,展示运河及运河两岸丰富壮美的自然人文和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魅力景观。”
以主体大众化和受众多元化为特征的短视频为大运河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央视近期推出的《中国短视频大会》节目中,来自杭州的视频创作者巧妙运用3D技术和赛博朋克风格,将古老的运河与未来科技完美融合,打造出一个既科幻又充满地方特色的杭州形象。将亚运会元素融入创作中,通过特效手法拉近了亚运主场馆与运河、拱宸桥之间的空间距离,实则在虚拟的三维世界中,将杭州的运河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让浙江文化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国短视频大会《百万特效师》(视频截图)
鼓励民间参与短视频制作,从大众视角出发展现大运河的文化特色。由嘉兴市发改委、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天目新闻承办的“千年嘉运,锦绣禾城”全国摄影大赛和全民打卡短视频征集活动,激发了创作者主动传播以嘉兴大运河文化为载体的文化遗产、美好人物、民俗风情和美食美景。
四、结语
作为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与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大运河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精神标识。保护大运河文物之本,传承大运河文化之魂,有助于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让这条承载昔日辉煌的文化之河继续焕发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困境与出路[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2(4):116-124.
[2]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9.
[3] 新华日报. “水-岸-城”三位一体 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走廊[N]. 新华日报,2018-01-10(13).
[4] 宋扬,章珏.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环境审美体验的设计营造研究——基于大运河杭州段[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22(3): 308-313.
作者简介:
陈维娟,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大运河文化研究、翻译理论、视觉修辞。
戴运财,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二语习得。
课题信息: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人才能力构成与创新培养路径研究”(2024SCG2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之江策